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医药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包含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体现着丰富的医学科学价值。本文在分析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系统、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方法,从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六方面,集中探讨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传统村落的特征、风貌及活动形式等方面简单论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提升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打造与传播的重视程度,实现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传承理念的创新、途径的创新及制度的创新,更好地彰显民俗特色,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化时代应通过加强发展基于智慧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于智慧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两种途径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保护是当下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模式创新。数字化保护既可以保持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又能弥补博物馆式保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的不足,并且,利用互联网和交互式平台展示更有利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目前,徽州民歌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在方式、手段上的滞后性、陈旧化迫切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来介入。实践证明,数字化保护是徽州民歌传承创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襄阳花鼓戏为例,分析了当前襄阳花鼓戏传播和传承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对其他城市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经验总结,分析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所带来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于襄阳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来说是宝贵的机遇,要做好襄阳花鼓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实现襄...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榆林市定边县为例,结合新发展理念,实证研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遗传承队伍青黄不接、非遗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非遗文化普及深度广度不够以及经济效益低的困境。要通过开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激活内生资源,协调运用多方平台助力传播,贴近生活盘活非遗,推进非遗开放共享等措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武强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颗璀璨的明珠,生动地、多层次地再现了民间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民众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心理,堪称当地民风民俗的记录画卷。但在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年画陷入濒临消失的困境。本文探讨了武强年画如何发展,如何寻找自身出路,并探索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类民俗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处于世界前列,但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探索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提供指导。分析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有3条:一是通过理论教育宣传和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知识,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感受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三是通过制度建设为农业文化遗产教育保驾护航,最终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灵活性、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保护难度较大.传统的保护措施包括法律手段、培养传承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等,但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随着数字采集技术、遥感技术、存储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数字化技术为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基础.该文针对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地图系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可视化.通过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在该文的实验与分析中,将数字景观技术分别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物遗产上进行应用与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工作方式,与此同时对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为安徽花鼓灯提供了传播空间,使安徽花鼓灯能够在广阔的互联网空间中进行传播,进而促进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安徽花鼓灯与互联网+的特性,论述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作用,提出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安徽省经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在非遗传承工作上不断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非遗保护实施细则,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资金、创新、产业化、消费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入手,搜集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层面凝炼而成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本地文化场馆和地方文化活动等成为年轻人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然而南陵目连戏在当下存在着社会认识度低、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在文化记忆理论指导下,南陵目连戏通过多元路径进行传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文化记忆理论下的南陵目连戏传播路径涵盖了保存、传承、社群参与、现代化、融合创新和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并呈现出四种类型的文化记忆特点,分别为社会交往型、客观媒介型、专职承载型和物质符号型,这几种类型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南陵目连戏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受到冲击,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平台。本文以胶东面塑为研究对象,概述胶东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胶东面塑艺术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87-289
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公众观念滞后、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自觉与公众参与程度等问题,以期对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湖北青砖茶是我国黑茶鼻祖,属于深度发酵茶。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创始于1368年,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本文总结了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了长盛川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提出了关于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扩大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影响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进行适度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建议,强调开展节事旅游、创新旅游商品、开展体验式展销等策略,旨在促进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党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各级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加快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不断满足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它们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安徽地区古村落非遗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徽古村落非遗文化要从整体性保护、优化商业经济环境、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入手,进而推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传承地区优秀文化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花瑶民俗文化是实现雪峰山生态文化延续的重要依托,为回应“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发展改革计划,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湖南雪峰山全域旅游发展视野,对花瑶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WOT模式深度挖掘花瑶民俗文化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具备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针对花瑶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花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还未被充分挖掘、花瑶文化传播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制定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花瑶民俗文化保护性传承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