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以红寺堡扬水灌区的红寺堡灌域为例,阐述了红寺堡灌域基本概况,分析了灌区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进一步在红寺堡扬水灌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促进灌区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4.
5.
在分析红寺堡灌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开发的总体思路,开发芨其相应的技术体系。认为灌区开发的应高起点,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开发模式构想;农牧结合农林牧相互协调发展;走农业产业化路子,促进支柱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红寺堡新灌区开发3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到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本文通过重新认识红寺堡灌区具有的基本特征,认为产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是土壤母质合盐、起伏的隔水层和不合理的大水灌溉,并针对新灌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土壤盐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8.
红寺堡灌区作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体灌区,自1998年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目前,灌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阶段,面临的任务和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促使灌区在建设思路上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宁夏红寺堡灌区土壤沙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寺堡灌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荒漠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沙化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和移民的安居.针对红寺堡灌区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土地沙化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黏土资源,首创铺盖黏土法等多种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实用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根据红寺堡灌区土壤详查资料,在分析了灌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土壤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灌区土壤改良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红寺堡灌区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产业,有利于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建立,对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土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种草养畜,可以发挥畜牧业的商品优势,发挥当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和统一,使移民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15.
2002—2003年在红寺堡灌区进行了中药材有限控灌试验。试验地于1999年开垦,2000年开始种植,肥力在当地属中上。供试药材为黄芪、丹参、黄芩3种,在2年中相互换茬栽植。1研究方案及设计依据 有限控灌是针对大田生产中的地面渠灌而提出的一种灌溉模式,其含义是有限度的控制灌水。其技术特征是:在作物生长期内及时供水和有限调亏控水相结合,适时充分满足关键需水期的水分供应,以水分反应最不敏感期(一般为苗期)为主动调亏控水阶段,其它生育阶段主要通过对自然降水和土壤深层水的调节利用,从而尽可能延长灌水间隔期,通过实行“促控结合、少次多量”的低频率灌溉,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与节约灌溉用水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17.
红寺堡灌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体灌区,计划开发灌溉面积60万亩,目前已开发23万多亩,移民14.2万人。开发建设红寺堡新灌区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举措,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式之一,只有将红寺堡灌区建设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发展、移民安居乐业的新绿洲,这项举措才能体现出造福后代的积极意义,成为功德千秋的富民强区之举。 相似文献
18.
以红寺堡灌区的水土保持监测为例,在分析不同工程部位的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划分了扬黄灌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对以风力侵蚀为主的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各监测分区施工过程中土壤侵蚀量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区因开发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呈逐步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红寺堡灌区新圈一、二支干渠的开发,由于强调计划性、统一性,出现了土地沙化、砾石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能吸取教训,搞好土地综合开发,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