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与文明这一对复杂的概念,引起人们对文化景观理解的不同倾向,影响文化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法与走向。文化意义和内涵最终需要借助“符号”语言和媒介,转化为实体景观空间。实体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总是承载特定的文化意义。文化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会依据自身承载的特定文化意义,按照特定的逻辑或结构,组成一个集合单元——文化景观粒子。同一地理空间中,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粒子相互作用,构成一种“云状”的聚集形态。包括基于时间轴线的时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和基于水平空间的空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基于这一观点,文化景观粒子云的形态指标包括密度、向度和发展速度。基于文化景观粒子的空间分布程度,提出并分析了文化景观粒子云密度计算模型、文化景观粒子云向度估算模型和文化景观发展速度估算模型,为文化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8-1620,177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基于乡村景观资源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从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构成入手,将乡村文化景观作为设计实践的主体,提出乡村景观的景观元与承载元构成的二元结构。在回顾文化景观粒子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设计实践过程中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多为抽样数据的现实情况,提出在4D视角下,将文化景观粒子纳入由网格-体单元构成度量模型,获取乡村景观资源量的估算统计数据。基于乡村景观发展的回归现象,分析了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评估与预测方法。由乡村景观的二元结构出发,将生态网络理论引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基于共生体系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化景观建设实操中,对文化景观的认识侧重于文化"物化"后的景观空间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文化的共享与传承、断层与空间、符号与创新等基本问题构成文化景观的基本逻辑,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景观建设的成败。文化景观总是体现着不同文化景观元素或符号的"集群化"特征、不同要素或符号之间的向心性和离散性的分布特点,构成文化景观的单元属性。基于这种逻辑,提出文化景观粒子的观点:具有良好影响力、符号空间稳定、可复制与模仿、稳定的和开放的特定文化景观单元。在此基础上,基于文化景观要素的权重分析,提出并分析乡村文化景观粒子的判定模型、文化景观粒子密度计算模型和文化景观粒子体的计算模型,为文化景观粒子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65个样地典型样本照片,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BE法)计算景观美景度值,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景观类型美景度为人工景观>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三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为水体景观>天象景观>地形地貌景观>植物景观,差异极显著;人工景观类为人工建筑小品景观>道路景观>服务设施景观,差异极显著;文化景观类为纪念建筑景观>遗址遗迹景观>摩崖石刻景观,不存在显著差异;各景观构成要素间为水体景观>纪念建筑>遗迹遗址>天象景观>人工建筑小品>地形地貌>道路景观>摩崖石刻>服务设施>植物景观,要素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目前新疆乌鲁木齐市文化景观构成的分析,提出市区特色景观模式是以民族文化、军垦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为特征的三大主线景观的融合,同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文化景观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的价值是一个城市有机成长过程中不致迷失的坐标。笔者从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在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景观的相关对策研究,以建立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和乡土性双重体系为基本出发点,塑造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景观空间载体中的社会共识体验,达到建设地域文化景观有机生命体系的主要目标,并期许对现今的景观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慧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175-177
从城乡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关系以及城乡风貌空间营造的现状入手,在文化景观构建的物质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方面,探讨我国城乡风貌空间营造中文化景观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评价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牡丹文化在牡丹园文化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做了深入调查,对影响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因素的重要性做了评价。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所调查牡丹园文化景观状况作初步分析,首次运用层次分析AHP法对牡丹园的特色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构建出牡丹文化景观评价模型,并对主要的构成要素进行重要性比较,得出牡丹园中牡丹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重要性顺序,以期为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和改造提升提供依据,也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花卉景观营造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