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农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基于2000—2020年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数据,对长江流域主产区总体及各地级市的农业集聚和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究农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上、中、下游农业集聚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上游和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未发生较大波动,但中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的特征。农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存在正向单门槛效应,农业集聚滞后项的门槛效应值有所下降。分区域看,上游和中游农业集聚无论小于等于门槛值,还是大于门槛值,均会加剧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但跨越门槛值之后,上游的促进作用减弱,中游的促进作用增强,下游的门槛效应表现为由负向转向正向的特征。此外,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人口规模、畜禽业结构会加剧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但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规制强度增加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畜禽养殖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构建政府、农户、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以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雷荀  涂维亮 《安徽农业科学》2024,(4):210-213+218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该经济带9省2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各区域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运用σ收敛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呈曲折发展趋势。各区域中,中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下游居中,上游最低,但三者之间区别并不大。(2)区域间差异指数发展趋势和长江经济带整体指数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中间虽有上升,但仍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总体发展趋势极为平缓。各区域中,仅有上游区域差异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余各区域虽有波动,但最终仍呈缩小趋势。(3)σ收敛发展趋势与泰尔指数发展趋势较为一致,长江经济带及中游和下游中间虽有波动,但最终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表现出缩小趋势,具有一定的收敛特征,仅有上游在最终阶段表现出发散趋势,并未呈现出σ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农业生态区划条件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收敛特性,基于2005—2019年中国31省、区、市(除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外)数据,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揭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各农业生态区划中的差异大小和来源,并深入探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在考察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地区之间存在递减梯度差异;农业生态区划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整体差异呈现“U”型走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存在较为显著的条件β收敛。因此,有必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采用SBM-Global-Super模型对中国2000-2017年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v收敛和β收敛方法考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表明:1)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属于领先型,其他...  相似文献   

5.
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黄河流域中上游2011—2020年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之后采用Tobit模型分析普惠金融对该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值处于中等水平,且表现出上升趋势。分区域分析,上游地区整体呈线性增长趋势,其增长较快,中游地区虽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趋势弱于上游。各省(市)中,从各省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值要明显高于其余省(自治区),陕西省的效率值最低。(2)普惠金融总指数对黄河中上游整体及上游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中游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对黄河中上游整体及上游和中游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分别对黄河流域中上游整体及上游和中游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均有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河流域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之后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该流域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指数均值为0.399,处于起步阶段,且在2011—2018年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在2018—2020年出现下降,这为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蒙上了阴影。各区域中,下游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均值明显大于中游和上游,其中上游的发展指数最低。各省、自治区中,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值高于其余省(区),甘肃省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值最低。(2)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规模对黄河流域整体及下游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强度对黄河流域及上游、中游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下游的影响显著为负;农业科研人力投入对黄河流域及上、中、下游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7.
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确保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13个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选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ArcGIS可视化功能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测算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中低水平地区向中高水平地区缓慢过渡、东北地区向中南部地区逐渐推进的演变趋势,其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弱化。三大地区内区域差异不断减小,但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重点优化农业生态效率,统筹兼顾各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充分利用经济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7年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SE-Window-DEA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水平,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整体呈波动中略有上升的态势,并且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绿色效率最高的是长江下游地区,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从各个省市的角度看,下游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在农业绿色效率方面表现最优,上游地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表现也较好。  相似文献   

9.
由于政策力度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内部"分化"和不同步现象开始凸显。以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及Kernel核密度估计对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的差距,且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变化不大,对总体差距贡献较小,超变密度的贡献较大,但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部有较明显的"极化"现象,川南丘陵区和川东丘陵区两地区间差距最小。  相似文献   

10.
彭晓丹  孔令成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213-217+239
为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1997—2019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测算,基于时空角度探究其发展差异,并进一步从整体和区域层面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最低,上游地区居中,该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业绿色技术进步;长江经济带总体以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在样本期内均不存在绝对α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基于此,为了从整体及空间上进一步优化并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该区域农业朝着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提出落实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破解区域发展障碍、践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9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该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公路里程、农村用电量和村卫生室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对上游和中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下游有不利影响;公路里程对上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中游和下游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上游和下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影响,对中游有负向影响;村卫生室对上、中、下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拓展和深化区域地下水埋深预测研究为目的,运用随机理论,建立了基于加权马尔科夫链的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预测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在未来时段内地下水埋深所处区间值。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灌区中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2.380, 2.742)区间,下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2.218, 2.506)区间,这两个区间的数值都低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临界地下水埋深2.0 m,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河套灌区中下游的盐渍化有望进一步减轻。而上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1.227, 1.727)区间,此区间的数值高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临界地下水埋深2.0 m,在未来的时间河套灌区上游是控制地下水埋深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以黑河流域纵向梯度(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显示:黑河流域土壤密度、pH值、电导率在黑河流域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且3个指标在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具有显著差异性;沙粒含量不论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是占主要组成成分的。其中,沙粒的含量在黑河下游表现最高,为84.93 g·kg~(-1),且显著大于上游和中游的含量。粉粒的含量在中游表现最高,为29.30 g·kg~(-1),且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粉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黑河流域土壤全碳量和全氮量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差异显著。由此可知,黑河上、中、下游土壤理化性质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黑河流域纵向梯度(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显示:(1)黑河流域土壤密度、pH值、电导率在黑河流域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且3个指标在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具有显著差异性;(2)沙粒含量不论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是占主要组成成分的。其中,沙粒的含量在黑河下游表现最高,为84.93 g·kg-1,且显著大于上游和中游的含量。粉粒的含量在中游表现最高,为29.30 g·kg-1,且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粉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3)黑河流域土壤全碳量和全氮量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差异显著。由此可知,黑河上、中、下游土壤理化性质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沱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其水质安全对维持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因子分析评价的方法,对沱江流域1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沱江的下游和上游地表水水质受到了较严重的污染,中游的地表水水质处于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为实现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农业大跨度发展,选取农业生产集约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村社会信息化与农业环境生态化5个准则指标,18项个体指标,构建了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上中游地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地区应加强省市域合作、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现代都市农业评价体系,测度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提出优化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为大湾区等发达城市群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熵值法评价了2013—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分析了区域差异,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驱动因素进行辨析。【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5.3%,广州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菜篮子保障能力发展平稳,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涨,三产融合水平发展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12.1%;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小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45%;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增长较快,年平均增长率达17.2%。区域总体基尼系数波动下降,差异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目前,耕地面积占比、三产占比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区域都市农业驱动因素有差别,且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都属于“双因子增强型”,任意两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时,都会增强其对都市农业分异的作用强度。【结论】样本观测期内,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总体呈增长趋势,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但城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红河流域不同区域的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红河流域进入雨季后(5月)开始发病,整个雨季中(5~9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进入夏季后温度满足病原菌的发病条件时,病情指数变化曲线和降雨量曲线出现了同升、同降的现象。(2)同一海拔高度下,病情指数呈现出下游大于上游和中游,而危害率则出现相反的趋势,250~3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3)>中游(1.96)>上游(1.77),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86%)<上游(70.00%);450~5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1)>中游(1.77)>上游(1.76),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29%)<上游(69.14%)。(3)同一区域则表现出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和危害率均高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是破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对其客观评价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 节。从农业绿色发展的效能、竞争力与潜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分析山西省农业绿色 发展能力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研究发现:山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处于全国低分值的三类地区。农业绿色发展 效能与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均居全国末端,农业绿色发展竞争力位于中上游水平;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逐年 减小,农业绿色发展效能波动幅度高达91%,绿色发展竞争力以20%的幅度平稳变化,绿色发展潜力以高达62%的跌幅 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