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的选择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3种类型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和未取食稻株的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褐飞虱在籼稻浙852和粳稻秀水11上主要选择白背飞虱取食后的稻株,在籼粳杂交稻协优9308上表现为差异不明显;白背飞虱则在浙852上主要选择褐飞虱取食后稻株。对3个品种稻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飞虱取食诱导稻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以及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以后取食的稻飞虱的寄主选择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及搜寻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研究了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及搜寻行为。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主要分布于稻株上中部的褐飞虱卵(在浙农大40上)的功能反应明显地强于对主要分布于稻株中下部的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在浙852上)。黑肩绿盲蝽在稻株上的搜寻行为属非随机搜索型,在稻株各部位间明显地偏于稻株的上部活动,据此可解释黑肩绿盲蝽在2个品种上功能反应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对抗性粳稻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镇稻2号、扬粳9538、徐稻3号及盐稻8号等4个粳稻品种驱避灰飞虱的原因,采用"H"型嗅觉仪测定灰飞虱对4个抗性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GC-MS对挥发物的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测定其中4个组分对灰飞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灰飞虱明显偏好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稻株的挥发物和避开扬粳9538等抗性品种稻株的挥发物。GC-MS 分析发现,抗虫稻株挥发物的组成与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感虫对照稻株的挥发物中有38 种成分;与感虫稻株挥发物相比,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增加了未知20组分,且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还增加了橙花叔醇。此外,徐稻3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一些组分的相对含量较感虫对照中的有明显改变。生物活性测定表明,Z-法尼烯、橙花叔醇及雪松醇等3个组分对灰飞虱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黄黑状态对白叶枯病的反应显著不同,由于施用氮肥[(NH_4)_2SO_4]多而表现黑的稻株,较少肥而表现黄的稻株易于感病。植物成分的分析,证明黑的状态的稻株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尤其是以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门冬酰胺的差异最明显,但是糖和多元酚的含量则较低。糖的含量高低主要决定于还原糖的多少。稻株中多元酚的含量随着发育阶段而不同,苗期低,中期高,后期又减少。在生长后期,植株上部叶片中多元酚的含量高于老的叶片。试验结果初步指出稻株中游离氨基酸的量高和多元酚的量低,与稻株的易于感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抗病机制的分析还须要对病菌和水稻的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项工作的目的在于探求水稻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初孵幼虫在稻株上的定向特性,为鉴定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品种植株间的抗螟性能做一些基本工作。其次,以人工合成的“稻酮”进行蚁螟趋化反应试验。工作系于1961—1964年进行。所得结果初步表明:1.在稻株上的定向部位:蚁螟侵入孔距稻株基部的相对高度为,分蘖期<10厘米;圆秆期10—20厘米,孕穗期后>30厘米。在生长期相同的植株上,籼稻>粳稻。入侵途径以叶鞘侧部的脉间蛀入为主,部分咬脉而入。2.蚁螟在分蘖期至圆秆期稻株上主动选择叶鞘部位入侵,并非由“向地性”所支配。3.蚁螟对各生育期水稻叶鞘组织的趋化反应与成虫的产卵选择性相吻合,即偏选分蘖期与孕穗期的稻株(或叶鞘)。4.在稻株叶鞘及孕穗穗苞内含有诱致蚁螟的物质,而在稻叶叶片组织内可能含有拒食作用的物质。5.蚁螟着生数量,在秧苗上为,17天秧>44天秧;在分蘖与圆秆期稻株上,籼稻>梗稻。6.一定浓度的人工合成“稻酮”能明显地引起蚁螟的嗅觉反应。  相似文献   

6.
据观察一代二化螟化蛹地位的变动与水稻品种特性密切相关,在杂交水稻稻株上一代二化螟化蛹地位多在健株叶鞘内,所在叶位多在当时生育期稻株顶部以下2—8叶。调查测定:桂朝二号、泸科三号等杂交稻品  相似文献   

7.
结实期水分与氮素对水稻氮素利用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武育粳3号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水分与氮素对水稻氮素利用与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素水平的提高,稻株吸氮量增加,氮素的利用率、产谷效率和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率下降,稻草中氮的滞留量提高;氮肥促进了稻株对P、K的吸收;水分胁迫降低了稻株的吸氮能力,但提高了氮素的利用率、产谷效率和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率;水分胁迫降低了稻株对P、K的吸收,但提高了对P的利用率;水分与氮肥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一定的氮肥水平下,轻度的水分胁迫,可不降低产量或提高产量,同时提高了水稻的氮素利用率,减少稻田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1995年以来,广西的钦州市、邕宁县、平南县、田东县和隆安县等地水稻上相继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害的症状特点是:稻株受害后,初期茎基部稍膨大,剥开叶鞘可见稻株生长点处长出白色或黄白色、长锥形的瘤状物,随着稻株生长瘤状物逐渐膨大,当稻株抽穗灌浆后,膨大的瘤状物分泌出白色胶状物布满整个瘤的表面,随后瘤状物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外包2片叶鞘,受害稻株不再长新叶,也不能抽穗;主苗和分蘖苗均可受害,一般以分蘖苗受害多,主苗受害后,分蘖减少,分蘖苗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黄且短.根据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定名为水稻节瘤病(Rice node tumour disease).  相似文献   

9.
水稻生理抗病的研究:稻株淀粉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株淀粉含量与稻瘟病的发生规律是明显的,有密切相关的。水稻一生,有二个时期稻株淀粉含量较少,一个是分蘖期,一个是抽穗期,而这二个时期又是最易感染稻瘟病的时期。因此,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生理有着内在的特殊关系,总的规律是稻株淀粉(在这二个时期)含量高,稻瘟病轻,反之则重。稻株淀粉含量与水稻品种的抗性有关,而且,对于气候、栽培等因素也有相互关系,而这些因素与稻瘟病的发生又有密切的关系,在几个因素中,品种的抗性是内因,而气候、栽培对于水稻属外因。然而,外因可以促使品种的抗性产生变化。因此,品种的抗性应该有两个含义,一是品种本身的(基因)抗病,另一种是外界因素给予的抗病能力,而了解稻株淀粉,掌握水稻的生理规律,对于预测预报和加强综合防治都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湖北植保》2012,(5):16-16
一、掌握好防治指标和防治时期。如在分蘖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10头、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就该立刻喷药防治。要在水稻生长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当若虫数量激增或出现短翅型成虫时即应及时喷药防治。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褐斑病于1990年5月初在梧州市苍梧县稻作区首次发生.病害从稻株的下部叶片开始,病叶变成绿褐色枯斑,有的如开水烫熟般的萎垂,导致全田褐枯,严重抑制稻株生长,造成为害.全县以新地镇堤甫村的古令、思现、武界等村小组的高产样板田为  相似文献   

12.
稻(水稻、陆稻)株的枯心和白穗直接或间接影响稻株产量(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稻株枯心和白穗的形成因素诸多,对其正确进行识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稻枯心 (一)稻真枯心 1、稻螟枯心 稻三化螟造成枯心的,是因咬断稻株心叶基部,使心叶失水、褪色、纵卷,进而变黄干枯;早期叶鞘不枯黄,叶鞘内无虫粪,拔起时断处平齐。  相似文献   

13.
李家荣 《植物医生》1999,12(1):40-41
水稻种子上带有很多病原菌,可在稻株生长的各个不同时期、阶段,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病害症状。由种子表面、或内部带菌,并传染而引发的病害,叫种传病害。种传病害发生后,对稻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在生长季节,可引发病害的再侵染,甚至造...  相似文献   

14.
三化螟在我市杂交稻上的危害,严重田块的白穗率达80%左右,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危害规律,能经济有效地降低其危害,我们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蚁螟侵入前的活动。初孵蚁螟80%以上的先向上爬行到叶尖,再吐丝下垂飘移至其他稻株;也有的蚁螟直接爬进叶鞘内。蚁螟在稻株外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生态系统中的残留与消解行为,分别在海南、湖南和黑龙江省3地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呋虫胺 (DNF) 及其代谢物1-甲基-3-[(3-四氢呋喃) 甲基]脲 (UF) 与1-甲基-3-[(3-四氢呋喃) 甲基]二氢胍盐 (DN) 在水稻稻株、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含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水溶液或乙腈溶液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以甲醇-水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 (MRM) 模式扫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分析物的进样浓度与其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线性相关,R2>0.999。DNF、UF和DN在稻株、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1%~102%之间,在稻株、土壤、田水和糙米中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1.2%~8.3%之间,在稻壳中的RSD在4.4%~20%之间。3种分析物在稻株、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 (LOQ) 分别为0.1 mg/kg、0.02 mg/kg、0.01 mg/L、0.02 mg/kg和0.1 mg/kg。DNF、UF和DN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0.4和4 pg。3种分析物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DNF在稻株上为0.41~2.7 d,土壤中为1.6~4.2 d,田水中为0.90~2.2 d;DN在稻株上为2.9~13 d,土壤中为64~65 d,田水中为4.2 d;UF在稻株上为0.43~3.1 d。20%呋虫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20~180 g/hm2的剂量于水稻抽穗期施用2~3次,施药间隔期21 d,分别于距末次施药后14 d与21 d采收,呋虫胺在糙米中的残留最大值为0.11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其在糙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1 mg/kg。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危害后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同耐虫性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危害后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稻株受害后感虫品种TN1、秀水11、汕优63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达20%以上,而抗虫品种ASD7、IR64和具有较强耐虫性品种培矮64S/32E的叶绿素含量下降率在10%以下;受害稻株的三种保护酶活性变化不同,SOD酶活性均增加,其中以汕优63和IR64增加最显著。POD酶和CAT酶活性有增有减,除TN1、ASD7、培矮64S/32E品种的POD酶活性和秀水11的CAT酶活性下降外,其他品种的POD和CAT酶活性均增加。受害稻株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非可溶性蛋白质和蛋白质总量均下降;受害稻株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也不同,培矮64S/32E和IR64两个品种的脯氨酸含量减少,其他品种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都明显增加,且与稻株受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Bt籼稻对褐飞虱取食、产卵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褐飞虱在2个Bt籼稻纯合品系,即TT9-3、TT9-4,及亲本对照IR72上的取食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在选择性条件下,褐飞虱于稻株上的着虫比率在Bt籼稻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稻株中部和整个叶鞘的取食刺探痕数、产卵选择比率和产卵量则均以Bt籼稻显著为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稻株叶鞘上的取食刺探痕数在Bt籼稻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排泄的蜜露量则多以Bt籼稻尤其是TTP9-4显著为少。可见,供试的2个Bt籼稻品系不利于褐飞虱的取食或产卵,表现有抗褐飞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作物对天敌昆虫的影响是转基因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黑肩绿盲蝽兼性取食褐飞虱蜜露和稻株伤流液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取食褐飞虱蜜露,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75.9和67.5 d,比蒸馏水对照组显著延长,雌成虫捕食褐飞虱卵的能力为23粒/日,比蒸馏水对照下降;取食稻株伤流液的雌成虫寿命(58.1 d)延长,捕食能力(24.9粒/日)下降;无论黑肩绿盲蝽取食褐飞虱蜜露或稻株伤流液,转基因水稻Bar68-1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寿命(雌67.6 d,雄61 d)和捕食能力(24.9粒/日)的影响,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D68和非转基因感虫对照TN1的一致。研究表明,兼性取食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稻株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没有给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增加新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采用5个品种,以喷雾和田水接种法,研究了稻细条病严重度对稻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病情指数同稻株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品种最大产量损失率平均为40.32%;通过对品种汕优63不同病级的单株测产统计分析,得出SA=4.2646-0.0129xA的直线回归方程,可作为对病害在汕优63上造成的损失进行估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成虫一般为褐色,但是饲养在稻株上的褐稻虱偶尔出现橙色和黑色的个体。把具不同颜色的纯合个体进行杂交,并让其后代进行近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