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氏囊(BF)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为B细胞发育、成熟提供微环境,是免疫球蛋白基因转变场所;其免疫活性物质为三肽囊素(Bursin);它不仅分布于BF,还存在于胸腺Hassall小体、哈德氏腺、脾脏、BF T细胞区及骨髓;它能诱导家禽和哺乳动物B细胞前体分化;其靶器官是BF,能够拮抗IBD疫苗对BF的损伤,提高ND弱毒疫苗及油苗产生抗体水平;人工合成Bursin作用的靶器官也是BF,可促进BF发育、抗体的产生、维持母源抗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氏囊三肽囊素在鸭体中的组织学定位及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抗法氏囊三肽素(Bursin)单抗,采用免疫组化法及个体发生早期以该单抗阻抑Bursin效应,检测Bursin在鸭体定位分布及其受阻抑后所致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BF髓质内周缘呈现阳性细胞层、髓质中央部分有稀少阳性细胞、FAE及FAESE呈阳性、IFSE中阳性细胞散在性呈团簇状分布;Th中阳性细胞相对集中于髓质中类似Hassall小体的区域或较高密度弥散于髓质中;Sp中阳性细胞弥散于GC中或无特征性散在性分布;HG中阳性细胞呈团块状散在分布于腺泡、腺管基底膜中;LN则阳性细胞特征性存在于淋巴小结中,少数散在淋巴细胞聚集区或淋巴组织索中。不同剂量抗Bursin单抗对鸭体细胞免疫功能有较强阻抑效应,高浓度单抗阻抑作用更显著(P<0 01);对体液免疫功能亦有较强阻抑效应,不同剂量单抗间未见显著差异(P>0 05);对BF指数有较强影响,高剂量组更明显(P<0 05),且高剂量对Sp指数有一定影响;较强地抑制BF滤泡发育,高剂量组BF发育更不良。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冈波罗病,是青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该病以法氏囊(BF)淋巴细胞的严重破坏为主要特征,而对其他器官损害较轻。商品鸡群严重感染此病后,出现免疫抑制,导致对免疫接种的抗体反应降低(免疫失败)或出现严重的注苗后不良反应,并对多种疫病增加了易感性或继发感染。有几个报告认为,鸡在出壳后第一天,法氏囊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雏鸡的最佳感染模型,采用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擦肛和泄殖腔内灌注等不同方法,对SPF鸡和普通鸡进行了攻毒致病试验。结果表明,以泄殖腔内灌注方法攻毒,可使雏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速度快,病死率高,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典型。该试验结果为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模型,提供了精确、简单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腔上囊炎(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链RNA呼肠弧病毒亚群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腔上囊(法氏囊)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1990年以来博州广泛流行.1992年6月饲养100只星杂599商品二代鸡,50日龄80%发病.当时选择其拉乳白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污染、腔上囊红肿的病鸡,参照当时报道的一些疗法,分组治疗,均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前殖吸虫病又称蛋蛭病,是由于前殖吸虫寄生于鸡的直肠、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以输卵管炎、产蛋机能紊乱为特征,是影响产蛋数量和质量较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三肽囊素和环磷酰胺对鸡免疫器官发育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尽管在养禽生产中对许多疾病采用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由于病原种类极其复杂,而且不断产生变异,使疫苗的研制往往滞后于疫病的发生,单纯依赖疫苗不能解决疫病的防制问题。解决家禽疫病防制问题应从提高家禽的内在免疫机能人手,通过增强其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三肽囊素(Bursin,Bs)是AudhyaT等11986年利用层析技术首次从鸡法氏囊(BF)中提纯的一种序列为Lys-His-Gly-NH2的三肽,  相似文献   

8.
鸡脱肛主要是指泄殖腔脱出肛门之外,严重者输卵管也可能脱出。此病多发于产蛋鸡,特别是高产蛋鸡。1 发病原因 (1)高产蛋鸡由于产蛋过多造成输卵管油脂分泌不足,产蛋困难,因激素的作用使骨盆韧带、泄殖腔长期过度松弛,产过大双黄蛋时过分用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抗原快速检测卡检测4个养殖场雏鸡,通过对雏鸡泄殖腔棉拭子采样检测,共检测40份,2份为阳性,38份为阴性,其阳性率为5%。结果表明该病病毒在清水县部分地方小范围存在。  相似文献   

10.
公鸡人工采精可采用按摩法,对没经训练的公鸡采精一般需施行背腹部按摩。该法双人和单人均可应用,如为双人采精,由助手用两手分别握住公鸡两腿,以自然宽度分开,使鸡头向后,尾部朝向采精者,鸡体保持水平后夹于腋下。采精者先剪去公鸡泄殖腔周围羽毛,以酒精棉球消毒泄殖腔周围,待酒精干后进行采精。采精时,一人依前姿保定公鸡,采精者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夹着经过消毒、清洗、烘干的采精器,使器口在手心内,  相似文献   

11.
一、泄殖腔脱出症发生的原因 泄殖腔脱出是蛋鸡养殖中常见的问题,多见于笼养蛋鸡,原因较多,主要是鸡存在啄癖习性将泄殖腔啄出、个体不一致性存在的缺陷导致脱肛和真性泄殖腔脱出。 1.啄癖 啄癖造成的泄殖腔脱出达80%以上,主要原因有:(1)不断喙或断喙不当(未切去喙的“生长点”);(2)光照度过强,造成鸡兴奋不安,而啄食肛门;(3)笼养密度过高,食槽短小;(4)日粮不平衡,缺乏必需氨基酸,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缺乏;(5)其他应激,如通风不良、断水、氨气浓度高、温度突变、外寄生虫、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鸡病毒性传染病的种类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许多养殖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控制鸡病毒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多种原因,使免疫鸡群仍有疫病暴发。多项研究表明,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MHCⅠ决定鸡对马立克氏病毒(MDV)、劳氏肉瘤病毒(RSV)等病毒的抗性与易感。编码BF分子(鸡的MHCⅠ分子)的BF基因(鸡的MHCⅠ)包含两类Ia基因,即BF1 (以前称为BFⅠ、BFⅡ或次要的BF)和BF2 (以前称为BFIV或主要的BF)基因。在确定BF2分子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深入的进展,之后的研究明确了BF2分子是鸡唯一的以递呈抗原方式来诱导CTL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分子。多项研究表明,鸡BF2分子三维结构与鸡马立克氏病(MD)和劳氏肉瘤病(RS)等病毒病的遗传抗性密切相关。论文以鸡BF2分子三维结构与抗原多肽结合特征为出发点,对鸡BF2分子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其与抗原多肽相互作用关键位点的空间结构,进而从结构免疫学角度,解析鸡BF2分子对MD/RS遗传抗性的影响,为养禽业中抗病育种、病毒多肽抗原筛选及疫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被膜(biofilm,简称BF)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材料表面,分泌大量胞外物质,将自身包裹而形成的细菌聚集膜样物。BF是细菌保护其自身免受外界不良环境侵害的一种特有的生命现象,常见的形成BF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铜  相似文献   

14.
1 发病情况 某养殖户自1995年起开始养鹅,采用全进全出制,每批出栏率都在86%以上,很少发生传染性疾病.2001年5月22日从山东购进当地土种鹅500只饲养,于1日龄注射扬州大学生产的抗小鹅瘟血清,8日龄开始放牧,并喂以自配全价料.至15日龄时成活471只,成活率94.2%.6月6日(即16日龄),鹅群中突然有少数鹅不愿采食,精神萎顿,畏寒扎堆,排白色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投喂氟哌酸,未能控制疫情,病鹅反而迅速增多,死亡9只.8日早上,畜主带了3只病重鹅来我门诊部就诊.经饮服莫氏灵并结合清粪、消毒、隔离、焚烧死鹅等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E株,通过泄殖腔、鼻腔和尿囊腔接种雏鸡和鸡胚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12~48小时,雏鸡法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接毒后72~144小时,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的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布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共沉淀工艺制备了布洛芬(Ibuprofen,BF) β 环糊精(β Cyclodextrin,β CD)包合物(简称包合物),经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鉴定,BF与β CD确已形成包合物;溶解度试验结果证明,BF经β CD包合后溶解度是BF原药的9 38倍;BF β CD包合物及BF的溶出度参数t50分别是2min和15min;包合物的平均含药量为11 98%±0 35%( x±SD,n=3),平均产率为79 83%±0 43%( x±SD,n=3)。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鼠颅骨极量缺损(Critical size defect,CSD)模型的建立,比较骨膜缝合与否对极量骨缺损修复的差异.手术制造大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分为骨膜缝合组(FH)与骨膜不缝合组(BF),分别于2、4、8、12周时进行大体现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24 h和2、4、8周进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的测定.结果显示,FH组、BF组大体观察没有明显差异;BF组和FH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均高于正常值,且BF组高于FH组(P<0.01);X光检查,缺损部未见明显的质密度变化及修复作用,BF组和FH组修复效果差异不明显;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BF组和FH组均为膜内成骨,可见极少量的新生骨,并有少量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大鼠极量骨缺损模型是评价生物植骨材料修复作用的有效方法,骨膜缝合与否对极量缺损模型的修复意义不大,选择不缝合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8.
谢佛(Shayer)家禽育种场营养学顾问Costa博士认为泄殖腔脱出仍然是笼养蛋鸡,特别是产蛋最初12周期间最不易察觉的死亡原因之一。他说,泄殖腔脱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主要原因尚缺乏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不同检测方法或样品等因素对ALV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建立我国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检测和临床鉴别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从我国不同种禽场获得的蛋清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ALV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检测;对上述不同检测结果区间的鸡只使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方法进行比较检验检测;对血清、血浆和蛋清样品使用DF1细胞和CEF进行病毒分离比较检测.结果,使用泄殖腔棉拭子和蛋清检测ALV P27的ELISA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且蛋清检测更为灵敏(线性关系方程为y(蛋清)=1.3765X(泄殖腔)+0.0363,相关系数为0.9588).ELISA直接检测值(S/P值)不小于1.5(蛋清)或2.0(泄殖腔棉拭子)的鸡只,分离外源性ALV的比例为100%;检测值不小于1.0(蛋清)或1.5(泄殖腔棉拭子)的鸡只,病毒分离比例在90%以上;检测值为0.2以上的鸡只,病毒分离比例仅为59%(蛋清)和32.4%(泄殖腔棉拭子);而且,至少10%得检测值小于0.2的鸡只仍能用细胞分离到病毒;另外,对相同鸡只,使用蛋清分离病毒的比例为21%,而血清为8.5%;从相同蛋清中使用DF1细胞分离病毒的比例为27.84%,而CEF为17.53%.结果表明,蛋清较泄殖腔棉拭子ELISA检测更敏感;90%以上检测值在1.0(蛋清)或1.5(泄殖腔棉拭子)以上的鸡只,使用DF1细胞能够分离病毒;比较发现蛋清较血清,DF1细胞较CEF分离检测病毒更敏感.该研究结果结论对在我国种鸡群实施ALV净化建立包括泄殖腔棉拭子或蛋清进行ALV P27抗原ELISA检测以及细胞分离ALV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感染,其症状是法氏囊红肿随后萎缩,不同程度的肾变病肾炎和免疫抑制.临床上,本病只在3周龄以上的雏鸡中发生.发病鸡泄殖腔周围羽毛通常沾满含有大量尿酸盐的粪便(图1). 感染鸡在3~6周龄时会出现最明显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然而,只要鸡有一个功能正常的法氏囊,就可以观察到本病(高达16周龄).低于3周龄的雏鸡感染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无临床症状,但受伤的法氏囊会引发免疫抑制.此外,可见腹泻、厌食、精神抑郁、羽毛竖立,尤其是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