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粉唑醇、戊唑醇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2.5%粉唑醇SC、25%戊唑醇EW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药后14 d,12.5%粉唑醇SC、25%戊唑醇EW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可达70%以上;药后30 d,12.5%粉唑醇SC较高剂量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达90%以上,25%戊唑醇EW防效可达85%以上。同一剂量条件下,25%戊唑醇EW剂型防效显著优于80%戊唑醇WP剂型。试验结果表明,12.5%粉唑醇SC和25%戊唑醇EW杀菌剂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  相似文献   

2.
进行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增产效果明显,用药量达750 mL/hm~2以上时,第2次药后14 d病叶防效达74%以上、病指防效达87%以上,增产率达11%以上。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建议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用药量为750~900 mL/hm~2,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施药,间隔7~8 d再施药1次,连续施药2次。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生产上常用的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2019—202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施药,药后29 d,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最高,达83.86%,其次是40%丙硫·戊唑醇,防效为79.27%;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比对照增产14.09%.该地区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佳配方为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不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白粉病和锈病是小麦常发性病害,主要用药为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2020年无为市小麦白粉病和锈病偏重发生.为此,无为市植保站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对白粉病病指防效最高的为30%肟菌·戊唑醇750mL/hm2,对锈病病指防效最高的为17%吡唑·氟环唑600mL/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和安全性,筛选出适宜在江苏省江阴市小麦生产上使用的化学药剂,特开展了相关田间试验.结果 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小麦生长期间适期用药1次,以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600 mL/hm2、30%肟菌·戊唑醇SC[拜耳(中国)有限公司]600 mL/hm2对小麦白粉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农药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2011—2012年,笔者进行了戊唑醇等4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白粉病、叶锈病效果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防治赤霉病同时兼治白粉病、叶锈病的有效药剂。一、处理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1处理43%戊唑醇悬浮剂20g/667m2;2处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效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75%肟菌酯·戊唑醇WG和30%醚菌酯WP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最好,其次是12.5%烯唑醇WP和5%己唑醇SC,这4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15%井冈霉素·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最适剂量,特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5%井冈霉素·戊唑醇悬浮剂每667m2用量40g、50g、60g,药后14d的株防效分别为74.69%、85.72%、86.74%,病指防效分别为75.66%、87.03%、93.46%,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逐步提...  相似文献   

9.
37%戊唑醇·咪鲜胺EW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相关新型杀菌剂的应用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7%戊唑醇·咪鲜胺EW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在小麦赤霉病偏重至大发生年份,每667 m2用37%戊唑醇·咪鲜胺EW 30 g,2次用药,防效可达80%以上,防治效果优于本试验其它杀菌剂,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对环境影响小,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0.
白粉病是西葫芦重要的病害之一,为明确醚菌酯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笔者进行了50%醚菌酯DF防治西葫芦白粉病的比较试验。试验表明,50%醚菌酯DF对西葫芦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667m^2使用商品量15g、30g经处理2次后10d对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85.02%、81.14%,其防效均优于25%丙环唑EC20g/667m^2、15%三唑酮WP100g/667m^2.20%粉锈威100g/667m^2的防效。醚菌酯是对有益生物低毒、对环境安全的新型仿生杀菌剂,值得推广应用,推荐使用剂量为15-30g/667m^2。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农药减量增效,进行了"激健+农药"减量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3%激健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可减少农药用量30%,在同等条件下,48%氰烯·戊唑醇35 g+63%激健15 mL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都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2.
麦病宁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病宁是多菌灵和粉锈宁的复配剂。测定结果表明,该复配剂具有极显著的双向增效效应。2年试验结果,对赤霉病的防效为82.4~83.4%,对白粉病的防效为84.2~91.5%。试验示范中还观察到,麦病宁对条叶锈病的兼治效果在80%以上,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也有50%左右。这对实行一药兼治、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我县生产上使用的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效果和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2019年我们选用五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施药一次,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40mL/667㎡、10%叶菌唑悬浮剂50mL/667㎡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较高,药后14天,防效分别达90.6%、89.2%,且对小麦生长安全,保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不同区域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筛选对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调查新疆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运用随机区组方法,定点调查各小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结果】新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重,病情指数分别为35.65、35.63和30.82,显著高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轻,病情指数分别为9.95和6.00。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和19%啶氧·丙环唑SC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4.94%和82.77%。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4.57%~71.12%。【结论】新疆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显著重于北部地区,发生程度为3~5级。新疆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轻,发生程度多为1~2级。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用四川省化工研究所新研制的粉硫胶悬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试验在四川雅安进行。在小麦抽穗期,白粉病处于盛发阶段时,用45%的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喷雾,10天后防效高达100%,21天后防效仍为94.5%,一次用药即可完全控制危害,用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效只能到80%,一次喷药并不能完全控制,小麦生长后期白粉病的发展。对于白粉病发展迟缓的田块,在扬花期施用粉硫胶悬剂700倍液喷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危害。试验结果表明,45%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对于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优于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而用500倍的45%粉硫胶悬剂则与其相当。粉硫胶悬剂兼具内吸和保护作用,防病时间持久。  相似文献   

16.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2015年系统开展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WG 112.50~225.00 g/hm~2、5%己唑醇SC 15.00~30.00 m L/hm~2、25%戊唑醇WP 90.00~120.00 g/hm~2、1%蛇床子素EW 26.25~30.00 m L/hm~2防治小麦白粉病均取得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7.
鉴于近年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以30%爱苗EC和20%井冈霉素DP为对照药剂,进行了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爱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爱可)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爱)20mL/667m2药后15d防效达87.41%,略优于30%爱苗EC15mL/667m2的防效,明显优于20%井冈霉素DP30g/667m2的防效,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江阴市于2017年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药剂用量水平下,在发病初期用药1次,50%叶菌唑水分散粒剂18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理想,病叶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98.5%和99.5%;25%吡唑醚菌酯SC 60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次之,病叶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97%和98.7%;75%戊唑·百菌清WP 90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位列第三,病叶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94.7%和97.9%;15%三唑酮WP 1 20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一般。  相似文献   

19.
《天津农业科学》2015,(8):144-146
为明确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对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25,50,75 g(a.i.)·hm-2在两次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0.04%,91.12%和93.30%,在两次药后21 d的防效分别为83.47%,85.64%和87.75%,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好,持效期长,是防治黄瓜白粉病的一种较好的复配杀菌剂。  相似文献   

20.
为储备和丰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药种,于4月初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实施了不同剂量86%十三吗啉OL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5d,每667m~2用86%十三吗啉OL20g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达75.34%,对照药剂每667m~2用20%三唑酮EC50g的防效为73.15%,两处理防效相当;随着小麦白粉病病情严重度上升,各药剂的防效均下降,药后30d,每667m~2用86%十三吗啉OL15g、20g的防效分别为54.50%、53.46%,好于对照药剂每667m~2用20%三唑酮EC50g的防效(47.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