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3月,我们将林业部分发给我省、引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的19个油橄榄品种的枝条,采用单芽嵌合枝接的方法进行高接繁殖,嫁接在我所1977年定植的采穗圃上。砧木品种多为柳叶,株行距1米×1米。各品种平均嫁接成活率为83.8%,且抽梢快,生长良好。从四月下旬接芽开始展叶抽梢到十一月下旬,19个品种一次枝抽梢平均达102.5cm,基径1.09cm。且发枝率强,19个品种中除窄冠外,其余18个品种发枝三级,个别品种如奥布卡发枝四级(详见表一)。基本形成树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油橄榄象鼻虫的危害情况和象鼻虫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等做了调查研究,并采用混交林营造措施和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用1:800倍液的1605乳剂或50%的敌敌畏乳剂注射堵孔防治幼虫效果很好,人工捕捉成虫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亲自从国外引进的。经过十多年的引种试验,证明在我国各地可以成功,是一个优质高产的油料树种。目前在南方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中,有的平均每株可产果40市斤,出油10市斤,每亩产油100市斤以上,超过大豆、花生每亩平均产油水平。我省赣州地区林科所,已出现92市斤果的丰产单株,实践证明,油橄榄在我省引种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油橄榄象鼻虫的危害情况和象鼻虫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等作了调查研究,并采用混交林营造措施和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用1:800倍液的1605乳剂或50%的敌敌畏乳剂注射堵孔防治幼虫效果很好,人工捕捉成虫效果也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配方肥对油橄榄丛枝的改善效果,为油橄榄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2016—2018年,以发生丛枝的油橄榄‘佛奥’品种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涉及4肥种3配方4水平的配方施肥试验,对不同配方处理中该品种发病株的地径、新梢生长量、新梢发枝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施氮肥的同时,仅增施过磷酸钙或硼肥,或者同时增施钙肥和硼肥,均能改善油橄榄丛枝,恢复树势。3个配方肥处理对发枝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地径;而3个配方肥4个水平之间,对地径的影响较大。3个配方中配方B处理下平均地径和发枝量均最大,分别为5.93 cm和312.0枝,配方C处理下新梢生长量最大(32.94 cm),其次是配方B(32.15 cm),配方C处理下试花株率最大(32.79%),其次是配方B(32.61%),但差异均不显著。结果显示,配方B即"生物有机肥+尿素+硼肥+过磷酸钙"较适用于改善油橄榄丛枝。【结论】"生物有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硼肥"配方对于改善油橄榄丛枝效果较好,平均地径5.93 cm,新梢量312.0枝,新梢长32.15 cm。此配方中以3水平改善油橄榄丛枝效果最好,即于10月份每株以8 kg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6.
1982年度冬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05°以西地区,有利于入侵云南,冷空气异常深厚,从700mb乃至500mb高层常与冷温度槽相配合,昆明的高层温度出现30年来的最低值。已到阳春时节的三月十七日,昆明700mb高层温度也只有-3℃。 从1982年12月11日—1683年3月17日,97天内影响到昆明的强寒潮共有6次,比常年同期多两次,见表1。  相似文献   

7.
1.油橄榄果成熟期油橄榄果的成熟期因品种、地域不同而异。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果的壮大生长基本结束、果成浅绿色、果皮上布满小斑点,果肉坚硬,手捏不烂,果皮可以剥掉,很薄、透明,果皮表面出现果谱(又称果霜),果蒂部位开始变褐色,油的转化过程未完成。此阶段的油橄榄果含油率不高,以做盐渍或糖渍青果罐头为宜。第二阶段,果于外表成褐色,果肉逐渐变为浅红色,稍软,用手捏果,果皮可以剥掉,果皮比第一阶段时增厚,不透明,果皮表面基本被果谱复盖,用手捏果可以捏出油,油微绿色,较第一阶段含油率高。  相似文献   

8.
施肥是影响油橄榄丰产稳产的关键性措施。通过不同施肥配方及施肥量对不同品种新梢生长量及鲜果产量的影响试验得出:施用有机肥+无机肥的混合肥,于11月份施5kg的菜籽饼,1kg过磷酸钙、0.5kg硫酸钾、200g硼肥;于4月、6月、8月各施O.1kg尿素,于每年的4月、7月、11月灌3次水,可使单株产量由2.4kg提高到18.2kg,净增产15.8kg,增产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生长状况较佳的油橄榄品种以及‘金叶佛犀榄’为亲本进行连续4年杂交试验,对结实状况和种实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为油橄榄品种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油橄榄不同品种间及与‘金叶佛犀榄’杂交亲和力处于较高水平,23个杂交组合中17个组合获得杂交果实,成功率达到73.91%,但平均结实率较低,最低仅为0.78%。杂交果实坐果率随着授粉时间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15~60d这个时间段,下降比较明显;授粉后150d,结实率最高为9.65%,最低为2.60%。17个结实杂交品种组合的F1代,在果实、种核主要性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所有组合的F1代中,果实重量0.55~8.28g,种核重量0.12~3.54g,果实纵径12.27~31.87mm,种核纵径9.87~23.43mm,果实横径7.95~22.11mm,种核横径4.91~10.15mm。17个结实组合中‘金叶佛犀榄’为父本和母本、‘佛奥’为母本、‘科拉蒂’为母本时均有4个或以上的组合收获到成熟果实,对这4组亲合力高的亲本的F1代种实性状10个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发现果实重量与肉果重量的相关性最高,另果实重量与果实横径、果肉重量与果实横径、种核重量与种核纵径间的相关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0.
<正> 据报道(Moretini,1972年)油橄榄只有少数品种可自交结实,多数品种自交不实或结实率很低,配置适宜的授粉品种才能达到丰产的目的。如意大利的栽培品种马拉约罗(Mraiolo)常以佩多利(Pendolino)品种作授粉树;塞维那语(Sevillono)是软阿斯(Ascolana tenera)  相似文献   

11.
选配油橄榄授粉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异花授粉植物,据报导(Moret ini,1972)油橄榄有少数品种可自交结实,多数品种是自交不实或结实率很低.即使有良好的自交结实能力的佛奥(Frantoio)品种,在异花授粉条件下,能够增加结实率32%(Debetod i,1968).因此,配置授粉树是油橄榄稳产丰产的重要条件. 油橄榄虽然是异花授粉植物,但也不是任意混栽一些品种就能获得优良的授粉效果,要有适宜的授粉品种才能结实丰富.如意大利的栽培品种马拉约罗(Mraillolo)  相似文献   

12.
油橄榄炭疽病是由 Colletotrichum sp 侵染所致。在陕西,该病主要危害油橄榄果实、枝梢、芽、花及叶片,亦危害实生幼苗等。感病严重时,使果实产量和质量下降,并影响出油率和使油质变劣。一、症状油橄榄炭疽病主要危害油橄榄果实及枝、芽等器官。枝梢发病常造成顶梢落叶变成光枝,而后逐渐形成干梢。叶片发病较果实发病率低,病斑多从叶尖开始,亦有从叶缘发病,病斑呈不规则状。嫩叶初发病,叶尖先出现点状失绿,逐渐扩大变为灰色,致使嫩叶尖端向上卷缩。老叶病斑为淡褐色,病斑边缘深褐色,斑上有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果实发病,每个果实上病斑数不一致,分布也不规则。果实上病斑初发生为褐色小点,而后凹陷呈轮纹状扩大,病斑扩大超过果实的一半后,果实发生皱缩而变干,病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橄榄的水肥管理技术措施简单粗放是导致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以获得高产量和高品质的橄榄油为最终目标,研究生长关键期灌溉、施肥与油橄榄含油率及油品质的关系,制定水肥管理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油橄榄的产量。对我国油橄榄生长关键期灌溉和施肥技术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为油橄榄栽培管理、施肥和灌溉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植物油橄榄由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引种我国以后,已经在我省盛开友谊之花,结出丰硕的友谊之果。为了使中阿友谊树在我省更多地方生根开花,有必要对油橄榄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解,而为有关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一定依据。1974年湖北省林科所与华中农学院园林系植物组协作,对油橄榄的花芽分化作了初步观察,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油橄榄种植区温度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橄榄在我国引种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我国引种范围最广,引种株数最多的树种之一。国内外专家大多认为中国引种油橄榄的最大问题是气候,它将影响到油橄榄生产的发展。本文将就如何根据油橄榄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我国现有种植区的气候特征和近30年的引种经验,综合地研究了我国油橄榄种植区的温度适应性。这对于油橄榄的生产、科研和全面地评价油橄榄在我国的气候适应性,可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油橄榄青枯病的初步研究(初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橄榄青枯病在我国首先发生于重庆歌乐山林场和柳州三门江林场,以后在贵州、广东、浙江、江西等省的一些引种点也相继发现了这种病害。受害植株不论是刚定植的一、二年生的幼树,还是正在开花结实的成年大树,都会迅速枯死。目前尚未查到国外有这方面的报导。历年来,各地对油橄榄青枯病试用了多种杀菌剂,如托布津,叶桔青、稻瘟净,克菌丹、  相似文献   

17.
油橄榄引入我省已近20年之久,但对其生物学特性还未进行过系统观测。为掌据油橄榄的生长发育规律,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我们于1978—1980年的三个年发育周期内,在陕西省城固县柑桔育苗场的橄榄大树园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观测工作从1978年开始。当年,先对爱桑、米扎、贝拉三个由阿尔巴尼亚引来的栽培品种和城固19号、22号,31号、37号、45号、47号、53号(树龄均在15—17年)等7个初选的较优无性系(实生选择系)进行了重点观测。1979年开始,对全园3个品种和28个无性系,进行了全面观测。各年均以3月1日为正式开始观测记载日。  相似文献   

18.
中阿友谊树——油橄榄引植我市后,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对发展油橄榄的需要,日益迫切。过去,由于种苗不足,使其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我队在公社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依靠全队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1973年秋试插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前进,现将初步经验整理如  相似文献   

19.
种子繁殖的油橄榄后代,一般具野生性状,不仅结实年限延长,而且果实品质低劣。因此历来都采用无性繁殖进行培育,加以改良。在我国,油橄榄繁殖,多以扦插育苗为主。随着油橄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源日益增加、野生砧木的利用和繁育为培育大宗嫁接苗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扦插育苗是迅速发展我国油橄榄生产的重要方法,多年来已广为油橄榄引种区的育苗所采用。问题是处理插条所需的生长素吲哚丁酸(简称 IBA)价格昂贵,来源不便。1974年以来,我们试用了一些化学试剂混合物代替 IBA 处理油橄榄插条,进行小面积扦插试验。四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邻磺酰苯酰亚胺琥珀酸混合制剂(简称 SSA)对油橄榄插条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