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2006年56个国审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品质指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常规粳稻已经持平或非常接近,而在垩白率、垩白度上,杂交粳稻却远远差于常规粳稻,说明外观品质的改良是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生产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发掘与利用优异基因资源、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创新是杂交粳稻取得突破的前提,提出了南方水稻主产区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途径和株型模式,并育成产量潜力12t/hm2的超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建议加强超高产杂交粳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3.
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对中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和精品杂交粳稻组合少.增加投入、组织杂交粳稻育种单位进行科研大协作,实现资源和材料共享是杂交粳稻快速发展的关键.还从育种、栽培、生产、推广等方面提出了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超级稻“两优培九”在创新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第一个将两系法与亚种间杂交合为一体的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进入超高产时代。传统的杂交稻选育都是基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且是籼稻与籼稻、粳稻与粳稻之间的杂交,因此制种程序复杂,杂种优势还不十分强大。“两优培九”是我国第一个将两系法与亚种间杂交合为一体的杂交稻,这  相似文献   

5.
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相比,具有较强的产量优势。多年各地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粳稻增产效果显著。目前我国年均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hm^2,籼稻面积在2200万hm^2左右,粳稻面积在780万hm^2左右,而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仅为23.3万hm^2,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0.8%左右。  相似文献   

6.
针对云南省水稻生产特点,回顾了科技工作者利用丰富的资源,在滇型杂交粳稻、楚粳系列、云粳系列、优质常规稻等科研育种历史及取得的成绩,对提高水稻单产、改善稻米品质,促进云南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了云南省水稻种业的优势与不足,即云南粳稻生产中应用的品种只能依靠云南省育种,长江中下游粳稻品种不能直接用于云南省生产;优质常规籼稻也以省内选育为主;杂交籼稻不论是品种还是种子,都还要依靠省外。从品种选育、做好试验审定和示范评价、做好种子生产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有机栽培对杂交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粳稻(常优2号、常优5号、甬优8号)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南粳46、南粳5055)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有机和常规栽培方式对两种类型粳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了有机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实现稳产优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有机栽培杂交、常规粳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11 t hm–2和6.29 t hm–2,前者比后者高28.93%。有机栽培杂交粳稻的群体总茎蘖数低于常规粳稻,但成穗率较常规粳稻增加了6.5个百分点。两种类型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有机栽培常规栽培,但有机栽培杂交粳稻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降幅较小。有机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生育后期平均群体生长率是常规粳稻1.29倍,干物质积累比例高出8.81个百分点。有机栽培略微降低了杂交粳稻的加工品质,但显著改善了外观品质,提高胶稠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总体上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有机栽培下杂交粳稻产量优势明显且有较好的品质性状,在有机稻米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1 种子市场供应情况1.1 计划用种量与计划供种量2012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7.0万hm2、水稻种植面积6.7万hm2,玉米种子需求量210万kg。高寒山区种植老品种3 333.3hm2左右,自留或串换种子10万kg左右,计划用玉米种200万kg。水稻种植6.7万hm2,其中籼稻2万hm2,需用种30万kg;粳稻4.7万hm2,其中杂交粳稻1.3万hm2,需种20万kg,常规粳稻3.3万hm2,需种150万kg。计划调供的种子数量:杂交玉米194万kg,少于计划用种量6万kg;杂交籼稻39万kg,超过计划用种量9万kg;杂交粳稻22.5万kg,超计划用种量2.25万kg;常规粳稻计划用种量83万kg。粳稻种子农民可自留串换,调节  相似文献   

9.
江苏“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是“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较早的省份,“九五”以来,取得长足进步,冲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亲本创新力度加大,稻米品质明显提高。但可供大面积生产推广的强优势组合偏少,产量和品质竞争优势不突出。文章中从育种的技术角度提出了品质改良、高异交结实特性不育系转育、偏粳型特异亲和性恢复系选育及塑造充分体现籽粒优势的F1理想株型等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加速育种进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云南省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主持的常规粳稻区域试验,在云南省8个种植粳稻的地州(县)进行,对各供育种单位提供的9个常规粳稻新品系进行试验,鉴定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对新品系作出综合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杂交粳稻存在的问题;亲本的育性稳定性、温光反应及开花习性;推广力度需要加强,农民的栽培习惯有待改变,常规粳稻的育种水平有很大提高,给现有杂交粳稻品种的推广带来压力。采取的对策;选择优良材料作为亲本资源;加强亲本的提纯复壮,确保种子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2.
沈明 《中国种业》2008,(2):33-34
我国杂交粳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已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种植面积发展到27万hm^2,占粳稻种植面积的3%。我市杂交粳稻从1999年引种试验示范,不断扩大种植,到2006年种植面积已达到4200hm^2,占粳稻总面积的26.7%。目前。我国杂交籼稻占全国籼稻面积的80%,相比之下,杂交粳稻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几年我市杂交粳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00hm^2,有希望年新增产优质稻谷500万kg,推进粳稻品种的创新,实现粳稻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吴关庭  王贤裕 《种子》1990,(4):34-36
南朝鲜于60年代后期,根据本地区气侯特点,将水稻育种工作从粳稻为主转向以籼稻血统为主的籼粳杂交。在国际水稻所的协助下,1971年从 IR667(Ir8//Yukara/TN_1)杂交组合中育成了第一个籼粳交品种——统一,产量比一般粳型品种高30%,1972年推广种植27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16%。此后针对该品种米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杂交粳稻存在的问题:亲本的育性稳定性、温光反应及开花习性;推广力度需要加强,农民的栽培习惯有待改变;常规粳稻的育种水平有很大提高,给现有杂交粳稻品种的推广带来压力。采取的对策:选择优良材料作为亲本资源;加强亲本的提纯复壮,确保种子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16.
洪汝科 《种子》2009,28(12)
滇杂36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7 A和恢复系南36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该组合杂种优势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两优2887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云南省特审.本文介绍了两优2887的选育经过、试验示范情况、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光壳粳稻与矮杆籼稻杂交亲和性及F1代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壳粳稻与矮杆籼稻杂交亲和性及F_1代杂种优势研究刘建昌,蒋志谦,严宗卜(贵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直接利用税粳F1代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可使水稻单产增加15%-20%,但釉粳交F1的结实率均低于50%,这是直接利用粳籼亚种杂种优势的最大障碍。日本学者地?..  相似文献   

19.
滇杂40系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抗病不育系楚粳23 A与抗病优质恢复系南34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09001)。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6~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试汇总资料,对参加试验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组合总体上产量高于常规粳稻品种,生育期、株高、千粒重与常规粳稻品种大致相当,有效穗和结实率较常规粳稻品种略低,穗粒数显著多于常规粳稻品种.从已通过审定及待审定品种(组合)情况来看,总体表现杂交粳稻组合比常规粳稻品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