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林分立木蓄积量的计算,绝大部分要靠“一元立木材积表”解决。但一元材积表属小范围使用的数表,而我省的一元立木材积表是在5个大区使用,每大区平均面积460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80万亩,范围相当大。每个大区内同胸径的树高差别较大,导致有些单位计算失真。因此,缩小编表范围,改进计算方法,分树高级编制材积表,已为必须。具体编制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根据抚宁县林木生长现状与河北省一元立木材积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H-D数字曲线方程,用图解法检验调整,用部颁二元立木材积表材积经验式导算出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3.
利用临沂市赤松、黑松、油松测高木资料,对3树种平均树高差异性进行了检验。求算出各树种的树高曲线方程,并采用松类二元立木材积式导算出各树种的一元立木材积表。经检验分析,各树种一元立木材积表的精度均明显高于1975年编制的松类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4.
利用北京市14 074株测高样木数据,以二元立木材积估计值为基础,研建北京市13个树种组的树高胸径回归模型,建立新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并对新老2套一元材积表的估计误差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显示:现行13个树种组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对总体蓄积量的估计误差为-1.14%,对各个树种组的蓄积量估计误差在-36.59%~47.76%之间,有11个树种组的一元材积表已超出±5%的允许误差范围;新建13个树种组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其平均预估误差(MPE)都在5%以内,总体相对误差(TRE)和平均系统误差(ASE)都在±1%以内。研究表明:北京市13个树种组的老一元立木材积表仅有2个尚能继续使用,其他11个需要修正或更新;新建13个树种组的一元立木材积表,能满足林业行业标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临沂市赤松,黑松,油松测高木资料,对3树种平均树高差异性进行了检验。求算出各树种的树高曲线方程,并采用松类二元立木材积式导算出各树种的一元立木材积表。经检验分析,各树种一元立木材积表的精度均明显高于1975年编制的松类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6.
自动调控树高曲线和一元立木材积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延边地区目前年用一元立木材积表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估计各径阶高的误差。本文以双曲线为例,介绍三种多元树高曲线模型;称为自动调控树高曲线。在测定小班(或样地)直径分布时,同时测定小班(或样地)的断面积平均高,由此计算树高曲线,进而得到相应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其首选自动调控树高曲线式:H=Hm.D/[D+(Hm/Hg-1)Dg]。此式导出的一元材积表,经验证与实测材积的误差比原地区一元材积表减少约50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根据资源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编制了冷杉、云杉、高山松等树种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8.
正利用一元立木材积表计算蓄积量误差,一般是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计算出其标准差,以95%可靠性求算其误差。但由于此方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求算调查蓄积量误差。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总结了一种通过常用的《山东省一元立木材积表》结合径阶区划求算蓄积量  相似文献   

9.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长期使用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其适用精度如何,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年陕西省的栎类(Quercus spp.)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采用的4个栎类一元材积表的适用精度检验方法进行探讨。利用栎类样地的466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数据,以及全部平均高测定样木的1 447组胸径和树高成对数据,按2套方案分别建立4个栎类的新的树高曲线,从而形成4个新的一元材积表,并与原来的材积表进行对比,计算总体相对误差。结果表明:原一元材积表有2个的估计误差在±3%以内,另外2个的估计误差超出了±5%,误差最大的达到了-10%左右。因此,长期使用固定不变的一元材积表可能会导致材积估计结果出现偏差,建议每10年或20年对一元立木材积表(模型)进行适用精度检验,对偏差过大的一元材积表应该及时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测定立木材积、计算林分蓄积量,是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中,为了迅速准确地得到蓄积量的数据,常应用立木材积表来计算蓄积量。多年来我市的立木蓄积量调查中,一直使用山东省的一元或二元立木材积表计算,无本地市编制的材积表,因此,造成所调查的数据计算结果与实际立木蓄积量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提高调查精度,我们搜集整理了多年来积累的2124株解析木求积数据,编制了临沂市测定立木材积表,为今后在森林资源调查各项工作中提供了精确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地调查资料建立相对树高曲线模型,将此模型与二元立木材积表相结合,用于林分和样地立木材积的估计。其估计精度可达到近似实测树高曲线法的水平,又不增加野外工作量,避免了利用一元立木材积表估计林分或样地立木材积偏差太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泰安市I107杨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10 7杨在泰安市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造林中 ,使用率达 6 0 %以上。为加强林分管理 ,为人工经营提供技术依据 ,根据现有林分标准木资料 ,编制了I10 7杨立木材积表。立木材积表是根据树干材积与树高、胸径和形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编制的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平均材积的数表 ,是林木经营和科学利用的基本工具。二元材积表精度较高 ,但使用不便 ;一元材积表使用方便 ,精度略低。基于以上特点 ,利用I10 7杨立木材积与胸径、树高的回归关系 ,计算出二元材积数学模型 ,又根据胸径与树高的关系导算出一元材积表 ,结果报告如下。1 标准…  相似文献   

13.
立木材积表是林业调查和森林经营中材积计量最重要的依据。现行广西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一元立木材积表是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于1977年依据《全国立木材积表》相应树种的二元材积式导算而得,随时间推移及森林经营水平提升,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评价。收集广西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平均木调查的树种实测胸径与树高资料,分树种建立林分总体平均高模型,并由一元材积和二元材积方程式导算出编表初期(1977年)的理论树高-胸径曲线,定量分析1977年与2015年相应树种的树高变化;建立不同树种的一元材积与二元材积回归模型,采用F检验和总相对误差作为材积表适用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总体平均高均变化明显,实际平均高均高于理论平均高10%以上,桉树的差异最大;F检验和总相对误差的结果表明,一元材积模型均没有通过检验,总相对误差均超过±5%的范围,桉树的总相对误差最大。现行一元立木材积表计算的材积明显偏低,建议广西尽快开展数表修编工作。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人工林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根据200株落叶松地径与胸径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方法,建立地径与胸径直线相关关系式。利用落叶松一元立木材积表,编制了落叶松人工林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解决了利用地径测定林木材积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所介绍的程序是基于Visual Foxpro6.0为软件平台,利用外业乔木真值检尺数据,加以地区、树种及起源作为查询条件,在一元立木材积表中查找到单株材积,进而通过公式计算出标准样地的树种组成、公顷蓄积、枯倒木蓄积、公顷株数及平均胸径。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市马尾松地径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二类调查的固定样地调查,收集了柳州市683株马尾松的胸径、地径成对值,拟合地径——胸径回归方程。利用一元立木材积表导算出柳州市马尾松人工林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适用性检验结果,其精度达94.9%.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陆续地编出一元立木材积表,材种出材量表等一系列生产经营用表。用一元材积生长量表尚属空缺。利用二要林资源调查数据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三局原始林区兴安落叶松一元材积生长量表进行了编制。  相似文献   

18.
该文根据200株落叶松地径与胸径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方法,建立地径与胸往直线相关关系式。利用落叶松一元立木材积表,编制了落叶松人工林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解决了利用地径测定林木材积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管理》2017,(1):57-62
基于塞罕坝地区的实测数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的二元材积模型、一元胸径立木材积模型和一元地径立木材积模型,分别为V=0.00006938D~(1.763)H~(1.037)(R~2=0.997)、V=0.000123D~(2.494)(R~2=0.970)和V=0.00001235D~(3.017)(R~2=0.950)。通过以上模型建立了该地区的二元立木材积表、一元胸径立木材积表和一元地径立木材积表。t检验表明,以上材积表在该地区有良好的适用性。该地区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与大兴安岭地区及辽宁地区的樟子松立木材积模型有明显差异,对于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相同树种应分别建立不同的材积表。  相似文献   

20.
一般林业案件现场仅留下树木伐根,给计算被盗伐或滥伐林木蓄积量带来不便。通过测量一定数量的杨树活立木,建立杨树胸径与根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再根据现有立木材积表,编制杨树根径一元立木材积表,就可以在勘察时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