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穗型水稻产量与群体生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穗倾角穴穗颈节至穗尖的连线与茎秆延长线的夹角雪的大小,将参试的12个品种划分为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3种类型,研究了不同穗型的群体形态生理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较高,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和成熟期干物重较高,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的百分比也较高,半弯曲穗型上述方面介于二者之间。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和弯曲穗型的颖花/叶值相近,说明三者单位叶面积所负担的颖花数差异不大。就粒重/叶而言,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直立穗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比叶重大的品种,抽穗后群体叶面积衰减缓慢,具有一定的群体叶面积,对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大穗型水稻超高产产量形成特点及物质生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为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高产机制,对其产量形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二次枝梗结实率有较大的提高;其前期物质积累多,后期转运能力强,光合产物能更多地运送到稻穗中;齐穗期具有更高的叶面积指数,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慢,叶片功能期长,叶.日积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直播方式水稻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稻常农粳7号、超级稻南粳44和杂交稻甬优2638、甬优7号为材料,设置水(湿润)直播点播和条播2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水稻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特点。结果表明:与条播方式相比,点播方式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和拔节期LAI显著较高,抽穗后叶面积衰减慢;冠层各层高叶面积占总叶面积比例差异较大,除距离地面20cm处外,其余层高点播方式透光率较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净积累量及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点播方式显著高于条播方式;此外,点播方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净同化率高,且茎鞘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表观转化率低。最终,4个品种点播方式水稻产量较条播方式提高5.33%,产量构成因素上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点播方式在水稻产量与干物质生产和积累上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4.
1997-1998年两年对新株型(NPT)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籽粒灌浆特性及其形态解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全生育期的物质积累呈现两次高峰,黄熟期后植株仍具有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但茎鞘物质转化率低,导致生物较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NPT水稻的强热粒于开花后14d达到灌浆高峰,弱势粒表现两次灌浆现象,籽粒中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特性青和汕优63,且NPT水稻穗颈维管束数总面积较小,影响了物质向穗部运转,此外,本文还对NTP水稻的遗传改良和高产载培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6.
直立穗型品种的生物产量高于弯曲穗型品种 ,经济系数略低于弯穗品种 ;子粒产量在中肥条件下 ,直穗品种和弯穗品种相差不大 ,在高肥条件下更能发挥增产潜力。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较高 ,说明叶片不仅是光合器官 ,也是贮藏器官 ;茎鞘物质输出主要是叶鞘中的物质输出 ,茎秆中的物质不仅未输出 ,而且有增加趋势。直立穗品种在生育前期积累的干物质向子粒的转运率低于弯曲穗型品种 ,抽穗后对产量的贡献率高于弯穗品种。  相似文献   

7.
水稻产量形成与叶片含氮量及叶色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以 6个中晚熟水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时期叶片含氮量与分蘖发生、穗粒形成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分蘖发生率随出生时叶片含氮量提高而提高 ,分蘖发生与终止的临界叶片含氮量随分蘖出生期推迟而逐步提高 ;穗颖花数主要受倒 2叶期、倒 1叶期叶片氮状况影响 ,结实率与抽穗期叶片氮状况有关 ,穗颖花数和结实率最高时叶片含氮量粳稻为 2 7~ 2 8g·kg-1,籼稻为 2 5g·kg-1左右。试验发现 ,N -n叶龄期、倒 2叶期和抽穗期主茎顶 4叶叶色接近或略深于顶 3叶为不同品种高产的共同特征 ,并提出了高产水稻适宜的叶片含氮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密度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行株距30cm×8cm(D1)、30cm×10cm(D2)、30cm×12cm(D3)、30cm×14cm(D4)、30cm×16cm(D5)五个密度水平,分析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1、D5处理相比,D2和D3处理均显著增加了产量,分别实现了13.5%~14.6%和9.5%~10.4%的产量增幅,其中以D2处理效果最佳,该处理的增产途径是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增加了抽穗期前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生物产量,增强了抽穗期茎鞘干物质生产及转运能力。综合分析表明,适当密植能够增加产量,促进水稻光合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9.
以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水稻强化栽培与传统栽培在产量构成和穗粒性状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栽培使水稻的个体生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在成穗率提高,主茎穗和一次分蘖穗在有效穗组成以及对产量贡献率中的比重下降,二次分蘖穗的比重提高,一次、二次分蘖穗在有效穗组成以及对产量贡献率中的比重相当,强化栽培穗大粒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二次枝梗数大大高于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重穗型杂交水稻的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以冈优188、菲优188、蓉18优188、金优188、福伊188、川绿优188、成丰优188等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所有乐恢188系列重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以Ⅱ优838作对照,研究重穗型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乐恢188系列重穗型水稻品种之间在产量性状和物质积累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该系列组合穗大粒多,平均穗长25.33 cm,平均穗着粒数205.80粒,平均产量达10.39 t/hm~2,较对照高13.4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乐恢188系列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和抽穗后穗的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孕穗后各生育时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高31.40%、14.11%、23.52%、14.79%,抽穗和成熟期穗干重分别较对照高38.31%和19.38%。相关性分析表明,该系列品种营养生长期的物质积累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影响乐恢188系列重穗型水稻品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灌浆期穗重,因此生产上在注重前期田管的同时,必须加强后期肥水管理,保证灌浆充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穗型粳稻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形成的物质来源。【方法】以27个粳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对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齐穗期、灌浆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弯穗型品种。齐穗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气孔导度大于弯穗型品种,但灌浆期各类品种气孔导度的差异变小。灌浆期细胞间隙CO2浓度比齐穗期有所增高,其中弯穗型品种增高幅度较大。齐穗期和成熟期细胞间隙CO2浓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直立和半直立穗品种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合效率和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分配到穗部的比例较大,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高产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3个水稻品种为试材,从物质生产角度研究水稻高产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亦即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其生育中期和后期群体生长率显著高于低产品种。高产品种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并与其齐穗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积累及转换与籽粒充实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亚种间、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干物质生产积累、运转和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一直具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运转率高,其干重颖花比值小;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是“库大源不足”。  相似文献   

14.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高产潜力的沧豆6号、冀豆16和冀豆17 3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0万株/hm2、19.5万株/hm2和24.0万株/hm23种种植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均大致呈抛物线型,沧豆6号在R6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冀豆16和冀豆17则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沧豆6号在R1~R6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种植密度下沧豆6号后期群体发育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相似文献   

15.
棉花干物质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系统分析不同基因型和管理措施下棉花干物质分配指数动态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的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在蕾铃干物重方面,采用了分配指数、潜在发育和缓冲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较充分估计了蕾铃脱落、铃壳重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分配指数与生理发育时间的函数关系,不同基因型和管理措施不影响其动态变化模式,但早熟品种和不整枝条件下,各器官干物重分配指数明显不同于中熟类型品种和常规管理。模型还考虑了水分对地下部干物重分配的调节作用,以及<15℃低温对产量形成和铃壳干物质向纤维转移的影响。模型验证表明  相似文献   

16.
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目的】探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种植地点和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干物质生产特点。【方法】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衡阳、南县和永州5个地点进行大田试验,按照N﹕P2O5﹕K2O为1﹕0.5﹕1的比例,设置3种施肥量处理(135、180、225 kg N•ha-1),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以超级杂交稻组合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试验材料。【结果】超级杂交稻收获产量以桂东点产量最高,地点间差异显著,其中准两优527平均为7 492.3~12 209.2 kg•ha-1,两优293为6 984.0~11 679.5 kg•ha-1。产量构成因子和干物质生产量的地点间变化与收获产量一致,但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施肥量处理间收获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收获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正相关,而与每穗粒数表现为负相关。【结论】超级杂交稻存在适宜的种植区域,且在施肥量为135~225 kg N•ha-1的范围内,施肥量不是超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超级杂交稻的库容量大,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谷子不同类型品种生育后期物质生产与转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 2 6个品种比较表明 ,新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经济系数比老品种高 ,生物产量二者相仿。不同栽培条件下 ,子粒产量、生物产量均表现为高秆弯穗品种高于矮秆直穗品种。而且高秆弯曲穗品种叶输出率高于矮秆直立穗品种 ,说明叶片不仅是光合器官 ,也是贮藏器官。茎鞘物质输出主要是叶鞘中的物质输出 ,茎秆中的物质不仅未输出 ,而且还要补充。新老品种和高秆弯穗品种子粒的干物质 ,全部都是抽穗后积累。矮秆直穗品种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有少部分转运到子粒中 ,产量大部分是来自抽穗后干物质的供给。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株型品种干物质积累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状况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8个不同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皖麦36和洛麦23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量总体较多。洛麦23主茎和分蘖的单穗重均较高,其产量最高;泰农18主茎和分蘖的单穗重均较低,其产量最低。供试8个小麦品种中,洛麦23的产量最高,淮麦35、良星99、邯6712和矮抗58的产量也相对较高,泰农18的产量最低。[结论]在高密度下洛麦23较适合大面积应用,淮麦35、良星99、邯6712和矮抗58 4个小麦品种也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农场以晚季稻汕优63(三系杂交稻)、两优2186(二系杂交稻)和IR64(常规稻)为材料,研究了3种晚季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相似,干物质积累量间亦无显著差异。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在黄熟期最高,依次达到2074.13g/m2、1976.10g/m2和1924.14g/m2,完熟期时依次降低到1926.38g/m2、1933.80g/m2和1842.30g/m2,完熟过程中损耗的干物质分别占其干物质积累量的7.12%、2.63%和4.25%,这与呼吸消耗增强,稻株自然衰老有关。汕优63和IR64的群体生长率均以孕穗初期最大,分别为52.13g/(m2·d)和44.26g/(m2·d),两优2186的CGR以齐穗期最大(45.15g/),3种水稻各生育期CGR的大小依次为:孕穗初期(齐穗期)>灌浆期>黄熟期>分蘖盛期>分蘖初期。3种水稻的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均以籽粒的最大,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分配在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47.94%,41.14%和45.69%。灌浆过程中,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总干物质的表观转化率依次为46.87%、24.98%和34.41%。汕优63(三系杂交稻)在物质转化和分配方面比两优2186(二系杂交稻)和IR64(常规稻)更优。采用三次曲线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3种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干物质积累变化进行拟合的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模型拟合的精度均比Logistic模型高,R2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20.
沿江稻区一季中稻产量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田块干物质积累的特征特性,主攻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生产的瓶颈技术。[方法]选用高产迟熟大穗型品种P88S/747进行强化栽培。[结果]P88S/747最高苗量达到578.3万株/hm2,成穗率仅为39.40%。有2个灌浆速度高峰,强势高峰值在齐穗后10d左右,弱势高峰值在齐穗后38d左右。叶面积指数在分蘖盛期、抽穗期、蜡熟期分别为5.60、7.34、4.26,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分别为32.30%、30.73%。【结论]沿江稻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难点是稳定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超高产栽培必须选用大穗型迟熟品种,增加生育后期肥料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