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外植体的种类和生理状态、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培养条件几方面,介绍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褐变发生的因素、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川贝母鳞茎为外植体,研究了川贝母鳞茎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发生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发现,引起川贝母鳞茎褐化的主要原因为创伤和消毒剂作用,可以通过减小伤口、降低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来进行控制,此外,控制褐化的有效措施还有调节培养温度、添加褐化抑制剂。结果表明,外植体采用HgCl2和次氯酸钠消毒8 min,置于添加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培养基中,在光照周期8 h·d-1、温度为(25±2)℃,暗周期16 h·d-1,温度为(15±2)℃条件下培养可以明显降低褐化率,提高组培苗获得率。  相似文献   

3.
甜叶悬钩子植物组织培养褐化现象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治友  钱绍方  罗应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848-8850
[目的]寻求甜叶悬钩子组织培养中的最佳抗褐化剂。[方法]以甜叶悬钩子的茎和叶为外植体,必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抗褐化剂(20%Na2S2O3、Vc和AC),研究不同抗褐化剂对甜叶悬钩子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AC和Vc都能对不同外植体起到抗褐化作用,在加入20%Na2S2O3的培养基上,外植体的褐化程度与Na2S2O3的浓度成正比,培养基中20%Na2S2O3的添加量达20ml时,外植体褐化最为迅速;在加入Vc的培养基上,随着Vc添加量的增加,培养基变成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接入的外植体容易死亡;在加入AC的培养基上,AC的添加量为5g/L时,外植体的褐化率可控制在5%以下。抗褐化控制处理后,可以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培养出大量的愈伤组织。1结论IAC是较为理想的抗褐化剂,用量为5g/L。  相似文献   

4.
碧桃组织培养中褐化及其抑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碧桃单芽茎段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消毒方式、不同接种时间和不同抗氧化剂对碧桃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碧桃组织培养的最佳取材时期是春季,采用75%酒精消毒30s,流水冲洗2遍后再用0.1%的升汞消毒10min为最佳消毒方法;使用5g/L Vc浸泡碧桃茎段30min后接种,并在培养基中附加2g/L的活性炭,能有效抑制碧桃褐化.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实验对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不同的外植体(顶芽、叶片、带腋芽的茎段)、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的抗褐化剂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不同的外植体褐化率不同,其中带腋芽的茎段的褐化率最低;活性炭对外植体褐变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1.0g/L的活性炭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直接影响到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对褐化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减少秋石斛在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石斛(Dendrobium hybrida)在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中,其增殖率和褐化率几乎成正比例,在原球茎增殖、芽分化和生根的3个阶段,培养基中添加AC0.5~1g/L和胰蛋白胨0.5~1g/L,能够降低褐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秋石斛的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05mg/L+椰子水50ml/L+胰蛋白胨0.5g/L;芽分化培养基最佳为1/2MS+IBA0.5g/L+NAA1.0+AC0.5g/L+胰蛋白胨0.5g/L;生根培养最佳为改良1/2MS+IBA1.0mg/L+AC1.0g/L+胰蛋白胨1.0g/L。  相似文献   

11.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郭艳  杨海玲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14-16,31
外植体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已成为影响组培成功的主要障碍。结合近几年的研究,对导致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发生褐化的形式和发生机理、影响褐化的内外因素以及防止和减少褐化的基本途径等进行了阐述,并对解决组织培养中褐化这一难题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爬山虎体细胞胚的发生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以爬山虎子叶的叶片和叶柄为试验材料 ,对爬山虎体细胞胚发生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爬山虎子叶在MS附加 6 BA 0 3mg L和NAA 0 1mg L培养基上或 1/ 2MS附加 6 BA 0 5mg L和NAA 0 1mg L培养基上都能诱导产生体细胞胚 ,子叶叶柄在 1/ 2MS附加 6 BA 0 3mg L的培养基上也产生了体细胞胚 .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或B5培养基上均能发育成正常植株 .组织学观察表明 ,爬山虎体细胞胚的形成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子叶胚等几个阶段 ,逐渐发育成正常植株 ,这与合子胚的发育途径相似 .体细胞胚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连体胚、芽端畸形胚、超度含水状胚等几种畸形胚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石油醚脱脂—70%乙醇除杂—热水提取爬山虎中多糖的工艺,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实验表明,此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较好,回收率为98.07%,RSD=3.72%;熟果、茎和叶的多糖平均含量分别为:6.39%、21.88%、11.77%。  相似文献   

14.
相卫国  李倩  魏永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625-625,669
对爬山虎幼茎和幼叶上分泌团进行显微技术观察和描述分析,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植物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植物组织培养“抗褐”之初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蚕豆幼叶作为离体培养材料,比较了不同的抗氧化剂和培养基的抗“褐化”效果,探讨了植物组织培养中“抗褐”的可行方法,为解决植物组培中普遍存在的“褐化”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米楠 《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05+210
垂直绿化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在最小范围内实现植物的多样性,并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在垂直绿化植物中,爬山虎由于其适应性强、成本低、见效快、宜推广,被广泛大量应用。该文就爬山虎在阳泉市垂直绿化中的应用误区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指导爬山虎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纤维素酶解法提取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根皮中白藜芦醇,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乙醇体积分数以及浸提时间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爬山虎根皮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纤维素酶法提取爬山虎根皮中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为10 g爬山虎根皮中酶添加量40 mg、酶解时间120 min、40℃条件下60%体积分数的乙醇浸提24 h,测得白藜芦醇含量为59.87 mg/kg。  相似文献   

18.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57-2258
[目的]研究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寻求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库拉索芦荟茎尖、中部茎段和根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NAA0.1 mg/L和不同浓度的6-BA(1.0、1.5、2.0、3.0、4.0 mg/L),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活性炭等因素对芦荟组培褐变的影响。[结果]用库拉索芦荟茎尖做外植体,MS+6-BA2.0 mg/L+NAA0.1 mg/L做培养基,芦荟组培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500.0 mg/L,环境温度控制在25℃有利于减轻褐变。[结论]茎尖是最佳的外植体,适宜的6-BA浓度(2.0 mg/L)可抑制褐变,添加活性炭和适宜的培养温度均能防止褐变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组织培养香玲核桃,对不同时间中核桃苗的褐化现象进行观察,并提出了影响其褐化现象的一些因素。结果表明,初代培养采用改良DKW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 g/L活性炭,核桃外植体用0.1%升汞消毒2 min后,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20.
城市垂直绿化植物爬山虎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土壤水分连续变化过程中北方常见藤本绿化树种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据此计算分析土壤水分条件对爬山虎释氧固碳和降温增湿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生长季节爬山虎可吸收二氧化碳4.71 g.m-2.d-1,释放氧气3.43 g.m-2.d-1,可以使周围1 000 m3空气温度降低0.45℃,相对湿度提高0.39%。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爬山虎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能力逐渐下降。表2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