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明确石河子市宿根福禄考(Phlox paniculata L.)斑枯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将病株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室内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宿根福禄考幼苗均有致病性,菌株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厚垣孢子的形态及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均与已报道的福禄考壳针孢(Septoria phlogis)相似。供试菌株rDNA-ITS区、β-微管蛋白及延长因子基因序列与S.phlogis同源性高达97.68%~100%;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菌株与福禄考壳针孢(S.phlogis)均在同一分枝上。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和产孢温度分别为25℃和20℃;最适生长和产孢pH值为7.0。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菌株产孢。将引起石河子市宿根福禄考斑枯病的病原鉴定为福禄考壳针孢(Septoria phlogis)。该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偏低,该病害为低温病害。  相似文献   

2.
龙胆草斑枯病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龙胆草(Gentina scabra Bunge)斑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龙胆草斑枯病病原菌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ume)。该病原菌是一种耐高湿、高温、喜光性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25℃,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的形成需要光照、营养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萌发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在25℃蒸馏水条件下,12h开始萌发,48h的萌发率为50%,72h的萌发率为90%左右。加入糖分和寄主汁液可加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该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为翌年病害的初发流行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3.
草莓褐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新病害细辛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报道了细辛叶枯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结果。该病是一种毁来性新病害。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Deighton),属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采用菌块切害水滴保湿产孢法解决了病菌人工培养不能形成分生孢子的难题。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病菌可以产生经色素。越冬分生孢子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为病害初侵染提供大量菌源。低温高湿强光加速病害流行。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bjq-a对罗汉果斑枯病(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防治效果,为罗汉果斑枯病的绿色防控及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发酵液共培养、凹玻片悬滴和显微观察等方法手段,测定拮抗菌株bjq-a与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对峙培养后的菌丝形态、菌丝生长抑制率及孢子萌发抑制率;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分析bjq-a对罗汉果斑枯病菌的防治效果;通过检测bjq-a发酵液中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含量,初步分析bjq-a的抗菌机理。【结果】拮抗菌株bjq-a与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对峙培养30 d,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2.5%;40%和20%bjq-a发酵液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5%和96.2%;50%bjq-a发酵液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0.5%;bjq-a发酵液能造成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膨大畸形;应用20%bjq-a发酵液防治罗汉果斑枯病,发病时间延迟1 d,病害发生率降低60.0%,病斑扩大抑制率为82.2%;bjq-a菌株能分泌高活力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等细孢壁水解酶,是产生拮抗活性的机理之一。【结论】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拮抗菌株bjq-a对罗汉果斑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防菌剂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块法对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感染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产生大量气生菌丝呈棉絮状,菌丝在培养基中产生紫色色素,有隔及分枝,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长圆形。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金线莲植株产生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进行 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引起的茎腐病。  相似文献   

7.
龙胆草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属辽东山区特产药材。自1985年以来,辽东山区成功地将龙胆草从山上野生状态引种归圃栽培。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病原菌的逐年积累,龙胆草斑枯病逐年加重,现已流行成灾并造成毁灭性损失,成为龙胆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1症状识别病菌主要危害龙胆草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周围出现蓝黑色的晕圈,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两面均生有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常相互汇合,导致龙胆草整个叶片枯死。2病原菌龙胆草斑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所致。分生孢子器聚生于病斑两面,球型或梨型,褐色,喙突出于叶片表面,内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稍弯曲,具隔膜。3发病规律龙胆草斑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龙胆草出土展叶后,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传播发病。越冬病残体和带病种苗是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害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苗。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害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传染。高温、高湿、全光栽培有利病害流行。水生龙胆草品种较粗糙...  相似文献   

8.
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发病尤重,可造成秧苗大量死亡。1、病原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镰孢属病菌菌丝体,呈白色或淡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多为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有1个隔膜。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无色,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直径1.3毫米。  相似文献   

9.
2016—2017年对浙江省文成县发生的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糯米山药炭疽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表明,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的形态在病叶、病枝或种薯上越冬,病害在5月初发,6月中旬至8月是爆发高峰,高温高湿是炭疽病高发的适宜环境;以分生孢子随风雨飞溅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快,尤其是6月梅雨季和8月台风季,11月以后进入越冬期。该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潜育期约为7 d,人为或自然伤口有助于病原菌侵入。  相似文献   

10.
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规律及其对几种化学药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过5年的研究,初步明确了陕西苹果产区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及病害的发生规律。该病害是由粉红聚端孢TrictothecumroseumLink和点枝顶孢AcremoniumstictumLink共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枯枝和病果上越冬,其分生孢子主要靠风雨传播,从伤口入侵或直接从皮孔入侵;从苹果套袋后到9月份,病菌均可侵染果实;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条件;不同结果部位、不同质地果袋发病轻重不同;套袋苹果黑点病菌对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高梁链格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高粱叶片上的一种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病原菌在PDA平板上生产迅速.菌丝边缘白色.中央灰绿色;分生孢子串联成链状,褐色,近圆柱状或倒棍棒状,有横隔膜2~7个.纵隔膜0~4个.鉴定其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结论]该病在高粱叶片上发病严重,应对其侵染治病过程以及致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人工培养中国被毛孢Ophiocordyceps sinensis过程中出现的3种形态菌丝(基内菌丝、菌丝团与气生菌丝)的差别及产生机理,以分离自单子囊孢子的菌株为材料,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3种形态菌丝的显微与超显微形态。结果发现:菌丝直径和形态不同,表现为菌丝团>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排列疏松,菌丝表面附着有大量分生孢子;菌丝团的菌丝褶皱明显、扭结且相互交联缠绕;基内菌丝排列密集,菌丝融合、分支现象明显。说明出现三种形态的菌丝是中国被毛孢的特性,与菌种和菌株纯度无关,且分生孢子在气生菌丝顶端或中部直接以出芽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接种的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白粉菌能侵染大麦(品种:“天津1号”;“757”;“矮杆齐”)、鹅观草和燕麦。它在这些植物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再接种于小麦亦发生正常侵染。接种在大麦“早熟3号”上的菌,能产生出菌丝,但不产生分生孢子。接种在“秦岭黑麦”上的菌只能达到侵入阶段,并且多数的受侵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过敏性死亡。据试验结果认为,某些野生禾草有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 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 kb和570 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 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相似文献   

15.
桂花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桂花(Osmamthus fragrans)叶斑病病斑上分离得到叶点霉病原菌,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经鉴定该病原菌为变叶木叶点霉(Phyllosticta ghaesembillae Koorders)。同时对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H3~11条件下均适宜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合孢子萌发的为pH 9。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光照对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黑暗对孢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该病原菌可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但这些碳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只对孢子萌发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该病原菌也能利用有机氮、无机氮等氮源,最适氮源为硝酸钾,硫酸铵和氯化铵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  相似文献   

17.
栀子叶斑病及其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研究麦根腐平脐孺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小麦根腐病和叶枯病)对小麦根系和叶片的侵染过程,建立直观、非破坏性研究病原菌-植物互作的体系。【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fp导入麦根腐平脐孺孢菌株Bs-1中,对转化子进行荧光表达、PCR验证、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和胞外酶代谢分析。选用与野生型菌株表现相近的转化子Bs-GFP研究麦根腐平脐孺孢对小麦品种矮抗58根和叶片的侵染过程。【结果】转化子Bs-GFP的菌丝和分生孢子表达明亮的绿色荧光,利用基因特异标记扩增证明gfp被整合到真菌的基因组中。对GFP标记菌株Bs-GFP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特性分析表明,gfp在转化子中能稳定地遗传,菌落的生长速度和胞外酶代谢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菌株Bs-GFP可以在小麦的地下和地上部分引起病症,而且与野生型菌株Bs-1在小麦植株根系和茎基部组织定殖的数量(即CFU值)相近。【结论】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获得表达绿色荧光的麦根腐平脐孺孢菌株可以直观地观察病原菌对寄主的侵染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解析麦根腐平脐孺孢与小麦以及其它禾谷类寄主之间的互作。  相似文献   

20.
桉树紫斑病的原病菌,据以往报道,我国仅有桉壳针孢(Septoria mortarlensis Penz.et Sacc)一个种。本文作者基于滇中、滇西的赤桉和大叶桉紫斑病标本,根据病原菌之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环痕式hb-ann),孢子梗顶部具1-3个环痕,分生孢子浅褐色,表面多有小粒状突起显粗糙等特征,确认其并非桉壳针则是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 eucalypti Hansf.)该病原在我国属首次报道。文中讨论了上述两个种形态特点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