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油菜种子萌发期和形成期脂肪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宁油16号油菜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酶活性与苗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低、中、高含油量油菜品系角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酶活性与种子油份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油菜种子萌发期的相对生长速率和脂肪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在种子形成前期、中期,角果皮和种子中都检测到了脂肪酶活性,此时脂肪酶维持叶绿体活力,从而保持了油脂的合成;在种子形成后期,脂肪酶主要降解种子中的油脂,此时,高含油量品系种子的脂肪酶活性比低含油量品系低。推测在种子萌发期,脂肪酶通过降解种子中存储的油脂为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碳源和能量;在种子形成前期和后期,通过降解油脂影响着种子的发育及油份积累。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影响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高含油量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种子含油量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材料,探索在汉中和杨凌2种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积累的异同,分析油菜角果期主要气象因子与种子油分形成的相关性及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中油分积累差异显著,汉中花后21~42d为油分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为21d,而杨凌花后28~42d为油分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为14d;在汉中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含油量与日均最低温度、日均最小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均温差呈显著负相关;在杨凌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含油量与日均温度、日均最高温度、日均日照时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油菜籽粒油分形成过程中,气象因素和积累时间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提高油菜籽产油量是油菜育种的重要方向。油菜籽休眠完善与否极大地影响了油菜籽最终的含油量。因此,对油菜种子休眠性与脂肪酸代谢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十分重要。本文着重阐释了种子休眠的含义、分类及机制,从脂肪酸转运体、β氧化途径以及脂质转化过程等方面论述了种子休眠对种子油脂代谢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油菜籽含油量的因素,特别是在种子成熟过程中油脂消减对含油量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一些思路以及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为探讨不同田间环境条件下,同一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GH01为材料,研究了由播期与密度形成的9种田间环境条件下粒色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黄籽度与胚含油量、种子含油量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17和r=-0.7458*),胚含油量与胚蛋白质含量、种子含油量之间仍保持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071**和r=0.8973**)。【结论】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种子含油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随供试基因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另一些品质性状(含油量、蛋白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并不因供试基因型间的差异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以3种含油量分别为38%、42%、46%的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于2014年10月1日在湖南农业大学油菜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3个材料油菜籽含油量以及对应的光谱,并将含油量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量与光谱反射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不同含油量油菜种子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3个不同含油量油菜品种建立的预测模型均以多项式模型最高,3个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可用于预选不同含油量油菜。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菜(Brassica napus),其种子油不仅在食用植物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化工产业和生物能源领域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油菜种子含油量影响因素及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运用基因工程提高油菜种子油含量的策略,以期为油菜含油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2种催熟药剂对油菜成熟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草甘膦和百草枯在化学催熟过程中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在不同时期化学催熟的油菜千粒重、含油量、种子干重占角果干重比例及最终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草甘膦催熟处理,对油菜千粒重、含油量和种子干重占角果干重比例的形成无明显影响,4月22日以前催熟处理会影响油菜的产量;在4月28日以前利用百草枯催熟处理,会导致油菜千粒重、含油量、种子干重占角果干重比例及产量的明显降低。在生产上建议草甘膦以成熟前中期喷施效果较好,百草枯在收获前1周喷施可避免对产量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8.
用一种聚合育种、诱变技术和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新方法,我国科技人员在世界上首次选育出一种“特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检测显示,其种子含油量高达54.72%。比同际上报道的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纪录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此外这种油菜种子的含油量比目前长江中游大面积推广的普通油菜品种也高出25%以上。  相似文献   

9.
收割期对油菜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丰油730、湘杂油7号和中油杂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收割期对油菜种子的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收割期对油菜菜籽产量以及菜籽含油量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在保证菜籽产量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适期的晚收对于提高菜籽含油量具有一定的作用。试验结果指出,长沙地区油菜以5月初收割为宜。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种子油体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含油量油菜种子油体蛋白差异表达,为提高油菜含油量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高低含油量油菜种子中分离油体,提取油体蛋白,经双向凝胶电泳后,分析油体蛋白质组的二维表达图谱.[结果]仅在高含油量品种种子油体蛋白质组中出现的蛋白点有3个;仅在低含油量油菜品种油体蛋白质组中出现的蛋白点有4个;在两者中均出现、且表达量差异在两倍以上的蛋白点有16个.[结论]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含油量油菜种子油体蛋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是有效研究油菜种子含油量性状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含油率与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显微结构、遗传育种模型和种质创新、生理生化与油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种子萌芽和N、K施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植物种子油脂储存的主要形式是三酰甘油。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具有重要功能。分析了植物种子油脂合成代谢过程调控研究进展,总结了改良植物种子油脂策略:①调节碳源分配,抑制碳源流入蛋白质合成路径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增强碳源流入脂肪酸合成路径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②干预油脂合成,促进脂肪酸生物合成,提高三酰甘油组装过程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③提高种子油脂的品质:改变植物脂肪酸组成,调节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引入外源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④调控油脂合成代谢途径的转录因子表达,提高种子油脂含量。还讨论了植物油脂合成的三酰甘油前体转运机制及合成途径多基因共同调节合成途径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鹰嘴豆在4种不同的灌溉水平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株高、分枝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单株有效荚果数及其构成因素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各因素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鹰嘴豆籽粒中蛋白质、棕榈酸、油酸含量呈减少趋势,亚油酸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VB1、VB2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以初花期和盛花期各灌水一次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佳,产量达6 007.56 kg/hm2,品质也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促干剂对赤霉素(GA_3)处理和未处理无核白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吐鲁番无核白葡萄为试验材料,开花结实期GA_3处理和未处理的无核白葡萄进行促干剂预处理,探讨其对产量和品质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在GA_3处理和未处理的无核白葡萄开花结实前,均用促干剂处理,测定并计算出在制干过程中的脱水率、出干率、呼吸速率以及有机酸含量等指标参数。对消费者身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隐患进行讨论。[结果]促干剂处理极显著地加速葡萄失水,并使失水速率随促干剂浓度而上升,而GA_3处理与未处理葡萄失水速率没有明显差异;促干剂提高制干过程前期葡萄的呼吸速率,而在中、后期的呼吸速率则降低,但GA_3处理与未处理的葡萄呼吸速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GA_3对葡萄粒体积和葡萄鲜重有显著增效作用,但鲜葡萄出干率下降10%左右;用促干剂进行处理的无核白出干率有上升的趋势,但不具有实际统计学价值;促干剂与GA_3进行处理的无核白的有机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并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促干剂与赤霉素用于葡萄干生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但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隐患,因此使用者需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5.
烟草香气物质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一直倍受重视。综述了施肥、水分管理、移栽等农艺措施和调制工艺对烟草香气物质含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农艺措施影响着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生化代谢,进而影响烟叶香气物质的含量和组成;调制工艺则影响烟叶质量潜势不同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研究不同诱变处理方式对紫花苜蓿诱变效果的影响。试验通过60Co-γ射线、紫外线、甲基磺酸乙酯(EMS) 3 种诱变处理对供试4 种紫花苜蓿干种子进行诱变,以当代材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诱变处理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诱变处理后,3 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对SOD的影响,60Co-γ表现为促进作用,紫外线处理降低了SOD活性,EMS处理表现为低促髙抑作用;3 种诱变处理对POD和CAT的影响为60Co-γ辐射随处理剂量增加酶活性下降,紫外线处理则随着剂量增加酶活性增加,EMS处理则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随剂量及品种变化而不同,对MDA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诱变处理显著提高了苜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其中150 Gy 60Co-γ、90 min紫外线和0.4% EMS处理对苜蓿生理活性具有明显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用不同浓度的海藻多糖45分别对玉米种子进行浸种,以清水作对照,观察其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据此为生产应用推荐最佳使用浓度。结果表明,海藻多糖45 100倍液处理在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幼苗茎粗生长方面表现较好,且100倍液处理的植株干物质量最多、壮苗指数值最大、淀粉酶活性最强、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多;而50倍液处理在玉米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上表现差于清水对照组,表现出抑制作用;200倍液处理在多方面的表现均稍差于100倍液处理。因此,在玉米萌发和幼苗生长期使用海藻多糖45最佳浓度为100倍液。  相似文献   

18.
外源硒肥对盐碱地油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强植株对环境胁迫的抗性,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肥对盐碱地油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适宜浓度硒肥(200g·hm~(-2))有利于油葵植株生长,可提高油葵植株高、茎粗、SPAD值、干物质等指标,反之则抑制其生长;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开始降低,并在Se4(400g·hm~(-2))处理降到最低值,比对照降低45.8%;叶片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Se2(200g·hm~(-2))处理达最高值,比对照增加8.9%。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分别在Se1、Se2、Se3时达最大值,比对照增加了20.1%、12.0%、9.7%。叶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Se2(200g·hm~(-2))处理达最低值,比对照降低16.5%。综合考虑油葵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土施200g·hm~(-2)硒肥,可提高油葵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覆膜条件下新农菜豆1号在6种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粗、节数减少,节间长度、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增加,百粒鲜重与氮肥关系不显著,分枝数先增后减,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施氮量90 kg/hm2时产量、品质及效益最高,鲜荚产量为17 002.10 kg/hm2,蛋白质含量为39.82%,可溶性糖含量为64.62 mg/g及脂肪含量为16.55%。  相似文献   

20.
以小蓬竹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控水的方法,设置田间持水量的60%(轻度干旱,LD)、40%(中度干旱,MD)、20%(重度干旱,SD)3个水分胁迫梯度,以田间持水量的80%为对照(CK),研究了小蓬竹生理生化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经过70 d水分胁迫试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在LD条件下呈上升趋势,MD、SD条件下,上升显著,且脯氨酸含量持续累积。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MDA含量缓慢下降,质膜透性变化不明显,SOD活性变化幅度较小,CA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但是上升幅度较小,POD活性逐渐上升。研究认为,小蓬竹通过体内的生理生化机制,尤其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及保护酶间的协调作用,以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实现对干旱胁迫较强的忍耐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