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砖茶文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继业 《中国茶叶》2008,30(9):30-31
砖茶,顾私思义,就是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它是我国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用毛茶经过筛、扇、切等工序,制成半成品,再经高温汽蒸压成砖形的茶块。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米砖茶、青砖茶、康砖茶等几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紧压茶原材料毛茶前处理的烘干程序对茶样霉菌存活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绿毛茶与黑毛茶为原料,添加一定量茶汁,先对试验小样进行不同烘干温度处理,设置一烘92℃、102℃及二烘102℃、112℃,比较其对茶样霉菌存活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厂化大生产黑毛茶烘干工艺处理。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烘干处理,茶样在外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品质上均得到改善提升;原茶样洁净度不同,残留霉菌也存在明显差异;新制备的毛茶样霉菌残余量少;烘干温度高、时间长对霉菌灭活率高。  相似文献   

3.
以一级、二级和三级3个级别共12个黑毛茶茶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级黑毛茶条索紧结,香气纯正尚高,滋味醇厚;二级黑毛茶条索尚紧结,香气纯正,滋味尚醇厚;三级黑毛茶条索粗松,香气尚纯正,滋味尚纯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一级黑毛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7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最高;二级黑毛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三级黑毛茶最低;三级黑毛茶简单儿茶素GC、EGC、DL-C和EC含量高于二级黑毛茶,较一级黑毛茶低。  相似文献   

4.
眉茶精制中,为求得成品茶的长短规格一致,面张匀净,对在制品分筛的筛号茶都要进行一次撩筛,以后在风选定级前一般还要作一次撩筛。由撩筛分出的筛面茶称撩头,所占比例为毛茶的7%左右。撩头茶因身骨较轻,条索粗松,且含有大量粗老茶梗,所以在精制中一般都另做一路加工,且制品作降级处理。传统的撩头茶加工方法是反复滚切、筛分,直至切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黑毛茶渥堆工艺,以渥堆叶含水率、渥堆温度和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确定最佳渥堆工艺。结果表明:渥堆叶含水率64%、渥堆温度41℃、渥堆时间20 h条件下,黑毛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与预测值相比偏差较小,结果稳定。对比分析传统渥堆工艺和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得分,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品质具有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内含物质丰富等优点。试验结果可为黑毛茶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绿茶精制加工是对绿毛茶进行干燥、筛分、切轧、风选、拣剔等技术处理,达到整饰外形,划分等级,去掉过多水份,剔除杂物,提高原料经济价值的目的。在绿茶精制加工中最忌碎茶,但精制过程中经过多次筛、切、输送,势必有碎茶产生。如何将碎茶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是我们在加工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 碎茶产生的原因分析精制加工过程中产生碎茶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7.
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无菌渥堆和传统渥堆处理的黑毛茶中香气组成的变化,并探明了微生物在黑毛茶香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传统处理样品中萜烯醇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而无菌处理的样品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在无菌处理中以使脂质等自动降解的湿热作用为主,在传统处理中能产生萜烯醇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作用则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在黑毛茶中鉴定出11种一般绿茶未曾检出的香气成分:6-甲基-5-庚二烯-2-酮、间苯三酚、甲薁、α-荜澄茄油烯,N,N-二甲基-2-嘧啶酰氨、α-玷(王巴)烯、β-玷(王  相似文献   

8.
我国茶叶精制生产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已逐步实行了机具联装,并正向工艺连续化迈进。加强机具联装,提高工艺连续化水平,是制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机具联装和工艺连续化,是当前制茶工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此问题略谈几点浅见。一、机具联装的形式目前,茶叶精制生产上采用的机具联装有如下几种基本形式: 1.抖——切——抖或分——切——分联装毛茶经过筛分所筛出的头子茶一般都必须经过切轧,切后再过抖筛(或分筛),并需要反复筛切整形。由此组成抖——切——抖或分  相似文献   

9.
毛茶精制,主要是通过整理外形,达到内质分级的质量标准。制作条形茶(茶坯)的作业过程,毛茶一经筛分,头子茶一般占50%以上,必须通过切轧作业,切粗为细,切长为短,为后续工序提供合格的条形。因此,切轧作业是毛茶精制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由于切轧对茶叶起直接破碎作用,所以掌握好切  相似文献   

10.
王春发 《中国茶叶》1993,15(3):26-26
在眉茶精制中,制好头子茶是保证成品茶规格及面张品质的关键,也是提高茶叶制率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如能妥善、有效地制好各种头子茶,也就解决了外销眉茶精制过程中关键的技术问题。下面就各种头子茶的制作,谈一些浅识。 1.毛茶头在先圆后抖的作业中,留在圆筛机最上一面5孔筛(有的厂用4孔筛)上的茶叶,一般称之毛茶头。由于毛茶头中混有初制时带入的石子、铁  相似文献   

11.
绿茶初制工艺对饮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尹军峰  林智  谭俊峰  袁海波  俞光兵 《茶叶科学》2005,25(3):189-196,202
将不同嫩度和加工工艺制作成的不同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绿茶汁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主要化学成分、色差动态变化测定和感官品质审评以及一系列破坏性试验的研究,提出不同初制绿茶原料加工成饮料的品质特点和一套适合绿茶饮料用的较经济合理的原料初制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加工专用型花生品种适宜栽培因子及加工属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品种(A)、穴粒数(B)及种植密度(C)三因素正交试验,同时进行品种加工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和穴粒数的极差R′较大,其次是种植密度。泉花538的加工成品率和一级品率分别比对照高4.4和9.7个百分点,泉花627的加工成品率和一级品率分别比对照高5.3和9.3个百分点,这两个品种的产量分居第一、二位,而且加工属性较佳,适宜加工咸酥花生。另外还就各因素对产量影响以及最优处理组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尹军峰  林智 《茶叶科学》2002,22(1):7-13,29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围绕茶饮料加工中存在的茶汤浑浊、沉淀和香味闷熟、低下等主要问题,从茶叶浸提、过滤、品质保存、灭菌和包装等方面对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亚麻纺织行业的发展变化及原料利用现状,对亚麻纤维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路线,设备改进及加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水稻加工废弃物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其总产量超过小麦。水稻颗粒的外壳学名叫花膜,民间称稻壳。水稻还有稻秆,收割后的稻秆被弃于田间。水稻在加工厂经过去壳的米粒呈黄色,再经磨光就变成人们常见到的大米。水稻加工的全过程产生三种废弃物:稻秆、稻壳及磨光时产生的稻粉。早在1947年美国就发表了利用稻壳的详细论著。但时至今日仍未能推向普遍实用阶段。关键问题在于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何使水稻加工中所失去的废弃物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烧毁稻秆污染环境。水稻加工产生的废弃物总重量占成品大米的20…  相似文献   

16.
田亚  胡萍  王电  谭华 《大豆科学》2018,(3):438-444
针对千张豆腐生产工艺中的点卤工艺影响产品品质及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在传统千张豆腐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机制千张豆腐生产工艺中的点卤工艺进行标准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点卤工艺中的凝固剂种类、添加量、点浆温度、豆浆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结合感官评分、理化指标测定及质构特性分析得出的千张豆腐点卤工艺标准化参数为:凝固剂石膏与盐卤的配比(g∶g)为1.875∶1.100、点浆温度85℃、豆浆浓度9°。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化生产的千张豆腐与传统工艺制作的千张豆腐相比质量显著提高,含水量增加4.92%,总蛋白质含量增加2.87%,出品率增加7.87%,弹性增加1.63 mm,咀嚼性增加20.92 m J,硬度降低313.00 g,粘性降低0.03 m J,损耗率降低3.36%。  相似文献   

17.
王启祥 《中国麻业》2003,25(4):186-189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亚麻纺织行业的发展变化及原料利用现状,对亚麻纤维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路线,设备改进及加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性探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金柑果汁加工中的酶解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为4.0,果胶酶用量为0.04%,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金柑出汁率高达83.2%,酶解工艺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果胶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  相似文献   

19.
沩山毛尖加工工艺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沩山毛尖的历史及生产状况,对沩山毛尖机制加工工艺改进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合理的工艺及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0.
湖南普洱茶加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七成 《茶叶通讯》2005,32(2):40-41
本文研究了湖南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并对其工艺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