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灰巴蜗牛Bradybuena ravida ravida (Benson)是我地危害蔬菜的蜗牛优势种,1年发生1代。每年3—5月及9—11月为两个发生高峰,以十字花科秋菜类受害最重。经调查初步掌握了该蜗牛的发生规律。现将  相似文献   

2.
灰巴蜗牛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巴蜗牛Brad)rbaena ravida(Benson),又叫水牛儿、狗螺丝、软螺丝。属腹足纲,柄眼目,巴蜗牛科。灰巴蜗牛属软体动物,行动迟缓,借足部肌肉伸缩爬行并分泌粘液,爬过处会留下发亮轨迹。灰巴蜗牛危害性大,分布范围广,是危害多种植物的苗期和成株期食叶有害生物。幼贝食量很小,初孵幼贝只取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  相似文献   

3.
枣庄地区农田蜗牛的发生为害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以来,蜗牛在枣庄市为害不断加重,在部分地区和田块造成农作物较大减产和经济损失.据调查,本地区发生为害的蜗牛主要是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Benson)]和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Ferussac)].近年来笔者对蜗牛在本地区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江西园林植物白三叶蜗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为害江西园林植物白三叶的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台湾进口一集装箱内截获中华灰巴蜗牛1995年1月9日,我局检疫员在从台湾进口的一集装箱内侧查获4只活蜗牛(该集装箱装有0.9m3的樟木和其他货物),经过2个多月的饲养观察,现确定其为中华灰巴蜗牛Bradybaenaravidasieboldiana...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河北省馆陶县大田作物和秋季蔬菜受蜗牛(主要有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两种)为害严重,尤其是棉花和玉米。初孵幼螺只取食叶肉,留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蜗牛在四川省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其主要为害苗期的大田作物。通过多年对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和发生条件进行的田间和室内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其发生规律,探索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田蜗牛的发生及防治张国振(江苏南通市植保站,226000)江苏省旱粮棉区及稻棉轮作地区蜗牛发生的优势种是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similarisFotussoc)和灰巴蜗牛(B.avidaBenson),前者以分布沿海旱粮棉区为主,后者在...  相似文献   

9.
云南许多地方气候暖和,雨量充沛,一些湿润、土壤肥沃的烟田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发生严重,雨水多的年份尤多,烟田发生危害时期在5-9月.以成、幼贝取食烟叶成空洞和缺刻,蜗牛发生严重的烟田,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条华蜗牛[ Cathaica fasciola (Draparnaud,1801)]为害频繁,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有持续扩大、加重的趋势.据调查,条华蜗牛在北京地区园林、果园、保护地等发生普遍,并有灰巴蜗牛混合发生.由于其食性杂,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给设施栽培带来较大损失[1].  相似文献   

11.
郧县保护地柑橘育苗蜗牛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蜗牛,属软体动物,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蜗牛发生种类很多。湖北省郧县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而危害柑橘、蔬菜主要以灰巴蜗牛,同型蜗牛为主要优势群。近年来,郧县以塑料大棚为主的柑橘容器育苗和蔬菜保护地面积逐年扩大,为蜗牛的生长繁育提供了光、温、湿环境和充足食物源,造成蜗牛对柑橘苗木和各种蔬菜的为害逐年加重,其为害严重,发生面积大,直接影响保护地柑橘容器苗质量和蔬菜的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2.
蔡云新  蔡健 《植物医生》1999,12(5):24-25
目前防治蜗牛的常用方法是用颗粒剂(如密达)在苗期撒施,但部分田块常因下雨等原因,错过防治适期。因幼苗长高,蜗牛集中在叶片背面危害,颗粒剂无法接触蜗牛,导致防效下降。为明确80%蜗克可湿性粉剂喷雾法防治蜗牛效果及适用剂量,受江苏好收成集团等单位委托,在纯作大豆田进行了小区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材料防治对象:同型巴蜗牛、灰巴蜗牛;试验作物:大豆(2~3叶期);供试药剂:80%蜗克可湿性粉剂(江苏好收成集团),6%密达颗粒剂(市售)。二、试验方法试验设在江苏省大丰市沈灶镇一农户大豆田中,该田…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恩国 《植物保护》2007,33(3):102-107
根据临海市1986-2005年灰飞虱成虫灯下诱集资料和田间测报调查情况,阐述灰飞虱田间消长动态,分析灰飞虱种群变化特征和运动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并运用灰飞虱种群运动原理,创建了7种灰飞虱种群数量预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非洲大蜗牛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卫川 《植物保护》2006,32(2):86-88
通过饲养试验,建立了非洲大蜗牛种群动态数学模型和螺体生长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非洲大蜗牛种群生长速度极快,在福州的气候条件下,越冬代成螺一年可产卵4次,每年产卵900粒左右。田间种群世代重叠复杂。我国南方是非洲大蜗牛的适生区,加强检疫是防止非洲大蜗牛扩散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田间接种和一些辅助试验,组建了一,二代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子作了探讨,初步明确了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经过生命表分析得出,沈阳地区1990年-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I)O 2.6666,1991年为1.6558。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存活曲线属于Pearl(1928)提出的Ⅲ型曲线,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发生在生命的早  相似文献   

16.
黔中地区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小家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及其预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以捕获率为预测指标,建立预测预报模型,对1987~2005年贵州省息烽县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小家鼠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26%±0.86%,在4月、7月、10月出现3次数量高峰期。根据历年小家鼠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及发生危害情况,制定了小家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分析各月种群数量与数量高峰期4月、7月、10月种群密度的关系,建立了应用3月、6月、9月种群数量提前1个月预测数量高峰期4月、7月、10月种群密度的3个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1.5542X1-0.4258,Y2=1.3799X2+0.3213,Y3=1.1523X3+0.6890,以及应用4月种群数量预测当年平均种群密度的中期预测预报模型:Y4=0.4945X4+0.8187。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平均吻合率为84.83%~93.94%,数量级预测平均吻合率为77.78%~100%。预测模型在2005年进行应用,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17.
1974-1976年和2000年先后调查了新疆36个县、市和地区,采集了一批陆生贝类标本,经鉴定,共计有9科22属和亚属,52种和亚种。其中,粉上华蜗牛、滑槲果螺、双线中亚桥齿蜗牛、黑带巴蜗牛、同型巴蜗牛、野缨蛞蝓6种为牛、羊、骆驼等家畜双腔科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粉上华蜗牛、双线中亚桥齿蜗牛为本地区优势种。从种类区系组成分析,新疆陆生贝类主要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仅有少数东洋界的种类渗入,南北疆虽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8.
江西巴蜗牛Bradybaena Kiangsiensis(Martens)又名蜓蚰螺,为江西习见的陆栖软体动物。它是危害棉花、蔬菜等农作物有害动物之一。作者对江西巴蜗牛作过野外和室内观察,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一、地理分布据报道,江西巴蜗牛为我国特有种,在国内分布黑龙江、北京、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市。作者自1977年先后在广州市农科所,上海郊区、  相似文献   

19.
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e 1821)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巴蜗牛科,是我省沿江沿海棉、粮、蔬菜作物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经在1984年的初步调查试验,用Morris-Watt根据生命表数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式进行统计分析,以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标Ⅰ值来看,得知大突肩瓢虫在桂南蔗区田间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为4-5月间和10月发生的世代的Ⅰ值远大于“1”,而7、8、9月份发生的世代的Ⅰ值则小于“1”,说明5-6月份和10-11月份此虫在田间的存活率较高,种群数量较大.从各世代各虫期的存活率来看,此虫卵期的主要致死因子是“不孵”和“捕食”;幼虫期和蛹期的主要致死因子是“捕食”及“失踪”,4~5月这两个虫期的主要致死因子除“捕食”和“失踪”外,还有“寄生”因子.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Thunberg]是甘蔗绵蚜的主要天敌之一,1982年以来,我们开展保护利用本种瓢虫防治甘蔗绵蚜试验,已取得了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护利用大突肩瓢虫防治蔗绵蚜的技术水平,1984年在蔗田对引起该种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考查,并以全年不同季节的考查结果,应用Morris-Watt提出有关的数学模式计算分析这些因素与该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