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寒地水稻品种特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黑龙江省2010年主栽的32个水稻新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穴穗数(分蘖力)多的品种穗粒数少,产量增加;植株高的品种每穗粒数多;穗粒数多结实率下降,产量增加。应适当减少穴穗数(分蘖数),增加穗粒数,即分蘖力中等,偏大穗的品种有利于产量提高。对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顺序为叶宽、剑叶长、千粒重、穴穗数、株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加性-显性(AD)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7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以加性效应为主,稳数和单株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除单株产量的加性效应外。其他性状的加性及显性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从亲本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来分析,FR796对千粒重增加效应最大。其次是宁粳12号,94FR30及2002FR24对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增加效应大,宁粳12号和宁稻216对稳数增加效应大;但没有一个亲本对单株产量的效应达到0.05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33个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区域试验品种(品系)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结果表明,与水稻产量关系密切的穗部性状依次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二次枝梗个数、穗长、着粒密度,其中每穗粒数、穗数促进产量的提高,而着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4.
大穗是水稻高产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揭示大穗形成遗传机制是品种选育的理论基础。综述水稻穗粒数基因/QTL定位和克隆以及与穗粒数有关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等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6个高垩白水稻品种和6个低垩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垩白水稻品种穗长、千粒质量低于低垩白水稻,穗差异达显著水平;低垩白水稻品种中势粒、劣势粒的实粒数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高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每穴穗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穗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的产量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笔者剖析了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生产力、特征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种的耐肥性。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基本分为4个增长阶段,各阶段主栽品种分别为‘合江19号’、‘合江23号’、‘空育131’与‘龙粳31’。分析发现,这4个代表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的产量构成四因素中,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每穗粒数的增加是持续再创高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品种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以及吸肥能力依次增强。通过分析阐明在育种方面应致力于增加每穗粒数,在栽培方面应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经方差分析,估算了10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①9个品种诸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广义遗传力以生育期、抽穗日数最高,每株穗数、结实率较低。②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每穗粒数、穗粒重、株高和穗长对产量贡献较大,故选用亲本时应注重考虑大穗、穗粒数和粒重,同时兼顾株高是粳稻高产育种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笔者剖析了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生产力、特征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种的耐肥性.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基本分为4个增长阶段,各阶段主栽品种分别为‘合江19号’、‘合江23号’、‘空育131’与‘龙粳31’.分析发现,这4个代表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的产量构成四因素中,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每穗粒数的增加是持续再创高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品种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以及吸肥能力依次增强.通过分析阐明在育种方面应致力于增加每穗粒数,在栽培方面应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用具有代表性的辽粳系列8个水稻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产量及生理基础研究,总结出高产优质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株高105~115cm,穗长14~18cm,一次枝梗10~13个,二次枝梗15~22个,有效穗数285~330万穗/hm2,每穗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4~25g。提出进一步提高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成穗率、每穗粒数和成粒率;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应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注重对经济系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产量因素间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栽品种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主栽品种对单株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株高、食味分值、穴穗数、结实率、抗稻瘟病性、生育期、耐冷性,说明在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要注重穗长、千粒重、穗粒数等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产量因素的遗传特性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松辽99-86和通35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3年在其适应地区多点正常栽培条件下,研究穗的大小、粒数多少以及千粒重等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粒数、结实率,无论单相关还是偏相关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穗长与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穗长不一定穗粒数多。因此,初步明确了丰产性好的水稻品种主要源于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对如何选育高产稳产型水稻品种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数量性状的相关和单株产量的选择指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水稻10种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每穗粒数,每株穗数、株高和穗长对单株产量贡献较大,故选择时应予以重视。在单株粒重的选择指数中每穗粒数是重要的性状,每株穗数是相关选择的关键性状,选择大穗同时兼顾株高对单株产量也有一定的提高效果,应作为限制性选择指标。在水稻育种中应用选择指数方法进行综合选择比对单株产量单一性状直接选择效率高20.42%,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3.
空育131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和分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空育131为对象,利用不同的肥密处理方式,创造结构和产量不同的群体。结果表明熏空育131产量构成要素中熏对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熏其次是每穗粒数,8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为每平方米620~660穗和每穗60~65粒,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也有一定贡献。分蘖成穗率高、分蘖穗比率大的群体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种植长势和产量表现,为中国杂交水稻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旱季(1~4月),将3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早优362、特优362和桂源优362)与当地水稻品种(Senpidao)种植于柬埔寨马德望省,测定比较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不同水稻品种株高间差异显著。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株高均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Senpidao),但分蘖数较低。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和穗长也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其中特优362的每穗粒数最多,桂源优362的穗最长。早优362的千粒重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而特优362和桂源优362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此外,每穗粒数、穗长和产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中国杂交水稻适合在柬埔寨种植,旱季在马德望省的Toul Samrong土壤种植可比当地品种增产23%~38%。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栽品种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主栽品种对单株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稳长、千粒重、穗粒数、株高、食味分值、穴穗数、结实率、抗稻瘟病性、生育期、耐冷性,说明在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要注重穗长、千粒重、穗粒数等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产量试验的边际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品种产量试验中边际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本研究按照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田间设计要求,选用8个品种对小区边际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小区行产量均有多个品种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边际效应,穗数只有扬4928、千粒重只有武育粳3号存在边际效应,但品种的边际效应主要是在边1行。②剔除小区边1行后,所有品种的产量均低于不剔除边1行的产量,即边际效应最终影响品种的产量,但边际效应没有影响品种的产量位次和显著性分析结果。③大穗和偏大穗型品种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易表现出边际效应,而小区行产量的边际效应与不同穗数类型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7.
晚籼稻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和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晚籼稻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以个体估算的比小区平均值估算的为低。其中,总的趋势是株高、抽穗日数、百粒重的遗传力较高;穗长、剑叶张角、每穗实粒数居中;结实率、着粒密度、每株穗数较低;单株产量最低。在单株产量的三个直接构成性状中,以每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对它的影响最大,百粒重的影响最小。在穗长、着粒密度、剑叶张角等三个与单株产量有较密切遗传相关的性状中,以着粒密度对它的影响最大;次为剑叶张角;穗长的影响极小。对着粒密度的正向选择或对剑叶张角的反向选择均有助于间接提高单株产量。选育矮秆立叶型品种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有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农民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以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24份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抗稻瘟病较好,有近一半品种有不同程度倒伏发生,有个别品种表现结实率偏低。在农艺性状上,各品种株高差异较大;穗数和每穗粒数上各品种表现为分蘖少大穗型品种,分蘖多穗数型品种,还有二者兼顾型品种;其它性状变化较小。产量高于平均值的品种有11个,整精米率超过70%的品种有14个。选择品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其次是要产量和出米率兼顾。适当增加株高,调控穗数,增加粒数,提高品种抗逆性为主要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陕南杂交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8年陕西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A组12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和7个产量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以明确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7个因素中,其大小顺序为日产量>亩有效穗>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穗长>亩最高苗数>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遗传及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及相关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试验是在南京农学院院内试验地上进行的,按随机区组设计。1980—1981年供试品种6个,四次重复;1981—1982年供试品种8个,三次重复。对所取得的各性状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植株高度、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每穗粒数、单株穗数和每小穗粒数次之;单株和每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籽粒产量则较低。千粒重、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都较大,每穗小穗数、单株粒重、每小穗粒数和产量的都较小。所研究的各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都接近或稍大于表型相关系数,而产量与所有其它性状的相关都不显著,产量因素之间都表现为负相关。但通径系数分析表明:除了穗数在一年的试验中对产量呈负向直接效应外,其它产量因素在两年中均呈正向直接效应。选择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按选择指数选择大都比单一性状选择产量的效果为好,权衡得失,以包括产量、千粒重及穗数或粒数组成的三性状的指数的效果较好而简易。整个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江下游地区,在现有高产品种类型的基础上,选育具有更高产量潜力的新品种,似乎应着重提高粒数,适当兼顾粒重,而粒数又以单位面积粒数为指标较适宜。穗数似乎存在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