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地(壤)评价是农业科学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近年来,GIS技术被广泛用于农业用地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并已成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作物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作物在特定地域种植的适宜性程度做出的结论性评价。客观评价耕地资源的作物种植适宜性,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维护和提高耕地资源的作物生产力、保证县域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风景区保护与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主要采用经验判断和单因素分析等定性方法的缺陷,在GIS支持下,建立基于ArcGIS9.3的蚌埠市黑虎山风景区空间数据库;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代表性原则,选取坡度、坡向、高程、自然灾害、林地分布、水域分布、风景名胜、可达性、视域范围、开发现状、人类活动等11个评价因子,并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利用构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在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中对评价因子拓扑叠加分析;最后利用自然间断分类法将黑虎山风景区土地适宜性分为适宜开发利用、基本适宜开发利用、限制开发利用、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5个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3.78%、16.65%、18.05%、23.55%、17.98%.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黑虎山风景区不同等级土地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GIS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以及GIS在评价中的应用.并以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土地评价方案进行分析.着重阐述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Desktop 9.2对研究区土地土壤成分(包括有机质、钾、盐的含量)进行的处理和分析.利用软件将原始点位数据生成面数据,再针对生成的数据进行裁剪、转换及综合分析等处理,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7,(2):271-276
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弹性评价因子与刚性评价因子构建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耕地适宜性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依据邻域分析原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与编程的方法对耕地与建设用地均宜的图斑进行适宜性方向的优化选择,为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适宜性呈现宜耕区北部优于南部,宜建区南部优于北部趋势;均宜区面积共7 759.45 hm~2,其中,优先选择为耕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6 835.78 hm~2,优先选择为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923.67 hm~2;宜耕区面积共20 066.33 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宜建区面积共5 515.24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中心城区和乡镇驻地周边。  相似文献   

5.
魏孔鹏  刘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96-8297,8300
介绍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基本步骤,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的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和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并以实例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高旭升  孙小凤  韩燕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06-107,110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有着十分重要的土地资源。通过分析黄河谷地土地资源现状,达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通过调查,选取简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土地利用方法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包括复垦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以及适宜性评价。针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主要建立在人工堆垫地貌上 ,打破了原地貌上的土地单元 ;且地表物质组成为煤层上覆岩土混合物 ,这使得复垦土地的农业利用不仅受到常规因子的制约 ,而且也受到特殊因子如土壤物理因子非均匀沉降和化学因子岩土污染等的影响 ,因而 ,安太堡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从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到评价因子的选择再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都有与常规的适宜性评价差异的地方 ,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获得适宜性评价的结论。从而为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其他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高的工作。基于此笔者对烟草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三级筛网法、GIS空间分析评价法、基于矢栅混合数据模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并指出其优缺点,使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短板原理,利用GIS技术,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等级为出发点,以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建立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照评价体系分别对评价对象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进行了有差别的等级评定。在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了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等级并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各适宜等级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用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合理使用农用土地的重要前提。文章讨论了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和主要过程, 并提出了农用土地适宜性的模糊评定数学模型。实验证明, 利用GIS 技术结合模糊评定数学模型可以提高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及效率。图2 参3  相似文献   

11.
为了配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使小流域综合治理决策科学化和模式化,运用 dBASEⅢ、LUTOS、WPS 等软件包建立起隰县试区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库。在建库方法上着重强调了大比例尺土地资源信息的调运功能,方便了试区管理数据增删和图表的输出。在总体设计上既为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规划等子程序的套接留有接口,也为管理决策层的信息反馈留有余地。在系统运行方面,将系统宏观调控和微观设计融为一体,已完成了试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试区开发利用规划、试区综合治理规划等。经过一年多来的系统运行及实践,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韩少卿  杨兴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15-816,875
以忠县农业地貌类型区作为基本单位,研究该县土地生态的适宜性.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的原则,将忠县划分为4个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针对不同利用类型区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北永清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永清县为例,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出永清县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同时探讨了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土地发生学与结构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山地区域土地分异规律的研究,运用景观法的原理建立了土地类型划分体系,选取地形地貌、土壤与植被条件作为土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分异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永胜县顺州乡土地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分析了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与数量结构,以期为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沛县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数据及规划数据为依据,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沛县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测算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沛县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2005年为0.549 3,2010年为1.541 4,2020年为2.036 2,指数值明显增加,说明通过对沛县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得到了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以汝城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析,构建了土地利用现状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运用多目标线性求和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应用该模型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了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等级划分,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某县的1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应用农用地分等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以分析其可行性及优缺点,为开展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评价带来新的思路,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决策管理水平,保证土地整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县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四川省犍为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省犍为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犍为县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情况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犍为县今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该文以内黄县域为研究区,通过“三化协调”背景下对县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析内黄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状况,剖析当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三化协调”背景下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黎黎  马振刚  马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5003-15005
以康保县1993、2001、2008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全县及其3个自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明确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的空间差异性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结合该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