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以农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看,化肥和农肥、秸秆之间无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农肥间有较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互相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磷库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在农肥、化肥、秸秆三因素中,农肥对土壤磷库的贡献最佳,化肥次之,秸秆最差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继续,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继续下降,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中,以农肥土壤全氮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表明,农肥处理对增加碱解氮作用最大,秸杆次之,化肥最差,在耕作措施处理中,玉米连作和休闲处理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不明显。证明利用休闲方式恢复土壤氮库容量是消极的,而绿肥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农家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研究长期定位试验耗竭阶段土壤有机质的持续效应。4年耗竭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农家肥、秸秆、化肥三种肥料的持续效应的大小顺序依次是:农家肥>秸秆>化肥。玉米连作不施肥区下降幅度不明显。绿肥—玉米轮作区变化有起伏;休闲区缓慢下降。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来看,农家肥和秸秆、化肥和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农家肥和化肥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和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的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机质呈明业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原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磷、钾持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不施肥区外,土壤磷、钾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磷、钾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处理变化速度不同而已。不同培肥方式的磷、钾变化、在培肥阶段的贡献和耗竭阶段的残效,均依次为农肥>化肥>秸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氮素持续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除不施肥区外,土壤全氮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全氮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处理变化速度不同而已。不同培育肥方式的N变化,在培肥阶段的贡献和耗竭阶段的残效,均依次为农肥>化肥>秸秆。  相似文献   

11.
经过长期定位试验,建立土壤速效磷与农肥、化肥、秸秆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探讨作物生育后期土壤速效磷合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作物生育后期,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农肥用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化肥效益随着用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在农肥、化肥用量较高时,秸秆的效果较好;农肥、化肥用量较低时,效果不明显,农肥、化肥、秸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文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6年的培肥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粮食增产的顺序为:化肥(19.8%)>有机肥(15.3%)>秸秆还田(7.0%)>草木樨还田(5.9%);不同培肥途径,对粮食品质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积累为:有机肥>秸秆还田>草木樨还田>化肥>对照;速效钾的累积增长为秸秆还田居首位,有机肥次之,对照区呈下降趋势。有机物料的培肥效果优于化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