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形态指标、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郑单958夏玉米为试材,设种植密度52 500株/hm2、60 000株/hm2、675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共4个处理,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形态指标、耗水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处理间株高差异不明显;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棵间土壤蒸发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处理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差幅度不大;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产量构成因素则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玉米增产的要求,针对玉米偏垄通透栽培技术的特点,对种植密度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拜泉县偏垄通透栽培品种鑫鑫1的最佳密度为4760株/0.067hm2,产量达到728.48kg/0.067hm2。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德美亚12号作为试验材料,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按照50 000~100 000株/hm2设计了6个种植密度进行试验。在收获后测定果穗长度、玉米果穗径粗、玉米果穗行数、空秆率以及玉米产量等指标和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各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经试验发现,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以及产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种植密度为7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将种植密度控制在70 000株/hm2左右,以便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年吉林省通榆县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定额对比试验资料,计算了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研究了玉米全生育期耗水规律,分析了不同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玉米灌溉水生产率及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下膜下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基本相同,灌浆期耗水量最高,成熟期最低;从产量角度看,轮茬倒作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1 031.86m3/hm2,全覆盖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1 394.46m3/hm2;从灌溉水生产率角度,轮茬倒作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990.32m3/hm2,全覆盖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1 347.07m3/hm2。  相似文献   

5.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但该地区"十年九春旱",春季干旱已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坐水施肥条件下,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对玉米产量结果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水肥回归数学模型,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为坐水效应>施氮效应>施磷效应;在玉米覆膜及基施肥硫酸钾150 kg/hm2时,N(追肥)用量为80.0~103.9 kg/hm2,P2O5(底肥)用量为66.1~90.8 kg/hm2,坐水量为63.4~76.5kg/hm2时,黑土区玉米可获得13 500 kg/h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风沙土地区精准、高效地实施玉米膜下滴灌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在推荐施氮量300 kg/hm2下,设置5个不同时期氮肥配比,分别为常规施肥(F1:基肥、拔节肥质量比为1:2),兼顾拔节和粒肥(F2:基肥、拔节肥、粒肥质量比为1:1:1),均匀施肥(F3:基肥、苗期肥、拔节肥、穗肥、粒肥质量比为2:1:1:1:1),重拔节肥(F4:基肥、拔节肥、穗肥、粒肥质量比为2:2:1:1),攻粒肥(F5:基肥、拔节肥、穗肥、粒肥质量比为2:1:1:2).分析膜下滴灌不同时期氮肥配比对玉米生长指标、干物质质量和产量的影响.F1处理玉米生育期叶绿素含量最高,生育后期茎秆、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最大,F2处理玉米各项生长指标一般,F3处理玉米植株最高,叶面积指数最大,F4处理玉米获得较粗壮的茎秆,F5处理玉米前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较小,后期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减少最少;拔节期F3处理干物质显著高于F1、F4和F5处理,穗期F2处理穗轴干物质占比最小,灌浆期各处理籽粒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F3、F4、F5、F1和F2;F3处理产量和WUE均最高,分别为12.3 t/hm2和2.16 kg/m3.综合考虑玉米生长、干物质质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推荐在辽西北风沙土地区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下均匀施肥为最佳氮肥运筹.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根冠生长及耗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密度调控下制种玉米的生长和耗水状况,于2012和2013年3-9月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研究.2012年共设置5种种植密度,分别为6.75,8.25,9.75,11.25和12.75万株/hm2,因2012年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确定最优种植密度的说服力不足,故2013年增加14.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制种玉米的根冠形态指标、生物量形成及耗水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制种玉米株高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单株叶面积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制种玉米的群体生物量、深层土壤(71~100 cm)的根干质量和耗水量增加;而单株生物量、单株根长、根表面积及底部透光率降低;水分利用率和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综合考虑农业成本和耗水情况后,建议当地制种玉米在11.25万株/hm2的密度下种植.  相似文献   

8.
覆膜和种植密度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究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开展了玉米露地与覆膜6个种植密度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加速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表现在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育期的提前,如抽穗期(即最大高度出现时)比露地种植提前了11 d。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露地玉米株高具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覆膜玉米则无显著差异。无论是覆膜还是露地种植,玉米叶面积指数都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玉米的蒸散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覆膜种植降低了玉米对水分的消耗,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因种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蒸散量增加与降水不足之间的矛盾。覆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种植分别提高52.79%和60.55%。露地与覆膜种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获得最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对应的种植密度不同:露地种植在密度为52 500株/hm~2(D2)时获得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覆膜种植增大了单位面积土地可支撑的群体,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在密度为82 500株/hm~2(D4)和67 500株/hm~2(D3)时获得,但D3与D4下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所以在试验气候年型下,黄土高原东部露地和覆膜种植的春玉米适宜密度分别为52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山西省北部地区膜下滴灌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和灌溉制度,于2015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进行了大田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灌水次数组合对玉米田水分含量、水分消耗量、植株生长发育状况、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灌水次数均对玉米生长具有明显影响,进而影响到玉米产量。在种植密度8.25万株/hm~2、生育期内灌水3次的组合下,玉米的长势、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均最高,产量达到8 418 kg/hm~2,耗水量为4 057.03 m~3/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2.08 kg/m~3,是最佳的种植密度和灌溉次数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黄淮海平原地区秸秆还田下玉米生长所需的最佳水肥量,通过布设秸秆还田下的大田水肥试验,探究了灌水量和施肥量对不同生育期玉米的气孔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拔节期和灌浆期玉米远轴面的气孔密度均明显高于近轴面的气孔密度,表明玉米叶片的远轴面与近轴面对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响应并不一致.②玉米拔节期气孔宽度、气孔面积和气孔形状指数均明显大于灌浆期,表明气孔形态特征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对水肥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且玉米拔节期气孔对水肥的响应比灌浆期更敏感.③在玉米拔节期,灌水量750 m3/hm2和施肥量750 kg/hm2(W750F750)处理下玉米叶片的气孔分布最为规则,而灌浆期玉米气孔在灌水量750 m3/hm2和施肥量600 kg/hm2(W750F600)时呈现最规则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最优灌水量(750 m3/hm2)和施肥量(600 kg/hm2)处理的玉米气孔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最有利于提高其气体交换效率,从而增加黄淮海平原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玉米年种植面积0.27亿hm2,年产量1 500亿kg,分别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6%和粮食总产量的30%.近年来山西省朔州市年种植玉米12多万hm2,年产量达6亿kg,分别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5和粮食总产量的3/4.因此,不论从全国还是从朔州市看,玉米在粮食生产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玉米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以严格执行《仁寿县玉米栽培技术规程》为基础;实施"玉米新品种陵州987播期、密度、施肥量三因素试验",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定量得出:密度4.5万株/hm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后5~7天播种、氮磷钾总量5000kg/hm2,能够获得近8800kg/hm2以上的单产.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及模型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制种玉米耗水规律及模型适用性,进行了制种玉米的田间小区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种植密度,分别为6.75、8.25、9.75、11.25、12.75和14.25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布置,每个处理3次重复,其中9.75万株/hm~2为当地种植密度,作为对照(CK)。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制种玉米的形态指标和耗水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制种玉米的LAI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没有显著变化;耗水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比于双作物系数法、SIMDual K_c模型及引入K_d的双作物系数法而言,K_(density)法更适合用于估算西北旱区不同种植密度下制种玉米的K_c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和均匀设计极大值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肥等栽培因子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从多因素分析表明其影响顺序为:底钾(x5)>追氮(x6)>补水(x7)>密度(x2)>底氮(x3)>播期(x1)>追肥/补水生育期(x8)>底磷(x4)。在数学模型中,各栽培因子间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且在正效应中,底钾(x5)与追氮(x6)的耦合效应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当播期为4月16日,密度为80959.6株/hm2,底施氮量为3.7 kg/hm2,底施磷量为1.2 kg/hm2,底施钾量为0.0056 kg/hm2,追施氮量为3.5 kg/hm2,补灌量为0.024 m3/hm2,在玉米6片展叶时追肥-补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达到理论最高值42.66 kg/(mm.hm2)。  相似文献   

15.
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4个玉米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种植规模、产量和效益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种植效益最大的玉米种植规模,西北地区为6.67~33.3 hm2(100~500亩)和1 000 hm2(1.5万亩)以上,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为13.3~33.3 hm2(200~500亩),西南地区为6.67~33.3 hm2(100~500亩)。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效益最好,黄淮海地区受产量偏低制约次之,西南地区受产量低和成本高等因素制约,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16.
探究种植密度和滴头间距对膜下滴灌春玉米生长的影响。以玉米"先玉335"在甘肃省民勤地区进行大田试验。玉米膜下滴灌设置3种种植密度(A1:97 500株/hm~2、A2:105 000株/hm~2、A3:112 500株/hm~2)和3种滴灌带滴头间距(B1:20 cm、B2:30 cm、B3:40 cm)9种组合试验处理,分析玉米不同处理的土壤水氮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得到适宜的灌水技术参数。玉米种植密度对土壤水氮分布规律影响并不显著,但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先玉335"最佳种植密度在105 000株/hm~2左右,A2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4 585.8 kg/hm~2,比A1、A3的产量分别大4.8%、3%。滴头间距对土壤水氮分布影响显著,不同滴头间距为玉米生长提供的土壤水氮环境有所差异,进而影响春玉米的耗水规律、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带滴头间距大,土壤水和硝态氮呈窄深型分布;滴头间距小,土壤水和硝态氮呈宽浅型分布。滴头间距B3的玉米产量最高为15 615.0 kg/hm~2,比B1、B2产量分别大17.8%、11.6%。A2B3在各处理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玉米"先玉335"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和滴头间距40 cm组合效果最佳,更适宜在甘肃民勤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膜下滴灌田间试验研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土体剖面水分分布、灌溉水分利用率(IWUE)及效益的影响。以利民33号为供试作物,设7.5、8.25、9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分别对玉米叶长宽、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水分及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为7.5万株/hm~2的土壤含水率最大,8.25万株/hm~2的土壤含水率最小。各生长期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随时间呈波动变化。密度8.25与7.5、9万株/hm~2处理相比,分别降低耗水量82.04、74.23 m~3/hm~2,提高灌溉水分利用效率1.13、2.14 kg/m~3,同时玉米的长势较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种植密度影响玉米的生长、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率进而影响生产效益。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可获得较好的种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阿勒泰地区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畜牧业是本地区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4年只种植200hm2,2005年5300hm2,2006年已达7060hm2,占总播面积的6.1%。平均单产可达600kg/hm2以上,最高产量超过1000kg/hm2。解决玉米机械化收获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汶上县是一个典型的玉米生产大县,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常年玉米种植面积5.6万hm2。在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形势下,推动玉米全程机械化进程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一增四改是根据该县种植特点和气候土壤情况而制定的一项十分实用的技术。所谓一增四改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人工套种为机械直播,改常规施肥为机械化配方施肥,改人工喷药为机械化施药,改人工收获为机械化收获。1.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0.
玉米叶片生长习性为互生,叶片生长方向受数量性状遗传和种胚发育特性双重因素控制。通过人为干预种胚在土壤中的空间位置,可实现玉米叶片的定向生长。试验通过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种植行向,不同品种类型对玉米叶片定向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控制种子种胚的播种方位,可有效提高叶片生长的定向率,进而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至13.5万株hm2,提高产量15%左右。种植行向对定向率无影响,紧凑型品种定向率高于半紧凑型和平展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