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和水分是制约土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子:30℃饱和含水量下因反硝化造成的N2O—N产率可达36.4μg·g-1;降低温度、水分,N2O产率激剧下降;低于5℃和调萎系数时,N2O—N产率接近1.0μg·g-1.室温及50%饱和含水量时,硫铵和硝铵因反硝化造成的氮素损失不足投入氮素约1%.土发生反硝化的主要层次为20cm的表层土壤;低于60cm,反硝化产率极低。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水分对塿土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和水分是制约土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子:30℃饱和含水量下因反硝化造成的N2O—N产率可达36.4μg·g-1;降低温度、水分,N2O产率激剧下降;低于5℃和调萎系数时,N2O—N产率接近1.0μg·g-1.室温及50%饱和含水量时,硫铵和硝铵因反硝化造成的氮素损失不足投入氮素约1%.土发生反硝化的主要层次为20cm的表层土壤;低于60cm,反硝化产率极低。 相似文献
3.
对Lou土不同层次的几个水分物理常数及持水曲线进行了测定,依据共在不同层次的垂直变化,对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田间持水量在210.5-226.9g.kg^-1之间,近似一个常数,田间持水量与无效水含量(萎焉系数)成显著正相关,与物理性粘粒含量之间并无明显相关;②容重除表层(0-10cm)为1.01g.cm^-3外,其余各层在1.30-1.49g.cm^-3之间,各层次有较大 相似文献
4.
磁场对Lou土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压力下,磁场对Lou土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0×106~1.5×106Pa、30mT处理可增加耕作层细菌数量;5×105~1.0×106Pa下,15mT和30mT均增加粘化层细菌数量,且7×105Pa时30mT的菌数比15mT多3×107个/g土;4×105~1.5×106Pa下,15mT和30mT均使粘化层真菌数量增加,7×105~1.5×106Pa时,30mT比15mT磁效应大,1.5×106Pa时其菌数比15mT多2.8×103个/g土.1.0×105~6×105Pa、15mT处理耕作层,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升高,3×105Pa时,15mT处理的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比30mT分别提高24.3%和23.4%;15mT和30mT处理下,粘化层脲酶活性下降,转化酶活性升高.磁场作用下,粘化层酶活性的变幅较耕作层的大. 相似文献
5.
Lou土施污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ou土施污泥对小麦干物质增重16.2%~74.2%。污泥施量<2%土重时,对小麦苗期生长无任何不良影响,植株茎叶中Cu,Pb,Cd含量均与对照相近,Zn,Ni略高于对照。但亦在正常范围之内;污泥施量>2%土重时,小麦地上部分虽然生长正常,但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植侏体内重金属含量明显增加,其分布为根系>茎叶。Zn,Cu在茎叶中累积能力较强,Pb,Ni主要聚积在根系里,Lou土施污泥量以2%土重( 相似文献
6.
Lou土固定铵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的振荡平衡法探讨Lou土耕层和粘化层土样固定铵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Elovich和一级扩散动力学主了适于描述铵固定动力学特性,表现在相关系数r值大,标准误(SE)小;抛物扩散律能较满意的描述实验数据,表明铵固定属扩散控制过程。根据实验数据分别建立了不同温度,铵逍度,土样的动力学方程。由动力学一级方程确定了固铵速度常数和固铵半时值。并讨论了时间,介质温度,铵数量,粘粒数量对土壤固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Lou土对锌吸附的过程可以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进行描述;利用Langmuir方程的平衡常数(Ka)可以推求出锌吸附反应的热力学函数--自由能(ΔG°)、焓(ΔH°)和熵(ΔS°),并通过对这些热力学函数的研究得出,Lou土对锌的吸附是一个处发的吸热反应,随加入磷浓度的增大,锌的最大吸附量虽有所减小,但吸附强度却在增大;温度的升高,不但会使最大吸附量增大,而且增 相似文献
8.
利用江都市小记镇的稻-麦轮作FACE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农田反硝化活性的影响.在2005年水稻生长季研究不同施肥(施常规氮量和低氮量)、不同秸秆还田(秸秆半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大气CO2浓度升高(FACE)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且在拔节期测定对照及FACE土壤的反硝化潜势.结果表明:CO2浓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各时期的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常规氮肥施用及秸秆不还田情形下最为显著(P<0.01).FACE对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对反硝化潜势的研究发现,在低氮与常氮施用条件下,FACE土壤的反硝化潜势分别为对照土壤的84.21%和97.46%.通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认为主要是因为FACE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反硝化微生物在竞争中受到抑制,使得反硝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Lou土和黄绵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付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1):80-84
对黄土区分布较广的Lou土和黄绵土、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条件下、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和活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施用高丰度的~(15)N 标记 KNO_3和(NH_4)_2SO_4的水稻根箱试验中,采用直接测定 N_2+N_2O 释放通量(直接方法)和结合~(15)N 亏缺值(间接法或差值法)的方法,评价了北京和江苏水稻土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状况。结果表明:施用硝态氮肥时,直接法测得的损失量为施入氮量的10.7%,间接法测得的损失量为87.5%;施用铵态氮肥时,两种方法测得损失量分别为加入量的0.26%~0.32%和38.9%~45.4%。两种方法测得结果表明了江苏和北京水稻土均具有一定的硝化-反硝化活性,差值法测得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远高于直接法的测定结果,硝化-反硝化气体在土壤中滞留未能在本试验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批试验,研究了磷化氢对反硝化的影响.当NO3--N浓度较低(70mg/L和140mg/L)时,高浓度(0.5mL/L和0.971 mL/L)磷化氢可对硝酸盐转化产生抑制作用;但当NO3--N浓度较高(210mg/L和280mg/L)时,高浓度磷化氢对硝酸盐转化的抑制不明显,提高硝酸盐浓度可缓解磷化氢的抑制效应.磷化氢对反硝化反应的抑制可能是竞争性抑制.磷化氢对反硝化菌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研究污灌土壤对外源铜的缓冲动力学规律,连续添加外源铜于Lou土中,在不同时间测定并求得缓冲量与缓冲速率,运用SYSTAT分析统计处理,结果显示:在低剂量外源铜作用下,随时间变化,缓冲整编基本上保持恒定;而在较高剂量外源铜作用下,缓冲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一元线性方程,抛物线方程及非线性阻尼振动方程对描述土壤缓冲速率及缓冲量动力学具有适应性;非线性阻尼振动了方程适于表征高剂量外源铜作用下土壤 相似文献
14.
15.
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末施有机肥料的处理区的土壤磷肥指标值高于施用有机肥料的处理区;在等磷不等氮的纯化肥区,施氮处理区的土壤磷肥指标值又略高于施氮肥区;这是由于7年间各处理区土壤磷素收支不平衡所致。根据磷指标法原理,计算出土壤有效磷在≤30mgkg^-1的5个处理区小麦需施磷肥的数量,其结果完全符合这些处理区土壤磷素的实际状况,据此应用磷肥指标耕确定Lou土施磷量在生产上是可行的。建议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选取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稻土,在0%(厌氧)、10%(兼性厌氧)和21%(好氧)等3个O2体积分数及40%和60% 2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探讨O2含量对土壤N2O排放及narG型反硝化微生物种群丰度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0%和60% 2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厌氧处理的N2O排放通量均最高,且60%土壤含水量处理下的N2O排放通量略高于40%土壤含水量处理的;方差分析表明,相比于土壤含水量,O2含量是制约土壤中N2O排放更关键的因子;微生物narG基因丰度与O2含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2O排放通量和土壤NO3––N消耗质量分数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O2含量和含水量均会造成土壤narG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40%土壤含水量处理,OTU1882(Pseudolabrys)、OTU1510(分枝杆菌属)的占比较大,60%土壤含水量处理,OTU1593(地杆菌属)的占比较大,当土壤含水量一定时,同一培养时间厌氧处理的优势OTU1882和OTU1510相对丰度偏低,且变化幅度较大,其相对丰度与N2O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其中OTU1882的影响显著(P<0.05)。可见,土壤O2含量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的narG基因丰度和群落组成而调控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Lou土不同层次土壤胡敏酸级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酒精分级沉淀法,按芳构化程度高低将Lou土不同层次胡敏酸分成7个级分,并对各级分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ou土耕层土壤胡敏酸以级分4为主,占胡敏酸原样的25.20%.粘化层,淀积层胡敏酸以及分1为主,占胡敏酸原样的85%左右。和耕层胡敏酸相比,粘化层,淀积层胡敏酸中颗粒大,芳要化度高的组分多。 相似文献
18.
泥龄对反硝化除磷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缺氧(A/A)SBR反应器中考察了污泥龄对反硝化除磷系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龄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并无明显影响,进水COD基本上都能降解完全;系统脱氮效能受SRT影响不大,只要系统保持SRT大于多数反硝化菌的时代时间,脱氮率基本在90%以上。除磷效果则对SRT变化较为敏感,SRT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当SRT为18 d时是维持污泥浓度和除磷效果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8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对植株和土壤中Zn、Mn、Cu平衡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肥用量增加,小麦、玉米籽粒和秸秆中Zn、Mn、Cu的含量降低。每年施用32.75kg/hm^2P和37.5t/hm^2有机肥,其中的有效Zn和C不能补偿一年两热的作物携出,有效Mn有余。土壤对Zn、Mn、Cu的代应有相当的自动调节能力。土壤中3种元素的理论盈亏量和实际消长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CSTR作为产甲烷反硝化反应器和MSBR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器的串联工艺进行屠宰废水处理中试试验。通过控制溶解氧在0.7~1.2 mg·L-1,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将MSBR出水按一定比例回流至CSTR,实现产甲烷反硝化。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考察了组合工艺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反应器对COD、TN、NH+4-N的去除贡献。结果表明:工艺对屠宰废水COD、NH+4-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12%、95.13%、77.14%; CSTR对系统COD去除贡献率为68.35%,MSBR对系统TN去除贡献率为72.34%;CSTR对系统TN、NH+4-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27.66%、-33.42%,MSBR对系统COD、NH+4-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31.65%、133.42%;组合工艺的适宜回流比较为75%;温度对COD、NH+4-N、TN的去除效果及去除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在最佳回流比75%的条件下,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6.70%;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稳定期的亚硝酸盐积累率(NAR)可达65%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