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涉农高职院校农科专业与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已呈基本协调态势,但一些地区仍存在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在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科专业结构,优化农科专业设置,促进农科专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将是涉农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农业高职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地区农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专业区域性差、农科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根据专业设置的三要素,即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素、教育市场供给因素和学校办学资源因素,本项研究设计出适合(安徽)农业高职的专业群及其配套工程。  相似文献   

3.
为现代农业服务是农业类高职院校新的时代使命。文章阐述了专业教学团队改革的意义,分析了专业教学团队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等专业教学团队服务现代农业的途径与对策,以促进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安徽农业科学》2019,(7):280-282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是目前农林院校园艺专业学生创业、就业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变这一困境,结合学校专业实际,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考核、实践平台和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旨在为培养农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保障,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专门人才,提供农业发展新技术,提供对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服务三方面的要求,在四所农业院校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工学结合初步实施、农科专业学生就业优势显现的状况下,农科专业发展却呈下降趋势,存在着教师队伍不合理、服务三农"一厢情愿"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不新、服务三农特色不突出、工学结合落实不到位、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体制创新不足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我国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提出了高职农业类专业设置的就业导向,并在此基础上为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以及就业指导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相似文献   

7.
韩乃茂 《河南农业》2015,(16):47-48
农业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所以,农业高职教育特色专业设置在进行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优化调整的同时,必须注重农业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对人文素质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高职教育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农业高职院校的特色化专业建设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广东农垦主办的一所农业高职院校,以及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唯一以农业为特色的优质院校,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产教融合下的服务垦区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充分担当起作为广东农垦重要智库的责任和使命,在服务广东农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走出去”发展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并结合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实施及生产技术帮扶等产教融合项目,结出了一批丰硕成果,产教融合下的湛江甘蔗高新科技示范园就是其中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具有扎实理论教学水平和过硬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农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存在问题,重点阐述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及其对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及推动校外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期更好地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业高职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政策倾斜,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需要,是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政策倾斜,尽快出台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入学实施办法,出台涉农专业学生专项助学金政策,给予招收涉农专业学生院校项目支持,允许涉农专业学生自主招生,设立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方向密切相关,是培育出合格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农科专业335名高职生采用非随机便利抽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农科类高职生专业认可度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特别是自我效能感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专业认可度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可度对学习投入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专业认可度对农科类高职生学习投入有着积极的影响,加大学校专业教育力度和强化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投入,对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农科人才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推出招生新政策,凡报考该校考生,除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享受助、贷、奖等政策外,2015年普通类高招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农科类专业的考生(包括单招农科类考生),可免除第一年学费。据悉,免除学费的专业主要包括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和牧业工程学院的15个农科类专业。该校招生负责人介绍,学校推出这一政策,一方面希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农科类专业,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更有效、更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开放性、社会性、高端性、创引性等特点,呈现出设施农业、籽种农业、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总部农业等多种新兴业态,也正在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应积极跟进,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构建高端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疏通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输送渠道,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招生与就业双重压力让农科专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科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的综合性特点,创新农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现代农业人才,解决当前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服务运行机制、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更好地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何从农科院校的实际出发,将核心素养理论进行校本化的研究和解读,切实满足国家对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实践创新、人文素养、学科交叉等几方面对核心素养在农科类专业的落实途径进行了解读,旨在为新世纪农科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建设水平应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立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参与农业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类专业的扶持力度等加强农业专业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以期提高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达到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职农业类专业设置的就业导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概述了我国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从专业设置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导向,为教育管理、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构建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农业高职院校培养“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是推进“新农科”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一懂两爱”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孟庆  姚会敏  闫泽华 《河南农业》2020,(12):13-14,17
依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探究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借助问卷星平台对平顶山区域内三所高职院校进行毕业生返乡意愿与创新创业意愿的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类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出路分别为: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扎实就业指导。深化专业建设改革,不仅能够很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出口",以"出口"带动"入口",从而推进食品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