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泡桐轻基质容器苗的是利用泡桐良种脱毒组培苗移栽至轻基质容器中培育形成的苗木,在其工厂化培育过程中,由于培育水肥和光照微生境的异质性,使同批泡桐组培苗生长形成为生长势不同的轻基质容器苗,为明确不同等级泡桐轻基质容器苗移栽至大田后苗木间生长和质量的差异;【方法】在河南省通许县建立生长对比试验林,对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和弱苗的大田移栽苗木的苗高、地径、根幅、根茎叶器官组织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碳浓度、单位面积产苗数和优质苗产出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1个生长季后,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培育的大田苗苗高、地径、根幅和大田保存率为3.96m、5.77cm、1.34m和92.22%,分别比弱苗提高了40.43%、19.21%、103.03%和18.41%。方差分析表明,各生长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弱苗培育的大田苗;泡桐壮苗培育的大田苗茎组织内各矿质元素浓度均高于弱苗大田苗,组织内全磷、全钾浓度分别为0.49 g·kg-1和2.56 g·kg-1,均极显著高于弱苗培育的大田苗;而壮苗根、叶组织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碳浓度与弱苗差异不显著;壮苗单位面积大苗产出数6403株·hm-2和优质苗产出率达58.24%,分别比弱苗提高了1.17倍和8.73倍。【结论】利用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培育的大田苗的优质苗产出数、苗木质量均优于利用弱苗培育大田轻基质容器苗,应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泡桐脱毒组培和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获得的C020、MB33、ZL-3、C125、YG、T1、9501、MG等泡桐不同品系组培苗,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和病菌检测,获得了其脱除泡桐丛枝植原体的脱毒组培苗.确定了适宜于不同品系的增殖培养条件和生根组培苗移栽至营养杯的基质.在中原地区,利用普通温棚春季营养杯苗移栽适宜时间为3月中旬至5月初,秋季移栽时间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季生产的营养杯苗当季栽植因木质化程度低需带钵运输和苗圃定植,而秋季生产的根系木质化程度高的自然落叶休眠的营养杯苗能够在低温下安全越冬,次年早春可以裸根运输和栽植.这种营养杯苗的秋季生产方式不仅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当年生长量,而且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组培技术在泡桐良种大规模繁殖上的应用,解决了脱除植原体桐组培无毒苗移栽过渡难点,并对泡桐全年最佳组培苗移栽时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泡桐无毒组培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组培技术在泡桐良种大规模繁殖上的应用,解决了脱除植原体泡桐组培无毒苗移栽过渡难点,并对泡桐全年最佳组培苗移栽时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依据多年白花泡桐组培苗生产实践的资料数据,以年生产100万株白花泡桐组培成品苗的规模进行其生产成本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泡桐组培苗整个生产成本包含两部分,即实验室瓶苗生产成本(0.27元/株)和苗木移栽炼苗成本(0.29元/株).移栽炼苗成本大于实验室瓶苗成本,合计单株成本是0.56元;从整个成本结构中分析,劳务、水电、材料3项占主要部分,其中劳务比例最高,占总成本的40.26%,材料与水电费成本比例1:1.通过成本核算分析,为白花泡桐组培规模化育苗降低生产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菏泽林科所从中国林科院引进中林三号泡桐优良无性系进行了脱毒组培快繁,大田育苗造林等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现将试验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罗汉果组培苗进行了大田种植,探讨了罗汉果脱毒苗和常规苗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除大田移栽存活率偏低外,罗汉果脱毒苗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状,当年单株挂果最高可达100个,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埋根容器育苗技术进行总结,包括泡桐容器育苗过程中的种根保存、种根催芽、移栽、育苗基质及苗期的水分、光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按此方法进行育苗,苗木的育苗成活率高,可达98%,苗木质量好,节约育苗场地,育苗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柚木Tectona grandis无根组培苗移栽初期没有根系,导致生长缓慢、叶片发黄,降低生根成活率的现象,研究开展了柚木幼苗期叶面肥筛选试验,分析了不同叶面肥对柚木组培苗移栽后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不同叶面肥对移栽后的柚木组培苗促生效应差异显著(P0.05),参试的叶面肥中,绿兴液肥对柚木幼苗的叶片和生物量的促生效果最好,美果露对柚木移栽苗的移栽成活率及对根系的促生效果最好。利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叶面肥施用后的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绿兴液肥得分最高,生产上可选择叶面肥绿兴液肥进行喷施,可提高生根成活率和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炼苗时间、移栽基质、移栽季节等方面对桃儿七组培苗炼苗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炼苗时间越长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越高,开瓶炼苗5d最适宜出瓶移栽;移栽基质选用草炭土与珍珠岩按2∶1比例混合,成活率最高,25~30d均有新叶和新根长出。在兰州地区,10—11月和3—4月适宜进行桃儿七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8.1%。移栽后10个月,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本研究结果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桃儿七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金线莲组培苗的试管外生根和大田移栽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金线莲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通过对组培苗试管外生根、“松口揭盖”“封口”炼苗及种植时期和基质选择等试验数据分析,总结了一套金线莲培苗的大田移栽技术,使移栽成活率高,植株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15.
以红芽大戟组培生根苗为移栽材料,研究了不同基质、水肥处理和季节对红芽大戟组培苗移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泥炭和珍珠岩混合(1∶1)作为移栽基质,成活率最高,达85.30%;喷施0.07%的KH2PO4溶液最能促进移栽苗的生长;较佳的移栽季节为2~4月。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从无毛花楸组培育质量、移栽基质、有效叶片数、湿度、温度等方面试验,讨论了影响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因素。认为河沙 草灰土 珍珠岩作为基质生根效果最好;有效叶片数在5片以上,环境湿度100%,棚内气温28℃的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移栽成活率可达95.5%。  相似文献   

17.
泡桐组织培养系统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就11个起源的24个无性系,探讨了泡桐组培的系统性问题。试验表明,泡桐种间、无性系间在接种成活率、扩繁系数、叶片分化及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而成活率和扩繁对培养基的种类要求不严,仅对生长素和分裂素的比例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不同移栽基质对灰木相思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木相思组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是红心土+泥炭土(3∶1),移栽成活率可达91%以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铁皮石斛在不同栽培基质、不同季节的移栽成活率进行对比研究,探索铁皮石斛在海南的栽培技术,为铁皮石斛在海南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采用松树皮+火山石、水草两种不同栽培基质和不同季节的移栽成活率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草基质栽培铁皮石斛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较松树皮+火山石基质栽培的高,其移栽成活率为75.3%;在春、冬季,以水草作为移栽基质,移栽成活率相对提高,分别为78.7%和79.7%。  相似文献   

20.
我国拥有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其在药用、食用和观赏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和经济开发价值。移栽作为影响蕨类植物组培苗出瓶后成活率的关键环节,决定了组培苗能否顺利从室内培养应用到大田生产中。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蕨类植物组培苗的出瓶时间、炼苗方式以及移栽的基质、温度、光照、湿度、肥料等影响因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