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3%阿维菌素·氯氰菊酯烟雾剂在制剂用量1 500 g/hm2、2 250 g/hm2、3 000 g/hm2时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相当或好于24%虫酰肼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推荐剂量,且对马尾松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2.
宜昌市夷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飞机施药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尾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该虫寄主广、危害重。本文简要介绍了宜昌市夷陵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现状,总结了飞机施药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原则、要求和保障措施,以期为飞机施药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呋喃虫酰肼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对家蚕具有高毒性。采集呋喃虫酰肼污染的土壤样品,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降解呋喃虫酰肼的细菌,并对降解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4.
林间用静电和非静电喷雾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相同浓度,用静电喷雾显著高于非静电喷雾杀灭效果。试验筛选出静电喷雾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4000倍药液浓度防治2-3龄幼虫马尾松毛虫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结合三明市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中所调查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同时,列出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针叶常被吃光,轻者影响松林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本文通过对马尾松毛虫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总结了该虫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1.虫酰肼。①特征特性。虫酰肼为酰肼类害虫生长调节剂,对害虫蜕皮激素受体具有激动作用,能加速害虫不正常蜕皮,并抑制取食,导致害虫生理失调、饥饿而死。主要剂型为20%虫酰肼悬浮剂,适用于防治蔬菜和大豆上的害虫。  相似文献   

8.
经数年的调查统计分析,基本掌握了马尾松毛虫虫源地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虫源地是松毛虫发生中心,它的变动对于种群是否爆发成灾或减退都有极端重要的影响,甚至具有决定作用。搞好虫源地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对松毛虫进行防治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彬  姚安平  周小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270-8271
[目的]测定和评价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其推广使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叶面喷雾法施药并测定不同用量的20%虫酰肼SC和25g/L溴氰菊酯EC防治甜菜夜蛾的效果。[结果]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药后3和7d,20%虫酰肼各处理防治效果分别达81%和84%以上,高于25g/L溴氰菊酯EC处理的防治效果。[结论]20%虫酰肼SC用于防治甜菜夜蛾,效果好,持效期为7d以上,并且对环境污染少,对甘蓝安全,是防治蔬菜甜菜夜蛾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张立斌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15-2516,2522
[目的]探讨3种生物农药对平阳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有效预防和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0.3%阿维菌素和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林得保)3种生物农药对马尾松毛虫5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考察了林得保对该虫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林得保室内毒力LC50值仅为18.25 mg/L,林间将其与轻质碳酸钙以1∶10、1∶15、1∶20、1∶25配制浓度喷粉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均达80%以上,其中1∶10、1∶15配制浓度的防治效果最好。[结论]林得保粉剂1∶15配制浓度防治马尾松毛虫第1代5龄幼虫既经济又有效,适合林间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该文分析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在增殖期末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可以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并依据这一原理编制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月历和防治周期历。  相似文献   

12.
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响应面方法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序列密度依赖离散世代的非线性模型.结果表明:用响应面方法检测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序列具有混沌特征,马尾松毛虫世代间有虫面积动态为2级相关,可以用前1代及前2代的有虫面积预测下1代的有虫面积,且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何小莲 《农技服务》2014,31(9):90-90
简述了石台县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强调了农药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总结了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3年9月~1989年9月浙江省仙居县虫情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调查点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随气象因子及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建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时空回归预测模型,并用所建立模型对1989年3代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进行预报检验。[结果]共建立了1个线性、8个非线性马尾松毛虫发生量时空回归预测模型。1989年3代马尾松毛虫实际危害村数及有虫面积分别为141、143、138村和4533.1、4181.3、5166.0hm^2,9个模型预报的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村数均为193村,线性模型预报的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分别为3978.5、4159.5、3427.5hm^2,非线性模型预报的各测报点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分别与实际最大相差71.6868、99.8359、119.9478hm^2。[结论]所建立模型对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的预报准确率均为66.7%。  相似文献   

15.
几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6种杀虫剂和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干扰作用的控制指不仅表达防治措施的主效应,同时也表达杀虫剂对天敌的作用而对害虫种群的副效应,从而综合评价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特异作用杀虫剂(灭幼脲和抑食肼)和微生物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有较好的干扰作用,其作用效果依次为:灭幼脲胶悬剂(0.1586)、抑食肼胶悬剂(0.2748)、灭幼脲粉剂(0.2  相似文献   

16.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综合效果明显的生物防治技术。湖南省道县于2011~2013年期间,在4个林场开展了通过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本文围绕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松毛虫赤眼蜂的生物学特征,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具体途径,如个体的释放途径、释放次数、释放的数量和时间等分别展开阐述,希望对以后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叶见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01-101,140
在荷兰豆上施用21%甲维·虫酰肼以及其它几种杀虫剂,并进行调查和对比。结果表明:21%甲维.虫酰肼防治荷兰豆斑潜蝇效果好、持效期长,适合在出口荷兰豆上使用。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用20%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甘蓝甜菜叶蛾药效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20%虫酰肼悬浮剂每hm^2施用有效成分250~300g对甘蓝甜菜叶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敏感品系为对照,利用室内筛选获得的虫酰肼和阿维菌素高抗品系Teb-R和Aba-R,测定了小菜蛾对几种新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发现:小菜蛾对虫酰肼产生高水平抗性后(抗性倍数185.5倍),对阿维菌素表现出中等水平交互抗性(41.0倍),对茚虫威(11.4倍)和溴虫腈(5.3倍)仅表现出低水平交互抗性,对多杀菌素(1.7倍)和氯虫苯甲酰胺(1.4倍)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用阿维菌素筛选Teb-R品系39代后获得阿维菌素高抗品系Aba-R(593.8倍),该品系对茚虫威(12.3倍)表现出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多杀菌素(7.9倍)表现出低水平交互抗性,对溴虫腈(2.7倍)和氯虫苯甲酰胺(0.9倍)的交互抗性不明显;同时该品系对虫酰肼的抗性也由阿维菌素筛选前的185.5倍下降到筛选后的28.0倍,也没有交互抗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认为,使用虫酰肼防治小菜蛾出现抗性后,可以使用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进行替代防治,但不宜用阿维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进行替代防治;利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产生抗性后,可以用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和虫酰肼进行替代防治,但不宜用多杀菌素和茚虫威。  相似文献   

20.
京葱中虫酰肼和呋喃虫酰肼农药残留测定,采用乙腈匀浆提取,氨基柱净化,经有机膜过滤,运用液相色谱法分析,当添加水平为0.05~1.00 mg.kg^-1时,平均添加回收率虫酰肼为75.3%~101.5%,呋喃虫酰79.0%~105.5%,相对标准偏差在1.8%~19.2%,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1。田间残留消解试验表明,虫酰肼和呋喃虫酰肼在喷药后1 h最大,其后的分解速度较快。其消解方程虫酰肼Ct=1.609e-0.580 9t,半衰期T为1.19 d;呋喃虫酰肼Ct=1.589e-0.891t,R2=0.972 8,T1/2=1.17 d。建议在京葱上虫酰肼安全间隔大于5d,呋喃虫酰肼安全间隔期为4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