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冬种马铃薯4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探讨了各种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和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期不同土层温度以常规翻耕处理最高,苗期以免耕+盖稻草和免耕+盖稻草+盖膜处理最高;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免耕+盖稻草处理最为稳定;出苗率则以常规翻耕处理最高:而免耕+盖稻草栽培方式的马铃薯干物重和产量最高.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上,采用免耕+盖稻草或免耕+盖稻草+盖膜的栽培方式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进行马铃薯免耕栽培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田种薯盖泥后再盖稻草8~10 cm的效果最好,较传统耕作栽培提早出苗,并提高了成苗率、产量、经济效益。免耕马铃薯比传统翻耕的种植方式有许多优点,经济效益好,免耕马铃薯盖泥可以代替免耕盖草栽培,在缺乏稻草时推荐使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3.
梧州市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适合梧州市栽培条件的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种薯处理、适宜播期、播种密度、稻草覆盖厚度、施肥水平、栽培模式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薯经消毒催芽后再播种,有利于马铃薯健壮生长;冬种马铃薯以11月上中旬播种较好,过迟播种马铃薯的产量、商品率及经济效益都会降低;合作88马铃薯品种免耕栽培采用82500株/ha的种植密度综合效益最好;采用小畦种植马铃薯稻草覆盖厚度以7cm为宜,大畦种植稻草覆盖厚度以8cm为宜;每公顷施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200kg加硫酸钾450kg时,免耕马铃薯的鲜薯产量、生物产量、商品率最高;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高垄免耕栽培都是较好的栽培模式,两种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冬种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适合兴宁市冬种的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高产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节水保墒、防寒保温、增产增效显著、肥田养地、生态环保等优点。兴宁市应用该技术种植马铃薯平均产量达2 000 kg/亩以上,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文章介绍了兴宁市冬种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浓度对冬种免耕马铃薯生长调控的影响,为冬种免耕马铃薯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烯效唑的合理施用浓度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烯效唑处理后,马铃薯植株明显矮化、茎秆变粗,产量提高。烯效唑为60mg/L处理浓度时,对冬种免耕马铃薯的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是近年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项新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几种不同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示范,探讨其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和翻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均较当地常规翻耕盖土栽培模式增产增效极显著,其增幅依次为155.0%、79.1%和43.4%;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可观,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市场行情看好,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从广西农业部门了解到,2005年广西将推广3·33万hm2应用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冬种马铃薯。马铃薯属喜凉宜湿润忌高温的粮菜兼用作物,广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并且冬季时值稻田闲置,时间长达5个月,十分有利于发展马铃薯生产。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说,2005年玉林的推广面积大约占到广西的20%,与传统翻耕方式相比,冬种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新载培技术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使块茎形成早,大薯比率高,而且每667m2能帮农户增收200多元。广西将推广免耕稻草栽培冬种马铃薯…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最适播种期,达到季节适时、稳产高产、提高效益的目的,2009年冬季在沙塘镇五团村进行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播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马铃薯主要经济性状、块茎大小、产量、效益有较大影响,以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免耕马铃薯最适播种期。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方式冬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冬种马铃薯主栽品种紫花851为供试材料,进行冬种马铃薯5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裸地上添加覆盖物均能提高产量,其产量表现依次为草+膜>膜+草>盖膜>盖草>裸地(CK),其高产优势源于单株薯块重、薯块数和合理的物质分配.此外,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淀粉、还原糖、维生素C、蛋白质、商品薯率和土壤微生物类群等均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其于物质和出粉率影响不大.不同栽培方式各有优缺点,因此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环境采取相应的栽培方式以获得高产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冬种马铃薯免耕栽培不同处理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具有省工节本,简单易行,节水保墒,防寒保温,抢上季节,增产增收,养地肥田,生态环保等优点。为了进一步探索本地冬种马铃薯免耕高产高效省工的栽培方法,更好地推广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2005年冬,我们在灵山县檀圩镇见田村6队陈帮敏农户的责任田设置了马铃薯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冬种多种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大畦种植方式,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增产效果显著,最适宜本地推广;稻草覆盖免耕小畦种植方式,综合性状表现较差,产量低,不适宜推广;普通地膜(白色)和黑膜覆盖翻耕小畦种植二种种植方式,出苗快,出苗率高,产量较高,但生长后劲不足,且薯体商品性差,可以选择性推广;普通地膜和黑膜 稻草覆盖免耕小畦种植二种种植方式,出苗慢,出苗率低,产量较低,且经济性状表现差,不适宜本地推广。  相似文献   

12.
林志强  江锦祥  徐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03-19704,19725
[目的]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方法]通过少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研究少免耕栽培对马铃薯出苗、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与常规栽培相比,少免耕栽培的马铃薯长势好,生育期长;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都有所改善,单薯重量增加,产量增加17%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探索一套适宜广东地区马铃薯少免耕种植的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春玉米、冬小麦种植中的适用性和增产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45篇大田试验文献和209组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降雨量和不同年均温度下对春玉米、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在黄土高原北部和中部采用免耕能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0%以上;在年降雨量≤500 mm地区免耕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13.4%和13.6%(P0.05);在年均温度≤10℃地区免耕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分别增加7.6%和9.3%(P0.05)。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采用深松耕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年降雨量500—600 mm地区,采用深松耕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14.5%和12.2%(P0.05);在不同年均温度地区,深松耕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降雨量和不同年均温度下,采用深松耕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率均高于免耕。【结论】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适应性不同,在黄土高原中部和北部采用免耕更有利于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年降雨量≤500 mm地区和年均温度≤10℃地区采用免耕更有利于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采用深松耕均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效果优于免耕。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对免耕马铃薯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为探索马铃薯种植有效密度和科学施肥,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开展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配套栽培试验。试验表明,在合理的施肥水平下,以种植5555丛/667m2,基肥施芬兰星王牌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S)90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2492.3kg/667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陇东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甘肃省镇原县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为主处理,CK、N、P、M、NP、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条件下的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及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结果】在产量方面,相同耕作方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或无机肥配施高于有机肥或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单施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在水分利用特性方面,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施肥措施在不同年份均以NMP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NMPNPMPCKN,传统耕作和免耕NMP较CK分别增加84.0%和84.1%;相同施肥措施中传统耕作高于免耕,NMP传统耕作较免耕增加13.6%。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冬小麦阶段耗水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NMP总耗水量相对较高,传统耕作干旱年、平水年、丰水年较CK分别增加了3.0%、4.4%、31.4%,免耕分别增加了10.2%、1.5%、25.7%,且NMP明显降低了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了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耕作方式间总耗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为干旱年传统耕作高于免耕,丰水年和平水年免耕高于传统耕作,而降雨年型间总耗水量变化不一致。另外,无论何种降雨年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均在60 cm土层含水量呈拐点变化趋势,但拐点处含水量变化不同,其中NMP低于CK及其他施肥处理,变化顺序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不同施肥措施的边际水分利用效率以NMP最高,耕作方式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结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年份NMP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收获期60 cm土层处含水量出现低值。总耗水量以NMP相对较高,且NMP有利于降低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贮水量的消耗。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间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因此,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认为无论何种降雨年型,采用传统耕作结合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施肥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适合广西冬种免耕栽培的高产马铃薯品种,2009年从青海引进5个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免耕马铃薯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薯7号出苗快而整齐,属早熟品种,适合在双季稻区推广种植;青薯8号出苗也较快且整齐,在现蕾期与成熟期的株高均比较适宜,茎较粗,叶片数较多,具有夺高产的生长优势,是免耕马铃薯高产栽培中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种植密度为20~22cm×30cm(74000株/ha左右)时,免耕马铃薯的生长性状综合表现最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经两年不同耕种方式对旱地水分、养分渗透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沿等高线种植渗透水分、养分的效果极显著,比顺坡种植增加渗透水量64%和养分总量79%。间作比净作也增加渗透水量21%和养分总量18%。在各处理组合中,以沿等高线种植、间作、浅耕的渗透水分、养分量最多,顺坡种植、净作、翻耕的渗透量最少,前一处理比后一处理的水分渗透量多106%,养分总量多125%。试验证明,渗透水量多,有利于秋雨春用,减轻冬春旱情,提高小春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旱地作物免耕垄作土壤供肥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抑制山地红壤肥力退化,提高旱地作物产量,以传统翻耕垄作法为对照,3a定位试验研究了高原旱地作物免耕垄作下的土壤供肥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在冬春季节干旱少雨的高原气候区,传统翻耕垄作法旱地冬小麦早衰突出,产量低,而免耕垄作对提高旱地红壤的保水肥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旱地作物产量及抑制旱地红壤磷素固定和氮素养分淋失的作用最为明显,是高原红壤区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双低油菜中双10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栽培方式及沟宽配置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沟宽配置、耕作方式下栽培对油菜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沟宽配置时产量有显著影响.免耕移栽纯利润最高,免耕直播次之,翻耕移栽最低;免耕直播利润率最高,免耕移栽次之,翻耕移栽最低.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区冬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鄱阳湖区免耕稻草覆盖、少免耕及常规栽培(CK)等模式下冬马铃薯生长特征、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免耕栽培模式下(免耕稻草覆盖、少免耕)马铃薯表现出出苗早且生育期短的特征;免耕稻草覆盖和少免耕马铃薯的个体重量的变异系数较对照分别降低了0.13和0.08,同时分别节省用工67.5和37.5个工/hm2,增加纯收入分别达2610和1383元/hm2,分别提高经济效益12.8%和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