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制备牛初乳乳清微胶囊的关键因素.采用Span和Tween 2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制备了含有5%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的牛初乳乳清W/O乳状液.比较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乳化剂复配、油水比、乳化剂添加量和超声乳化次数等工艺参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HLB值为4.8,Span - 85和Tween - 60为复配乳化剂,油水比1:1,超声乳化12次(每次超声8 s,间歇5 s).显微镜下观察分散液滴大小均一,乳状液平均粒径约为2μm.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该乳状液具有剪切稀化特征,符合Herschel- Bulkley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声波乳化法制备菌核净纳米乳液,对油相溶剂种类和油水比进行了组合筛选。结果表明,菌核净纳米乳液得到成功制备,DTN10和DTN112组样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粒径100 nm的均匀分布药物颗粒。DTN10处理组对应制备条件为油水比1/2,油相为菌核净25%、二甲基亚砜40%、二氯甲烷4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0%,水相为0.2%黄原胶,超声乳化处理2 min(Φ6变辐杆、功率30%、30 m L溶液,4.3 s超声-5.3 s暂停)。菌核净纳米乳液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优良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Turbiscan Lab分散稳定性分析仪扫描图谱,测定液滴平均粒径的变化情况,考察纳米乳液热力学性能,并结合光学显微观察及热贮后外观观察,综合比较4种不同乳化过程制备的高效氯氰菊酯纳米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乳液A(乳化剂添加在油相中的反相乳化法制备)的背散射光强度发生轻微变化,液滴初始平均粒径最小(168nm),且贮存后变化不大,显微镜观察液滴细微且分布均匀,结晶温度低,热贮后外观均一,稳定性最好;纳米乳液C(乳化剂添加在油相中的直接乳化法制备)的稳定性次之;纳米乳液B(乳化剂添加在水相中的直接乳化法制备)和纳米乳液D(乳化剂添加在水相中的反相乳化法制备)的背散射光强度变化明显,液滴初始平均粒径均较大(大于1 000nm),且贮存后仍有增大趋势,显微镜观察液滴粗大,分布密集,结晶温度较高,热贮后外观不均一,产生乳析,纳米乳液D稳定性最差,接近破乳。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乳化汽油体系中,不同的乳化剂及其配比、助乳化剂、乳化方式等因素对乳化汽油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乳化汽油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以Span80、CTAB进行复配作为乳化剂,当HLB值为10.0,乳化剂用量5.0%,助乳化剂异戊醇与乳化剂的质量比约为1.0∶6.6,乳化时间30 min时,可以得到掺水量为10.0%的乳化汽油,该乳化汽油外观澄清透明,常温放置300 d外观无变化,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膨润土为改性剂,纳米碳酸钙为交联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内部凝胶法制备了2,4-D/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对微球的形貌和平均粒径分别进行了表征,对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油水体积比、乳化剂用量、纳米碳酸钙用量以及搅拌速度)对微球的形貌、平均粒径和载药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当油水体积比为5∶1,乳化剂用量为石蜡体积分数的1%,纳米碳酸钙为0.2 g,搅拌速度为400 r/min时,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均一、球形度较好,其平均粒径为64  相似文献   

6.
以自制的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共聚物(分子量3.0×103)为壁材、尿素为模型肥料芯材,采用复相乳液法制备缓释微胶囊肥料。考察乳化剂含量、PVA含量、聚合物分子量以及搅拌速率等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大小、分布以及微胶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其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对微胶囊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共聚物浓度为60 g/L、乳化剂Tween-60用量为3.0%、PVA用量为0.6%、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油水相体积比为1∶2时,可得到稳定较好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几种常见食用蜡制备的W/O型乳化液对水分蒸发的抑制效果。[方法]在乳化温度80℃,乳化时间25 min,搅拌速度1 000 r/min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蜡种类、乳化水含量、乳化剂的用量以及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等工艺条件对乳液的稳定性、抑制水分蒸发率以及水分蒸发损失率的影响。[结果]几种常见的食用蜡制备W/O型乳液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水分蒸发,以蜂蜡的效果最好。对蜂蜡为油相制成的乳液,当乳化水含量为40%、乳化剂HLB值为7、乳化剂用量为5%时,抑制水分蒸发效果最好,且乳液稳定,外观均匀。[结论]为获得稳定性好的W/O型蜂蜡乳液,严格控制乳化工艺条件是关键,搅拌速度和乳化方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W/O的搅拌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影响乳状液的形成及稳定。  相似文献   

8.
微胶囊化包埋可减缓亚硒酸钠(Na_2SeO_3)的氧化速度。以海藻酸钠(sodiumalginate,SA)为壁材、纳米碳酸钙(Nano-CaCO_3)为交联剂,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亚硒酸钠/海藻酸钠微胶囊(SSSAM)。借助FTIR和XRD表征,对SSSAM的结构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法,以载药率(LC)和包封率(EE)为指标,优化SSSAM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采用内源乳化法成功制备了亚硒酸钠/海藻酸钠微胶囊,Na_2SeO_3以非晶态形式包埋于SSSAM中。制备工艺优化条件为Nano-CaCO_3质量比为1/2、油水体积比为4:1、Span80质量分数为3%,乳化40min,交联15min。在此条件下,SSSAM的LC和EE分别为16.2%和52.7%。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响含淀粉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因素,优化交联淀粉微球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法研究影响反相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合成交联淀粉微球的最佳工艺。[结果]使用0.6%的Span60(HLB=4.70),油、水相体积比为3∶1,水相中淀粉浓度为16%时可形成稳定的W/O型含淀粉反相乳液;制备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油、水相体积比4∶1,淀粉乳浓度16%,交联剂用量3 ml,反应温度45℃,乳化剂用量0.3%;微球产品近似球状,球体表面粗糙,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15μm。[结论]经过优化的制备工艺能够合成粒径均匀的交联淀粉微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乳化剂对牛骨白汤的乳化效果,以促进牛骨白汤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法】以牛骨素和牛油为主要原料制备牛骨白汤,以乳化度、粒径分布、表观黏度和流变行为作为评判依据,探究不同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丙二醇脂肪酸酯、Span80和阿拉伯胶)对牛骨白汤稳定性的影响,以乳化度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同时建立数学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结果】与未添加乳化剂组(空白组)相比,4种乳化剂的添加对牛骨白汤的乳化稳定性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质量分数0.8%丙二醇、质量分数0.7%单甘酯以及质量分数0.8%阿拉伯胶,此时制备的牛骨白汤乳化度为0.92,乳化稳定性较好。【结论】确定了高稳定性、品质良好的牛骨白汤制备工艺,为畜禽骨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