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和硫酸铁铵等形式的饮化合物与过氧化氢溶液构成引发剂,分别引发玉米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用硫酸亚铁胺-过氧化氢引发玉米淀粉、小麦淀粉、交联玉米锭粉和交联氧化甘薯淀粉与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反应。以共聚物吸水力和产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条件、引发剂及来源的淀粉对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的来源并不重要,铁的形式对产物的吸水力和得率的影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木豆淀粉/丙烯腈超强吸水剂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豆淀粉在引发剂的作用下,接枝丙烯腈制备超强吸水剂,正交设计结果表明:接枝温度为30℃,引发剂用量为0.05g,丙烯腈用量为1.8g,NaOH用量为3.0g时得到吸水能力为272倍的超强吸水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玉米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加料顺序对反应的影响,并研究了酸对反应的影响,求得了接枝率和接枝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与丙烯酸发生接枝共聚反应,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得玉米淀粉/聚丙烯酸钠高保水复合材料;通过干燥粉碎,进行性能测定,研究引发剂添加量、玉米淀粉添加量、丙烯酸和NaOH的中和度和交联剂添加量等因素对吸水倍率和耐盐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丙烯酸单体为50.00 g时,玉米淀粉添加量为10.00 g,引发剂添加量为0.15 g,交联剂添加量为0.02 g,中和度为90%时,生成的高保水材料性能最好,吸水倍率可达到240倍左右,耐盐倍率达到40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木薯淀粉及二者的混合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氧化还原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合成绿色保水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找出不同类型混合淀粉保水剂的最佳合成工艺,并对接枝效率和吸水倍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淀粉保水剂接枝效率较低,而混合淀粉合成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和接枝效率均有所提高;不同类型混合淀粉保水剂接枝效率之间没有差异性,且混合淀粉保水剂的接枝效率明显高于单一淀粉保水剂。综合比较不同类型混合淀粉保水剂的合成条件,最优化条件为:单体与淀粉的质量比为1.5,中和度75%,引发剂用量为6 mmol/L,反应温度45℃,交联剂用量为0.1 g/100 m L,在此条件下合成的保水剂吸水倍率为935 g/g。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接枝反应条件对羟丙基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影响,选用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DMAE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溶液合成法制备了羟丙基淀粉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温度、聚合时间、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淀粉接枝引发的种类,综述了淀粉接枝丙烯腈类,丙烯酸类和丙烯酰胺类三大系列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对其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木豆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超吸水剂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豆淀粉为原料,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利用接枝丙烯酸制备超吸水剂;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正交设计,并优化工艺参数,最终得到吸水倍数为200-250倍的超强吸水剂。  相似文献   

9.
微波条件下淀粉与苯乙烯接枝共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微波技术对淀粉-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进行研究。[方法]以焦磷酸锰络阴离子为引发剂,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采用正交试验筛选通过微波加热,玉米淀粉与苯乙烯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淀粉与苯乙烯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组合条件为:苯乙烯用量20ml,焦磷酸锰络阴离子浓度9mmol/L,反应时间14min(30s+30s)。[结论]该研究确定了淀粉-苯乙烯接枝共聚物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甘薯秧制取高性能吸水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薯秧中提取淀粉,将淀粉糊化,再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在一定条件下让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制取吸水树脂.分析了聚合反应的温度、糊化时间、丙烯酸的中和度等因素对接枝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并测试了吸水树脂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木豆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超强吸水剂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木豆淀粉为原料,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利用接枝丙烯酸制备超强吸水剂;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正交设计,并优化工艺参数,最终得到吸水倍数为200~250倍的超强吸水剂.  相似文献   

12.
以硫酸铈铵盐和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引发可溶性淀粉与3种偶氮苯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通过TGA、DSC、SEM等手段对接枝共聚物结构的表征,证明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磷酸酯淀粉与丙烯酸钠和丙烯酸钾进行接枝共聚,合成了含磷、钾的高吸水树脂;磷酸酯淀粉与低中和度的丙烯酸接枝共聚合成的高吸水树脂用氨水浸泡,自然凉干得到含氮、磷、钾的高吸水树脂,详细考察了丙烯酸的中和度对吸水保水剂吸液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了合成该吸水保水剂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微波辐射合成淀粉多元接枝型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超吸水树脂,开发价格低廉、性能优越的超吸水树脂,以吸水倍数为指标,系统研究了影响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聚乙烯醇互穿网络型超吸水树脂的聚合条件,并通过SEM、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微波辐射条件下,淀粉与丙烯酸、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体系pH6.2;反应单体与淀粉的质量比为4∶1,丙烯酸与丙烯酰胺质量比2∶1,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单体(丙烯酸与丙烯酰胺)质量比0.015,引发剂(过硫酸钾)与单体(丙烯酸与丙烯酰胺)质量比0.09,淀粉与聚乙烯醇质量比5∶1,微波功率420 W,辐射时间120 s。所得产物吸水倍数较高,其中无离子水吸收倍数为891,0.9 g/L的NaCl溶液的吸收倍数为153。  相似文献   

15.
为合成替代塑料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分别以硝酸铵和Ce(IV)-S2O^2-8复合引发体系引发木薯淀粉和纤维素与PVA进行接枝共聚反应,从而合成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16.
淀粉接枝丙烯酸/沸石/粉煤灰保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酸/沸石/粉煤灰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了沸石与粉煤灰配比、淀粉添加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及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与沸石在接枝聚合物中可较好的分散,复合材料对自来水的吸水倍率达314.4g/g,对供试生理盐水的吸水倍率达55.7g/g。  相似文献   

17.
木薯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进行了木薯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单体与淀粉质量比4个因素对反应聚合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得到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引发剂浓度0.017 5 mol*L-1、反应时间2 h、单体与淀粉质量比1.5.最后通过红外光谱仪对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竹材加工剩余物是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且在培肥土壤、改善土壤微量元素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制备高吸水保水材料,不仅使天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可以降低高吸水保水材料的成本,增加材料的复合功能。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材料,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单体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通过将单体丙烯酸(AA)在一定条件下接枝到竹纤维上的共聚反应合成吸水性树脂,研究单体中和度、竹粉加入与否、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碱液种类等对接枝共聚产物吸水树脂的吸水率的影响。碱液种类选取300.00 gkg-1氢氧化钠水溶液、丙烯酸中和度为60.0%,引发剂用量为0.04 g,引发剂与单体丙烯酸同时加入、单体丙烯酸的用量为8.0 mL时吸水率高,达718.20 gg-1。图1表4参12  相似文献   

19.
利用微波处理与淀粉变性技术合成高吸油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降低合成成本和寻求可再生原料角度出发,以玉米淀粉为基材,甲基丙烯酸丁酯为接枝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微波处理和淀粉变性技术合成性能较好的高吸油树脂.包括具体研究淀粉与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微波条件对树脂形态、吸油性能和接枝率的影响.所合成的树脂可吸收自重13倍以上的甲苯.  相似文献   

20.
淀粉基超吸水性树脂的新型制备体系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新密炼反应体系,将双螺杆密炼机改进后作为具有混合剪切及温控功能的反应釜。在新体系中,以木薯淀粉和丙烯酰胺单体为原料,硝酸铈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淀粉基超吸水性树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动态流变仪等仪器对合成材料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新的反应体系能使复杂的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简单化,可成功合成具有较好性能的淀粉基高吸水树脂;吸水树脂的吸水能力受pH值影响显著,在过酸或过碱条件下均会抑制其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