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味古茶树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衍生的茶文化涵盖了饮食、礼仪以及审美等方面。广西种植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记载,象州(今象州县)曾为唐代岭南茶区之一,由此推测,广西种茶和制茶在唐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偶然发现的植物。神  相似文献   

2.
家乡古茶树     
走出了古老美丽的家乡茶乡乐园多年,而今生活在狮子山脚下的武定县城中,每天赏着街道旁一排排翠绿的绿化树时,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家乡古老而神秘的那片古茶树林里。古老而美丽的家乡阿拉彝寨在彩云之南的武定大地上,那100多户的彝家山寨点缀在翠绿的林海间,寨子旁边那片千年古茶树成为山寨的一道绿色风景。每年的春天,当春风  相似文献   

3.
一面朝云海,背倚青山,头顶蓝天,脚踏瀑布,大茶树王屹立于天地之间。我们一行4人,怀着朝圣的心情,踏着青苔和落叶一步步攀登,走近这棵2700年的茶树之王。大茶树王粗壮的茎干竖立在山坡上,树冠部分的枝条指向苍穹,似乎在向我们昭显它的威严;树干上绿色的苔藓和灰白的树皮斑驳分布,似乎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沧桑。这里是普洱市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在这座山头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古茶树,一些年龄较大的古茶树被专门编号,以利于保护,大茶树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1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批远道而来的古茶树,千里颠簸,几经波折,玉山古茶场对面的许逊山成了它们最终的归宿。春天里,土地潮润,万物苏生,它们被热烈的玉山大鼓和鲜艳的红绸彩带簇拥着,小心翼翼地抬上山岗。挖坑、填土、培泥、浇水,一番抢救性的保护,古茶树重新有尊严地挺立在大地上,向天空伸出臂膀。梁国超穿梭在古茶树公园的工地上,不停地吩咐工人:轻些,小心点,支撑牢。  相似文献   

5.
最近,由中国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和楚雄州茶学会、茶桑站组成的考察队,在历时一百三十二天,步行一千七百多公里的考察中,在楚雄州哀牢山发现了一批古茶树。这次发现的古茶树,现存量不到百株,树龄一般在一百年以上。最老的是生长在双柏县(石咢)嘉区老厂乡茶树村后的一株古茶树,树高十三米,基部干径九十一点七厘米,树幅三点二米,树龄约四百六十年。据老人介绍,这个村的彝族无祖以茶树为村名,栽茶历史久远;现此茶树每年还可采茶二十五至三十千克。据考察,  相似文献   

6.
1993年4月,《云南省志·古树名木志》编辑办公室的技术人员在思茅地区和镇源县政府的支持下,与县林业局和九甲乡的领导,深入到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腹地,共同对镇源古茶树进行了考察。考察中,我们除对已知的古茶树进行重点观察外,还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千家寨者干河源头的大吊水和小吊水附近,海拔2300——2500米,面积约200公顷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发现了树龄在百年以上,胸径在30—50厘米的茶树800株左右。这些茶树呈团状分布,疏密不等。我们对所见到的胸径在80厘米以上的3株古茶树中的2株进行了实测:一株树高26米,胸径80  相似文献   

7.
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的哀牢山千家寨一带,几千亩灌木林地中散生着野生大叶茶树群,其中有一棵古茶树可与勐海南糯山“云南茶树王”相媲美。千家寨位于九甲乡和平村东北16公里原始森林深处。据传许多年前这里曾住过上千户人家,至今痕迹犹见,石磨、石臼、断墙残壁遍地皆有。在千家寨附近海拔2000米  相似文献   

8.
景洪市古茶树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龙 《绿色科技》2015,(4):147-148
指出了景洪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 ,也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茶马古道的源头 ,古茶树(园)不仅是该市茶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活化石 ,也是茶叶种质、生物基因等研究不可替代的资源 ,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提升价值.对于古茶树而言 ,应该要积极加强保护 ,使其可以不断繁殖 ,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对景洪市古茶树的保护现状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这是滇西凤庆县最具特色的一种树。坚硬如铁,绿荫如盖,枝条虬曲,满含坚韧的力量;这是凤庆县最最普通的一种树。一株一株地站立在澜沧江畔的深山老林,整片整片地围绕着村庄,谦逊着向每个山民躬身迎迓,那样朴实,那样厚道,那样真诚,就像我的乡亲一样。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茶叶是永德县的传统产业,目前县域内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山、古茶园.调查了全县古茶树(园)本底资源,掌握古茶树(园)涉及村庄社会经济情况,为茶产业的发展、古茶树(园)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并针对保护古茶树资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世纪以来全世界对茶树的起源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但中国云南大量野生古茶树的发现让全世界的辩论终于有了结论。对云南古茶树资源的现状、意义以及保护对策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古茶树的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给古茶树遗传图谱构建、分子辅助育种和物种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以48份贵州古茶树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SLAF-seq技术,获取大量多态性SLAF标签,进而开发一批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表明,利用猕猴桃参考基因组进行电子酶切预测,选择HaeIII酶进行酶切,得到237773个SLAF标签,其双端比对效率为91.40%,酶切效率为96.41%,说明SLAF建库正常。测序后各样品所获得的读长数为1279534~8460233,测序质量值Q30范围为92.61%~94.88%,均值为93.84%,测序获得的GC比例为43.52%~47.18%。共开发1656258个古茶树SLAF标签,样品的平均测序深度为24.21×,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有462897个,根据所获得的多态性SLAF标签来统计SNP位点信息,共得到2690638个群体SNP标记,根据完整度大于0.8且次要基因频率(MAF)大于0.05的标准进行过滤,得到283376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标记。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带调查法和地理信息技术从面积、株数、茶种、分布海拔、土壤环境和权属等方面对德宏州古茶树资源进行了现地调查,摸清了其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和保护措施,为下一步研究利用和保护发展古茶树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永坤  牛毅  谭光荣 《林业调查规划》2020,45(2):132-134,148
勐海县种茶、制茶、用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但近年来随着古茶树茶叶价格不断攀升,古茶树死亡和树势衰退现象变得多发。笔者认为造成勐海县古茶树的死亡原因主要有古茶树生境遭受破坏,管理不规范,私下流转现象严重、造成林权管理和服务不到位,没有规范操作规程、导致采摘过度,茶园土壤营养缺乏等;提出修复古茶树生境,加强古茶树科学研究,细化古茶园管养技术措施、制定管理规程,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加大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知识宣传力度等实现古茶树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第七个年头的秋天,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许文胜一行在五峰县五峰镇楠木河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一株古茶树,经鉴定,树龄500年。《三峡日报》等省、市多家媒体及互联网相继披露之后,一时趋之若鹜,让人们触摸到五峰500年的植茶史。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掌握苍梧县境内六堡茶古茶树资源总量、分布、生长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档案、形成完整的文字与电子资源档案,对古茶树进行全面调查,将有利于推进古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片片坐落在北回归线上的古茶山,因藏在深山而鲜少被世人知道;这是一株株在山间披风汲雾数百年的古茶树,默默在深山里散发出特有的馨香。它们没有高大挺拔的身姿,也没有鲜艳夺目的花朵,却因种质资源丰富和独特性,跻身于西畴植物界“二宝”之一,与被喻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华盖木齐名。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理州古茶树资源现状,分析其存在轻抚育管理,导致树势减弱,重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利用,缺乏资金扶持,保护措施滞后等问题,提出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古茶树资源现状,编制古茶树保护与综合开发规划;建立古茶树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使古茶树资源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培训宣传,提高茶农保护意识;建立古茶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动态监测体系等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种质资源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古茶树主要分布区域的古茶树资源调查及现状分析,针对当前古茶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旨在科学合理地保护并利用古茶树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对雷波西宁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区进行群落学调查,共设置了37个群落样地(20 m×20 m)进行了DCA分类与排序分析;同时,利用丰富度指数(R)、辛普森指数(D)、香农-维纳指数(H)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间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CA群落分类方法将古茶树群落分为6种类型,即Ⅰ茶树+枹栎+扁刺栲群落、Ⅱ茶树+丝栗栲+曼青冈群落、Ⅲ茶树+锐齿槲栎+白栎群落、Ⅳ茶树+柳杉+红椿群落、Ⅴ茶树+亮叶桦+野核桃群落、Ⅵ茶树+桤木+檫木群落。总体以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也有少量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柳杉林。样方的DCA排序明确地揭示各群落类型境地分布范围;样地和物种DCA排序较好地揭示立地因子对群落类型和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从群落相似性和稳定性角度出发,野生古茶树首要应开展就地保护,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同时加大人工繁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