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中县农田地膜残留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甘肃省榆中县11个监测点的农田地膜残留情况进行调查及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和蔬菜作物农田中地膜残留量与覆膜年限和种植作物种类密切相关,地膜残留量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蔬菜田中地膜残留量高于玉米田中地膜残留量;农田地膜残留量当年秋季高于下年春季。  相似文献   

2.
<正>1监测目的大连市农用地膜主要用于种植马铃薯、花生、蔬菜和甜瓜等,目前大连市农用地膜的年使用量为4571吨,地膜覆盖面积24472公顷(数据来源:2018大连统计年鉴)。通过定位监测,掌握全市主要覆膜区域和主要覆膜作物地膜残留情况,评价主要覆膜区域和作物的地膜残留程度。2监测点选取全市共设置8个地膜残留污染监测点,分布在5个区市县,从2013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开鲁县选取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20个地膜残留监测点,对农田中地膜残留进行监测调查,初步确定开鲁县红干椒地膜残留情况。调查分析表明:开鲁县0~30 cm土壤废旧地膜残留量的区间为5.8571~88.8598 kg/hm~2,地膜残留量平均值为37.1516 kg/hm~2;覆膜年限和残膜回收影响地膜残留量的重要因素,覆膜年限越长,地膜残留量越多;覆膜年限相同,回收技术好的地膜残留量少。  相似文献   

4.
临沂市农用地膜残留系数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地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残膜污染越来越引起重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定位点采样,对主要覆膜作物及典型覆膜农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3种主要覆膜作物、不同土壤类型设立定位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摸清了影响地膜残留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规律。从本次研究发现,所有监测地块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均低于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在全国17个省(市)调查的平均残留60 kg/hm2的水平,也没有超过GB/T 25413-2010《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室》中地膜污染的一级标准;同种种植制度不同年限当季地膜残留系数差异不明显,而年均地膜残留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制度、覆膜年限、土壤类型、回收习惯和地膜质量对地膜残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农用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监测点地膜残留的监测,旨在摸清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数量,为全省普查地膜覆盖产排污染系数测算提供可靠数据,也为指导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已有研究文献为基础,概述了不同厚度地膜残留与回收的研究,并对地膜选择使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不同厚度地膜覆盖后地膜残留情况因作物不同而异,地膜越厚,残留量越低,达到一定厚度后,残留量差异并不显著,超过一定厚度后,由于单位面积残片质量增加,反而出现残留量增加现象.使用厚地膜...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农田地膜残留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省主要农业区选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12个地膜残留监测点,对全省地膜残留的情况开展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地膜残留量变化在0.90~7.05kg·hm-2,地膜当年残留率平均为3.25%。种植方式、覆膜年限和种植作物类型均是影响地膜残留量的主要因素,其中露地蔬菜的种植方式残留量最高,达到了3.73kg·hm-2;地膜覆膜年限越长,残留率越大;不同作物类型中循化线椒的地膜残留率最高。说明目前青海省地膜残留较全国其它省份轻,危害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南方平原地区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选取南方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方平原区地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地膜覆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也表现出增加趋势,但都低于10%。研究区域内的覆膜作物主要有4类共19种作物,平均覆膜比例为74%,使用地膜的平均厚度为0.006 mm,地膜平均使用量为38.6 kg·hm-2。此外,在地膜使用后只有73.1%的地块中地膜被回收,回收的方式主要为人工拾捡,少数为人工拾捡与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方式。南方平原区0~30 cm土层地膜残留量为14.28 kg·hm-2,残留的地膜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约占0~30 cm土壤中残膜总量的78.9%。是否回收地膜是影响南方平原区地膜残留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回收地膜的地块地膜残留量显著低于不回收地膜的地块。不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在平昌县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在抗旱、保墒、保肥、防低温冻害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平昌县农业生产实现抓早争主动,避灾抗旱保丰收的重要手段。然而,残留地膜给农田带来的污染和不科学的地膜处理方法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农田残膜科学化回收利用成为了当务之急。一、地膜覆盖基本情况作为全省农业生产大县,我县地膜覆盖面积年均在33.6万亩左右,地膜总用量为1 785t,覆盖地膜的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红薯(苕床)、水稻(秧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对农业环境的安全与健康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在青岛市 5 个农业主产区选择了 27 个代表性作物种植片区,对常年覆膜农田土壤地膜残留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岛市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在 10.7~69.3 kg·hm-2 之间,平均残留量为 32.3±15.7 kg·hm-2,中位值 27.3 kg·hm-2,其中有 7 个作物种植片区的残膜量均值超过 40 kg·hm-2,最高残留量均值达到 69.3 kg·hm-2,具有一定的残膜污染作物损害风险。青岛市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与种植模式、覆膜年限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当季残膜回收率有关。农田土壤中残膜大小以大于100 cm2 的最多,且 90%以上残膜分布在 0~20 cm 耕作层。为控制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污染,提出 3 点建议:一是建立和完善地膜残留污染综合治理机制;二是强化超薄型聚乙烯(PE)地膜的质量提升与达标地膜的应用;三是积极研发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从源头解决 PE 地膜残留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监测内蒙古不同区域地膜的使用情况及残留现状,为不同区域地膜合理使用和残膜有效回收提供参考.2021年春季对内蒙古10个旗县的30个监测点开展典型地块采样调查,同时在每个监测点周围随机选取10个农户或合作社,开展农田地膜应用问卷调查,收集调查问卷300份.监测点中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开鲁县地膜残留量分别达到311...  相似文献   

12.
数字     
正80%农业农村部在农膜回收行动2018年工作推进会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田地膜残留量明显下降,当季地膜回收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基本实现零增长,地膜污染严重地区率先实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3.
残膜对农田污染的调查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 引言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推动玛纳斯县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已经造成残膜在土壤中积累,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技人员在玛纳斯县各乡、镇开展了农田地膜污染情况跟踪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连续种植地膜棉15年以上的棉田,地膜残留量为18.48 kg/667m2;连续20年以上种植地膜作物的田块,残膜量最高达到26.4 kg/667m2.由此可见,连续使用地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产量影响也越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最终将造成耕地颗粒无收.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23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 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正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早熟有增产的作用,但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难降解,地膜使用频繁、地膜栽培时间的延长,土地中残留量不断增加,就形成了"白色垃圾",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为此,本单位从2017年开始,在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的安排下,选择不同种类的地膜进行试验,拟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种类地膜在玉米生产上的最佳使用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6.
地膜在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地膜使用初期“重使用、轻回收”导致一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了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甘肃省12个玉米主产区地膜监测点农田残膜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灌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较大、残膜碎片化严重,且地区差异大,建议通过实地验证选用适宜的生物降解膜,或采用半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耙齿式残膜回收机,做好秋收后地膜回收。旱作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小、碎片化程度低,地区间差异较小,建议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配套一膜两年用技术,选用滚筒式残膜回收机或小型土壤残膜清理机具,在春耕前完成地膜清理与回收。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安徽省典型区域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9—2021年选择安徽省8个代表性地市13个县区共计15个监测点,利用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同时随机选取周边的10个农户或合作社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19—2021年安徽省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0.80 kg·hm-2,未超出国家标准限值(75.00 kg·hm-2)。各监测点3 a平均残膜量在0~30kg·hm-2之间,残膜量为5~15 kg·hm-2的监测点占53.33%。从不同区域来看,江淮丘陵区地膜残留量较多,其农田地膜残留量为3.62~25.76 kg·hm-2。不同作物平均残膜量为马铃薯>露地蔬菜>烟草>果树>保护地蔬菜>大豆>瓜类>花生。保护地蔬菜地膜残留系数为1.59%,在沿用当前的覆膜生产模式下,此后连续覆膜8 a,残膜量将会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影响残膜量的因素有作物类型、覆膜年限、地膜规格。覆膜<10、10~19 a和20~30 a土壤的...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内蒙古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4月选择内蒙古覆膜年限为1~40 a的10个旗县的3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对各监测点农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耕地耕层(0~30 cm)土壤平均地膜残留量已高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且3个区域残留量差异明显,表现为北方高原山地区>东北湿润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农户的回收意识更加影响农田残膜量;土壤残膜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中,且表现为随覆膜年限增加,0~10 cm土层中的残膜含量比例减少,10~30 cm的土层残膜含量比例随覆膜年限增加而增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小面积残膜量(<4 cm2)在深层土壤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田残膜污染较为严重,10 cm以下土层中的残膜量和碎片化呈加重趋势,应加强地膜回收、生物降解膜替代等措施,以缓解区域作物种植体系中残膜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本文通过试验比较了厚度0.008毫米和厚度0.010毫米2种地膜在土壤温度、湿度、棉花产量、地膜残留量及机械回收量等方面的差异,计算出残膜回收率,为大面积推广残膜回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膜残留监测试验总结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对监测点地膜残留的监测,摸清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数量,为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地膜覆盖产排污系数测算提供可靠数据,也为指导地膜残膜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