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茶叶》1993,(1):45-46
闽北茶区是特种茶区,有乌龙茶、白茶、红绿、绿茶、花茶之类,其中更有著名的武夷岩茶、闽北水仙、白毫银针、政和工夫、正山小种等名茶罗列其间,因此它亦是一个多茶类地区。目前(1991年)全区茶园总面积42万余么,毛茶总产量1.47万吨,平均么  相似文献   

2.
红茶为世界主流茶类,约占世界茶叶产销量的80%。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红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星村,兴盛于福建福安坦洋。因此,以历史为起点,客观而现实地介绍坦洋工夫红茶,对进一步提高我国茶产业茶文化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地位,为福建红茶持续发展打造一片广阔天空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4.
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与商品茶研发密不可分,福建闽北各地产出的精制茶,均需通过各大茶企研发部、采购部审评,方可收购入库作为拼配原料,由此可见审评技术的重要。本文简述茶叶审评在武夷岩茶商品茶生产中的运用,介绍以茶叶审评技术促进商品茶品质提升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福建茶叶》2006,(1):F0004-F0004
福建历来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名茶产区.是久负盛名的“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等系列乌龙茶,也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红茶”.以及享誉海内外的“白毫银针”系列白荼和“福州菜莉花茶”的发祥地和唯一产区。  相似文献   

6.
《福建茶叶》2006,(2):F0002-F0002
福建历来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名茶产区,是久负盛名的“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等系列乌龙茶,也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红茶”,以及享誉海内外的“白毫银针”系列白茶和“福州茉莉花茶”的发祥地和唯一产区。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省是我国重点产茶区,也是茶叶生产的最适宜区。全省宜茶山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茶叶品种优良,种类繁多,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茶叶作为福建省的传统主导产业,涉茶人口约400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8%。福建也是著名的特种茶产区,在全国茶产业占居重要地位,产制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及再加工类的花茶,除绿茶外,均是福建首创,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福鼎白茶、坦洋工夫、福州茉莉花茶等名茶名扬海内外,  相似文献   

8.
福建贡茶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当时福州方山、宁德天山、闽北武夷山.均有采造“腊面”贡茶;到宋代又有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院制“龙团凤饼”、“小龙团”等贡茶品。名冠天下。明代以后,武夷山、福州、天山茶区等开始采制“芽茶”进贡朝廷,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明末清初.福建除产绿茶外还发明创制了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花茶,出现了中国品类最多的名茶。目前,福建茶叶更是推陈出新,培育了19个国优品种、17个省(部)优品种。武夷岩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荼之首,安溪铁观音也荣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还有不少由地方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茶叶企业和茶农选送的名优茶叶,在国际和全国性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荣列榜首,为闽茶增辉添彩。2004年,福建更是连续多年蝉联茶叶总产、单产、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特种茶、名茶种类、茶叶发祥地、销售总额、市场占有率等8个单项全国第一。福建茶叶能有今天这样的骄人业绩,应该说名优茶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2.1.3青茶类及其品种花色青茶类又称乌龙茶类,是一类品质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青茶类是以茶树“开面叶”为原料,经晒青、凉青、摇青、碰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近年来,福建乌龙茶区引入台湾乌龙茶轻发酵工艺,使青茶外形圆结,汤色清绿,香气呈花香、水果香等清香型茶品,与传统工艺加工的浓香“型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点完全不同。二个品系的茶品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成年人、老年人较喜爱浓香型,青年人较喜爱清香型。青茶类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三省,较有代表性的有广东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福建武夷山大红袍、武夷…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2012,(5):39
日前,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福建三和茶业有限公司、福安市工夫茶叶有限公司等9家茶企在刚结束的第三十七届日本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上收获了丰厚的订单。其中,2家企业直接签下了100万美元的购货意向合同,更多的企业则发展了意向客户。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正是福建省茶企开拓日本市场大好时机。不仅上述几家茶企有大收获,首次参加国际会展的武夷山健茗茶枕有限公司生产的茶枕也受到了众多客商的青睐,会展期间,该公司与客商签订了100万美元的购货合同。  相似文献   

11.
日前,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福建三和茶业有限公司、福安市工夫茶叶有限公司等9家茶企在刚结束的第三十七届日本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上收获了丰厚的订单。其中,2家企业直接签下了100万美元的购货意向合同,更多的企业则发展了意向客户。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正是福建省茶企开拓日本市场大好时机。不仅上述几家茶企有大收获,首次参加国际会展的武夷山健茗茶枕有限公司生产的茶枕也受到了众多客商的青睐,会展期间,该公司与客商签订了100万美元的购货合同。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世界已有38个国家生产红茶,红茶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占90%以上。成为世界消费量最大的茶类。但近年来红茶之始祖──福建省工夫红茶主销区的改变,出口价下跌,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导致传统出口“闽红”消声匿迹。仅留下“正山小种”少量出口,处于惨淡经营中。本文对红茶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提出几点见解。一、福建红茶历史回顾工夫红茶是福建首创,从武夷岩茶演变到红茶,这中间还经历过一种“红边茶”的过渡阶段。“红边茶”的摇青和氧化程度比乌龙茶重,其汤呈红色,但还不是今日全发酵的红茶产品。制乌龙茶用火烤,制红边茶须日…  相似文献   

13.
同一事物古今中外称呼不同,或是同一称呼异时易地所指的事物不同,这是不足为奇的。现今对我们来说,“武夷茶”一般指的是福建崇安武夷山所产的乌龙茶。“工夫”则指的是工夫红茶,是红茶的一种,与现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地所产的红茶本质相同而外形和香味有所区别,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的制法大同,而工艺处理有差别。“小种”指的是小种红茶,是中国特产的有松烟香味的红茶,它的制法类似工夫红茶,但某些过程又相似于乌龙茶的制造工艺。 武夷茶早在第九世纪初唐光启(885~888年)进士徐《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惋轻函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茶叶学会于今年十月四日至八日,在崇安著名的武夷岩茶茶区,召开了福建乌龙茶研讨会.研究发展提高福建乌龙茶问题.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又是乌龙茶主产区,早已驰名中外.近期,医学研究证明:乌龙茶对人体健康有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喝乌龙茶的人越来越多,近几年日本掀起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叶产业大国,我国茶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传说时代的神农时期茶叶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经后续文化的发展各时期都留有当代对茶叶文化宣传的记载和文献。茶文化在世界各国都影响颇深,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都深受中国茶文化影响。福建作为中国茶叶产地的重要省份,其地理优势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如今由福建盛产的铁观音、白茶、茉莉花茶、武夷岩茶等在现目前茶叶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了保证福建茶叶的生产量,本文就茶叶生产设备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影响因素对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趋势进行探讨,提出有效进一步开展福建茶产业交流、进步、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21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在武夷山星村燕子窠生态茶园时指出:"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做好"的指示,给我省和全国茶人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茶叶是福建的一张名片,要解放思想,敢于主动出击,进一步抢占国内外市场,走出一条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刘栩 《中国茶叶》2004,26(2):29-29
依据国家标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中有关指标要求,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福建武夷山市名岩茶业有限公司提出申请的“大红袍”企业实物标准样进行了检定。最终确认该批样品(5kg)符合GB18745-2002中“大红袍”茶品质要求,可作为标准样品使用。武夷山市名岩茶业有  相似文献   

18.
现今武夷工夫茶艺是在继承古人煎茶、斗茶、点茶、分茶、鉴茶、品茶的传统品饮方法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特别是明代崇尚品饮真味散茶 ,“盖杯茶”饮法的出现和清代风行泡饮鉴尝乌龙茶(“工夫茶”)壶杯泡饮法的继承和挖掘整理。形成总结出一套当今古朴典雅高尚的“武夷茶艺” ,也就是“工夫茶艺”。通过武夷茶艺这个载体 ,来体现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深厚含义 ,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新风尚的树立。《武夷茶艺》其程序二十有七 ,合三九之道 :恭请上座 焚香静气 丝竹和鸣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汤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相似文献   

19.
政和工夫红茶,为福建省三大(政和、坦洋、自琳)工夫红茶之一,产于以政和县为主产区的福建北部,是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茶品质特征的一种条型茶。政和工夫主要采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精制和拼配等。工序加工制成。其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黑褐油润,叶底肥壮。汤色红艳而明亮,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是闽红三:大工夫茶中的上品。百年的政和工夫,凭借其独特的品质蜚声海内外。产品远销俄、美、英、法、伊朗、科威特等国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福建武夷山、天山是茶树物种起源"隔离分布"演化区域,武夷山市桐木关乃世界红茶的摇篮地。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红茶的鼻祖。武夷红茶,早于16~17世纪传播到西方。19世纪,中国武夷山市等地茶种和制茶工艺被英国人秘传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福建红茶有正山小种和工夫红茶,后在印、斯等国又衍生有红碎茶,从此形成世界红茶三大品类。到21世纪初,中国茶种、种茶技术及制茶工艺已传到世界60余个国家和地区,至2015年全球茶叶出口总量196.2万吨,其中红茶出口量为153.4万吨,占出口总量的78.19%。世界茶叶消费以红茶为主。红茶成为世界第一大茶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