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玉米源自西方,我国称之为番麦、御麦,民间大多称之为"玉蜀黍",有关玉米方面的记载,各地各类文献、地方志近万种。甘肃省是较早引进玉米的省份之一,现通过梳理和归纳玉米在甘肃省的引种时间、推广途径、发展及影响,并对玉米促进作物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进行总结。1传播时间及路径根据明朝有关资料记载,玉米已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甘肃及江苏等13个省有种植记载。因此,判断玉米被引入我国大约在16世纪中期。在明代有关甘肃省的资料记载中,提及玉米的地方有3处,其中最早的为嘉靖二年。《华亭县志》记载较为详细,如实地描述了玉米的外形和种植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属于禾本科,黍亚科,玉蜀黍属,别名:玉蜀黍、包谷、珍珠米、包芦、御麦、棒子、苞米、六谷、玉籽。玉米起源于墨西哥和危地马拉为中心的中南美洲热带和亚热带高原地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迅速传遍欧洲、亚洲和非洲。玉米是全球最大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品种(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是种植范围最广的谷类作物,全世界有七十个国家每年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的种植是明代从外国引进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玉蜀黍),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有叫棒子的,有叫苞谷的,也有叫玉茭子的……大约有五十多个名子。据说玉米的故乡是美洲的墨西哥,墨西哥的“玛雅文化”人们称为“玉米文化”,在其传说中的特拉洛克神就是阿兹蒂克族的玉米神,墨西哥人每年祭祀玉米神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地理知识》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佟屏亚同志著文所述甚详) 我国从何时种植玉米,史学界和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自明代始。罗尔纲先生说:“玉蜀黍本产自美洲,其传入中国约在明隆庆(公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前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玉蜀黍已有正确记载。并言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案时珍《本草纲目》采辑始于壬子(公元一五五二年),始于万历戊寅(公元一五七八年),可知玉蜀黍之  相似文献   

4.
戴良佐 《农业考古》2002,(3):225-228
玉米学名玉蜀黍、又名苞米、苞谷、苞萝、玉麦、玉茭、玉高粱、金黍、棒子、珍珠米、观音粟等等。在欧美各国还有种种别的名称。原始的玉米带有颖壳 ,故称苞谷。因它传自外国 (南美洲 ) ,又有“番麦”之称。还因据传说它曾经皇帝尝过 ,所以又博得“御麦”的雅号。玉米原是杂粮  相似文献   

5.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20,(2):216-218
茶与舞的关联。“御舞”非“舞”而为茶。“乌程之御舞”出于宋·杨伯嵒《臆乘》一书的《茶名》。迄今首次发现文献上记载“乌程”即今之湖州市吴兴区有名茶“御舞”。其他典籍史料均未记载。《臆乘·茶名》将“丹丘之仙茶”与“乌程之御舞”并列,对比突显名茶之优异。“谢氏论茶”疑为皎然《茶诀》内容。  相似文献   

6.
清朝建立后,对吉林省境内实行封禁政策,致使百余年间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吉林通志》记载:玉蜀黍干叶似蜀黍而肥矮,穗如秕麦,子藏苍中……。《奉化县志》载,玉蜀黍粒有精光故名玉花,穗在上籽粒藏包中旁结如笋……。日人伊藤著  相似文献   

7.
字说五谷     
王菲 《河南农业》2005,(9):42-43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史。据《淮南子·修务》记载:“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龙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原始采集业在神农时代发展为种植农业,所种农作物的品种据上述主要是“五谷”,但对“五谷”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麻、黍、稷、麦、豆(郑玄注《周礼》);一说是稻、稷、麦、豆、麻(王逸注《楚辞》);还有人认为是稻、黍、稷、麦、菽(赵歧注《孟子》)。综合起来共有六种作物,即黍、稷、麦、稻、豆、麻。事实上“五谷”之说是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当时社会不可能仅有五种农作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关于玉米中耕問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即以我国而論,栽培玉米虽仅有400年历史,但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早巳对中耕时間,次数深度等,积累了許多丰富經驗。张宗法1906年所著《三农記》記載:“御麦……苗出六、七寸,耨其草……”。包世臣1846年在《齐民四术》也有宜勤鋤的記載。陈启謙1902年所著《农話》中,更对玉米的中耕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现已查到的有关大麦文字记载,最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麦”、 “耒”的记载,在 《夏小正》、《诗经》、《本草原始》等古书中有大麦的分布和栽培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任地篇》中记有:“孟夏之昔,杂三叶而获大麦”,开始有大麦这一名称。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的 《齐民要术》和南  相似文献   

10.
<正>蓑衣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常用的一种雨具,它可御雨、挡风、防寒,穿戴灵活轻便,是农事操作中重要的用具之一。蓑衣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发现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蓑衣”是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诗经·小雅·无羊》中有记载:“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说的是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戴着斗笠,  相似文献   

11.
饲用玉米     
植物学特征及生态适应性 饲用玉米是玉蜀黍属(Zea L.)一年生草本植物,也被称为玉蜀黍、苞谷、苞米、玉茭、玉麦等,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为须根系,根系发达,主要分布在0-30厘米的土层中、最深可达150—200厘米,玉米的茎呈扁圆形,茎粗2-4厘米,株高1.5-4.0米,是禾谷类中最高、最粗的作物之一:玉米的叶片数目一般为15~22片。  相似文献   

12.
问号粉碎机:又到了春播时节,农谚说得好,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我们老话里说五谷杂粮,你知道五谷都包括哪些吗?“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谷的记载也很多,而且对“五谷”所指亦颇有不同。例如,《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周礼》中“五谷”指麻、黍、稷、麦、菽(豆);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管子》里包括黍、秫、菽、麦、稻;《楚辞》则指稻、稷、黍、菽、麻,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相似文献   

13.
匡达人 《农业考古》2000,(1):129-141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了“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这位严肃治史的太史公的话虽如此,但他在《史记》里多处提到了神农氏(赤帝、炎帝)。说明司马迁是相信炎帝神农氏是确有其人的。但炎帝神农氏在我国史书、古籍及传说中,说法即不一也不系统。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零碎的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对神农氏的兴农与湖南古稻作文化的渊源关系,作一些考证和论述。 一、炎帝神农氏的身世及子孙 (一)两地出生说 据史料及逸闻,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有陕西姜水出生说和湖北随县厉山出生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4.
墨西哥玉米食用工艺及方法陆恒墨西哥人珍视玉米如“黄金”,其玉米食用工艺方法很有特色。一是意念上倾倒,视玉米为营养宝库,是食品中的“营养神”。在墨西哥千古流传“玉米神”的故事,其南部印第安人每年都是都要隆重祭祀“玉蜀黍神”。二是玉米作为主食比重大,占9...  相似文献   

15.
甜高粱是一种新的糖料和能源作物,也是优良的饲料作物。兹介绍两个适于北京以南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 “贝利” “贝利”(Bailey)是美国密西西比州麦立迪安糖料作物田间站于1984年育成的糖浆型甜高粱新品种,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于1985年春从美国引进。  相似文献   

16.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属喜温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玉米粗缩病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种植感病品种而逐年加重,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一旦得病,产量损失严重,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的病害。  相似文献   

17.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属喜温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玉米粗缩病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种植感病品种而逐年加重,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一旦得病,产量损失严重,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的病害.  相似文献   

18.
玉米,又叫御麦、金豆、玉茭、苞谷、棒子等多种名称。历来人们都把玉米称为“杂粮”,其地位比水稻、小麦也低一等。然而,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玉米生产,现在玉米已成为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占第三位、单产占第一位的世界上三大主粮之一。近来有的国家把玉米奉为“国宝”。  相似文献   

19.
黑色食品在人体内的主要保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医学家对黑色食品的保健功能早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古医籍中早就有了记载。如《神龙本草经》记载,黑芝麻有“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等功效。《本草纲目》称,服黑芝麻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自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黑米在古时是“贡米”,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一般老百姓是吃不到它的。作物以黑为贵,营养价值更高。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并经营养学家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大豆”(以下简称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高效吸收利用特性。【方法】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情况。【结果】不分隔与分隔相比,两种体系中小麦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中玉米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作物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7.62%、24.52%、17.63%、13.9%和10.1%,“麦/玉/薯”则降低50.19%、42.58%、33.42%、29.6%和5.2%;降低了大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总N含量提高6.06%;提高了甘薯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残留15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和4.95%。【结论】两种体系均存在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氮素转移,“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肥料氮的吸收、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周年作物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