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丰富内涵,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中有四个方面与农业机械化有着密切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建设是中心,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生产又是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是保证农业丰产丰收、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机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确立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在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出了基本实现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立足中国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以分析现阶段建设新农村入手,对新农村建设目标进行了解析,阐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五大举措,即培养和造就亿万新型农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平等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只有在中国乡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整个社会的全面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罗永锋 《吉林农业》2010,(9):156-156
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中央指导"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同时它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要求,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推动力量。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环境要求和卫生标准,农业机械的综合运用,大大促进了农村村容村貌的有效改观。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民主、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科技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体目标主要为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而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目标.若生产搞不上去,农民收入升不上去,新农村建设工作也是空谈.而搞好农业生产的关键是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因此在新时期,还应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山区新农村发展的作用,并针对性地探究农机在农业经济发展推广中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德勇 《吉林农业》2010,(11):157-157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是核心,农业现代化促进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的创新,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文章详细介绍了创新农机化发展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劳动力向非农生产转移;农业机械化是开拓和谐农村新局面的重要前提;农业机械化为村容整洁提供保障等方面总结了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该文简要系统地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村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具有的积极作用,指出了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少鹏  朱榕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57-12359
回顾了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沿革与成效,分析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给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及资源、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的约束和新要求,最后对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提出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宏观经济量增量的角度,测算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不同方面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力,但小于农业物牦和农业用地,在5个发达地区中,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会经历一个由小变大,再从大变小的过程,农村经济高度发展时,贡献率虽然变小,但是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性将更大。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的山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提出山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种植业经济产值占据了农业经济的核心部分,换而言之 种植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农业种植效益,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分析种 植业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旨在促进我国 农村经济的发展,论证种植业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江苏与山东两省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结构入手,比较了两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剖析了区位与交通、自然资源条件、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化、农业竞争力、外向型农业经济、经济改革措施等影响两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江苏与山东两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经验和方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两省农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农业科技革命是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面对现实和国民经济总发展目标的要求,确定我国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宏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六项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陈士俊  王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21-252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情况,提出了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针对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长效机制和各种举措,以期为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出谋献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协调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提供参考,利用199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区位熵研究农业经济水平与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农业(农林牧渔业)集聚程度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小农业(粮食产业,包括小麦、稻谷、大豆和玉米)各产业集聚水平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存在差异;地理区域上,东、中、西部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东部地区集聚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田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653-3655,3696
基于安徽省1990~2006年间的农村金融数据和农村经济发展数据,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负面影响也不是太显著;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应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