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总结现行土地制度所存弊端的基础上,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办龙华村为例,对其在近郊土地流转方面的具体做法和运行机制进行梳理与分析,抽象出近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新时期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成都市通过明晰土地产权,创新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模流转.在分析总结成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创新制度,建立机制,以有效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助推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厘清重庆和成都市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并结合我国一二线城市的特性,提供相对应的建议。结果表明:1)重庆和成都市地票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将农村低效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发展空间,并通过整治农村低效建设用地,腾出了建设用地指标来满足农村发展。且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用地指标的公开交易,既能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又能通过市场配置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的空间布局的优化。2)对于一线城市,其可以将地票制度与城市更新政策结合,实现开展存量土地的再开发;而对于二线城市,其可以在地票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不同性质地块的地票置换的数量,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基于PSR模型,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进行了详尽阐述,并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1年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中,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均表现不协调,而响应子系统则处于基本协调。而从综合协调度数值来看,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协调度不高,处于初步协调状态,土地利用尚处于可持续利用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5.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综合成都市的社会和经济状况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形成了一个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成都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在运用熵值法求得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后,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成都市近十年来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集约评价。结果显示,成都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在不断增加,但总体集约度还不够高,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应从农村土地所有、使用、管理3个方面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研究结论:所有制度的创新是通过实行国家和农户双重所有,解决产权关系模糊问题,为农地流转提供制度基础;使用制度创新重点是确立农民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土地产权管理,建立有效的调控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朱解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06-4808
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由于这种土地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作用,因而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产权制度、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3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土地制度创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如何科学有效的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对制度创新的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可以为土地管理工作的系统优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进行归纳:土地所有制关系、土地权利体系、农地制度创新模式、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标准、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转变认识和观念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依靠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市场制度的历史变迁源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当外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后,就会相应的产生外部的利润,而这种外部利润并不能直接在现行的土地制度的安排下获取。因此,对于经济当事人而言,要想获取这种外部利润,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土地市场制度安排,实现土地市场制度的变迁和创新,这就是诱致土地市场制度发生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因素。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从现有土地市场制度框架内的解释以及打破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行政垄断,以土地使用权能性质的一致性为基础,以农地直接入市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制度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艳  魏晋  邓良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47-4650
基于人地协同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诊断成都平原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人地关系整体上不协同,人地"剪刀差"负效应有扩大趋势、土地利用总体较粗放、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部分地域功能模糊、农村生境问题突出和非农就业不畅等,都是区域城乡统筹进程中人地关系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战略、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修复战略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战略,构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战略体系,促进成都平原人地关系协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文斌  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67-11870
在论述了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关系基础上,指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为顺利推进这一改革,在实践中一要把握好农业“规模经济”的度,二要实现土地的资本化,三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内卷化"问题的分析,说明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中不仅要警惕"经济内卷化",还要防范"政权内卷化"。  相似文献   

14.
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所需.作为国务院试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都市对农村基层治理架构的重构、治理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更深入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探索实践,建立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的治理制度,取得了实效同时就完善治理机制,实现长效运行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制度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土地制度、农村财政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是农村制度创新的核心,县乡行政体制改革是农村制度创新的基础,农村社会制度创新是农村制度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实困境与改革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志伟  郭田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43-13144,13179
首先阐释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的意义,然后重点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改革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虽然中央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新旧体制过渡时期,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在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民营农场制度、创新农村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制度,将为破解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制度困境提供有益出路.  相似文献   

18.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促动因素。通过梳理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探索的历史演变进程,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经历了从物质精神的双重承担者、物质资源的实际供给者、基于传统的创新推动者向多元选择的有效支持者的演化历程,且土地保障功能正逐步从生存保障向投资保障转化。基于此在土地确权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资产作用,以促进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多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申红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80-11582
分析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现状,在评析我国目前4种农地所有制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实行土地农户所有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指出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模式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