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彦 《农业考古》2008,(6):324-326
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叉新农村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为发展县域经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如何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方丽 《吉林农业》2010,(12):14-14
县域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巫山县经济发展为例,分析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巫山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吴严  魏华 《广西农学报》2009,24(5):101-104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目前,广西农业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已形成了区、市(地)、县、乡四级推广网络,但是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制定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二要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四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五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合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合肥已经初步具备了反哺农业、农村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合肥市要积极抓好县域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服务.国家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就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树立服务大局意识,按照国家有关金融支农战略部署,立足县城"三农"实际,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支持具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1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2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下发五个"一号文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做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全国各地农业部门确立了"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农机发展新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效果比较好的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都比较好;凡是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县,农村比较落后。可见,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县域包括城乡,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县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抉择。以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途径:重实干,做实用型村官,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作为,做创新型村官,促进新农村政治建设;善学习,做学习型村官,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讲奉献,做奉献型村官,促进新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离不开资金这一关键要素的支持与保障。利用统计年鉴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并揭示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支农资金供给体系存在的六大问题,提出构建支农资金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与原则,构建出现代农业建设的支农资金保障体系的逻辑框架,最后提出构建支农资金保障体系可供采用的六条对策思路。试图为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为实践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文阐述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不同点,论述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并从鼓励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优势农产品集群区域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集群区域化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表明,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的实质内涵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也是山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最后提出了加快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尹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247-6249,6252
论述了现代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了江苏大学在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程,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邢俊  高敏  梁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55-1655,1679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县域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县域是农村的集中区域,合理的经济结构是提高县域经济效益的核心。以系统科学思想为视角,全面审视、论证提升县域经济结构优化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为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新思路和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安县新农村建设中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平  侯立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887-2890
利用安县优良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分析安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建设情况,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适合平坝、丘陵和山区各自特点的休闲农业模式,并指出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山东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探索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从城乡居民收入、财产状况和生活水平3方面介绍了其发展差距,从城乡区位条件、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值比重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应深化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城乡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实施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对循环经济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园艺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园艺产业已经从单一地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转为提供给人们健康、有机的食品,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娱乐享受等综合新兴产业。园艺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二者的结合又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发展问题和“三农”问题。通过分析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出美学理念的指导对园艺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观赏价值、经济效益、生态价值等方面对园艺产业中的美学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园艺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以河南省荥阳市河阴石榴产业基地为例加以分析,对未来园艺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