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安全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通过分析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采用少量、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模型;提出了用区位系数表达自然地域差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特征,为定量化表达地理空间生态环境特征和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支持系统能力提供了新方法;用GDP和人口数量两个指标,描述区域人类社会系统所产生的生态安全负荷量;用区域森林分布生物量作为生态安全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标。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对以水土流失为特征的长汀县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为生态安全和比较安全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775%。文中讨论了区域森林资源、地理特征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其中,人为活动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耕地生态安全是保证耕地健康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研究从乡镇尺度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熵权组合法,动态评估鹰潭市1995-2015年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结合Markov链模型和热点分析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鹰潭市大部分乡镇耕地生态安全压力和状态呈恶化趋势,在响应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鹰潭市整体耕地生态安全呈现上升趋势。(2)临界安全级和比较安全级乡镇数量增多,两极分化日趋显著,临界安全级乡镇主要位于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周边重要乡镇。(3)空间格局上,冷点聚类区向中西部扩大,热点聚类区集中于南北部且范围不断向中心城镇延伸。研究结果为提升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和协调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化研究——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该文以宝鸡市为例,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宝鸡市200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研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城市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而人口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具有反作用。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宝鸡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方法探讨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问题,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概念及计算方法,计算了山东省1995-2004年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分析表明:①生态占用呈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明显,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②近10年山东省生态安全等级属于Ⅳ级,处于不安全状态;③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提出了加强区域生态安全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研究如何开展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保护,从而推进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笔者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选择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分异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划定生态功能属性不同的地域单元.[研究结果]文章以安徽无为县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县域内的23个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山地、水网密度、湿地、自然保护区、水环境容量、地质灾害等因子.评价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差异,结合安徽无为县区域开发的方向,在县域内构建由3个生态源区、5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楔构成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结论]实践表明GIS技术支撑下的、基于自然.生态约束评价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并针对该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上海半城市化现象具有特殊性和示范性,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格局的研究途径是:以上海半城市化区域时空演变的特征和机理探索为基础,以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生态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功能空间重构为目标,综合运用3S技术、土地时空演变模型分析技术、景观动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分析技术和生态格局优化模式设计技术等方法,包括:1、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空间识别,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4个层面确定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的范围和主要类型;2、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时空演变动态及驱动力分析:综合运用土地演变的多个分析模型,探究自然景观时空演变过程和驱动力机制;3、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研究:分析上海半城市化空间扩展与自然景观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构建上海半城市化空间拓展的生态机制;4、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综合自然景观中各类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综合分析各类生态要素,研究样区内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邻里、生态要素配置的类型划分和分析,研究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引入生物生产面积的概念为自然资本核算提供了一种简单框架,提供了测量和比较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间差距的生物物理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测量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定量分析指标.研究从PSR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出发,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构造出生态足迹供给、生态足迹消费以及人文响应指数组合而成的PSR评价体系,以新疆15年的时间序列资料为样本,评估新疆15年来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基于2009年、 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借助ArcGIS 10.2平台,共选取17项指数对两江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2016年,建设用地面积上升,其占土地总面积比上升15.24%,农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且逐步向建设用地转化;两江新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下降,空间异质性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空间分布不断地趋向离散化和破碎化,其他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破碎度大且不断下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维数增加,空间分布趋于不规则,建设用地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趋于单一化和规则化.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在人口增长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人口再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西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明显,赣北人口多而密,赣南人口少而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人口发展、流动、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突出。鉴于此,提出了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甘宁  沈彦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0):252-255
结合国家战略,从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城乡空间优化布局体系.以国家级湘江新区为例,分析其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在剖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基础上,以人文本,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从而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重构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探索城乡空间格局可持续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生态底线控制与城镇边界合一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唐燕秋  陈佳  杨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58-19360
综合环境功能分区是实施环境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开展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目前国内研究较少。以重庆北部新区为例,构建了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GIS和RS技术,开展了土地现状、高程、坡度、起伏度、粗糙度和林地景观等单因子适宜性评价,叠加形成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将用地在空间上分成了最适宜、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和最不适宜5个等级。基于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开展了北部新区综合环境功能分区,并依据不同分区的功能、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策,对区域综合环境分区的思路进行了研究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袁欢  郑钦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6-15808,15811
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运用“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重庆市2004~200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并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协调系数,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持续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存在小幅波动,现有的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人类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足迹为1.2503hm^2/人,生态承载力是4.1476hm^2/人,生态占用率为0.3015,草地的生态占用率为11.535,水域的生态占用率为5.386,说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虽在整体上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其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尚处在不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生态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胶州湾的概况,分析当前胶州湾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其生态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发展瓶颈约束和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生态城市是广州市实现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笔者从新型城市化的本质和内涵出发,通过对广州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体系的现状调研,获取广州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然后,从生态城市、低碳经济、生态循环的理论方法入手,构建基于广州城市特色的“花城、绿城、水城”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对彭州市大宝村农业生态景观进行了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7.
朱凌  王举位  桂凌  张征  闫国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49-6650,6672
在分析不同层次生态安全定义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定义了湖泊生态安全,即湖泊在各种生态威胁冲击下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表现形式为湖泊各项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范围内的动态波动;提出了湖泊生态威胁理论与模型,并采用德尔菲法把湖泊生态威胁特征分为富营养化、湖泊萎缩和水污染,基于此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了评价湖泊生态安全的35个指标,从而构建了湖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这种转化的进程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所处开发环境之间的五个适配性:区域文化环境适配性、技术环境适配性、教育环境适配性、自然环境适配性和开发政策环境适配性。  相似文献   

19.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于避免规划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性的战略意义。从土地生态安全的概述出发,综述了土地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方法的有代表性文献的研究结论,阐述了其在我国的应用,并总结和归纳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以便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是绿洲城市,自然环境比较脆弱,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自然地理单元的特殊性等原因,致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生态城市是乌鲁木齐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评价的结果来看,2001~2006年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