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匡石滋 《植物保护》1991,17(6):40-41
稻粒黑粉病(Tilletia horrida)是我县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其为害率是检验发病程度、防治质量及估计损失率的主要依据。在调查时,往往对病穗率较易调查,但损失率主要按每穗不同病粒数进行测定,工作  相似文献   

2.
 经田间调查分析,稻粒黑粉病在水稻不育系D汕A和珍汕97A上的病穗率与病粒率之间的关系(简称P-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分别建立了两个育系上的P-S关系模型。协方差分析表明两回归方程的截距间有显著差异,并建立了两个不育系的P-S关系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3.
赖晓春 《植物保护》1989,15(3):37-37
随着品种更换、氮肥用量的增加和耕作制度的变化等,近年来稻曲病发病面积越来越大,已由次要病害渐升为主要病害。其为害率是检验发病程度、防治质量及估计损失率的主要依据。在调查时,往往对病丛率、病穗率较易调查,但损失率主要按每穗不同病粒数进行测定,工作量大,且易遗漏。为了减少工作量,提高调查效率,1987年和1988年秋季调查了稻曲病病丛率、病穗率、穗病粒数的情况,并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4.
 按花势强弱,将稻穗上的颖花(包括病粒和健粒)分成7个等级,1级最强,7级最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水稻稻粒黑粉病在我县杂交制种基地发生严重,对制种产量、种子质量影响较大,已成为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粒黑粉病为害的损失,我们在县良种场等地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花时调节剂与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善 《植物保护》1989,15(4):32-32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花时调节剂(下称花调剂)可以解决父母本花期不遇,授粉率低等问题。1983年,全地区喷施花调剂的制种田面积是9943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5%,平均亩产82.2公斤,到1986年施用面积达90%以上,平均亩产129.7公斤。但是,随着花调剂使用面积的增加,稻粒黑粉病有逐年扩展和加重的趋势,据统计,1985年全地区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发病面积为13021.9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3.9%,一般  相似文献   

7.
 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 Kahn)近年在杂交稻繁殖制种田普遍发生,严重危害.1989~1992 年对该病发生与寄主关系作了试验观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区稻粒黑粉病病原菌及其致病力情况,于2015年8月从安徽、湖南、江苏、贵州、四川遂宁、四川新津、四川温江7个主要杂交稻制繁种区采集稻粒黑粉病样本,采用冬孢子悬浮液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和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应用柯赫氏法则对不同地区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5株病原菌菌株并无明显形态学差异,冬孢子呈球形或椭圆形,次生小孢子单细胞核,呈线状或弯曲状两种类型,与已报道的黑粉菌属Tilletia horrida形态特征相似;r DNA-ITS序列分析表明,选取的7株病原菌菌株与T.horrida DQ827699同源性达100%,说明所分离菌株为稻粒黑粉病菌;致病性试验表明,7株病原菌菌株侵染水稻稻粒均能产生稻粒黑粉病的典型症状,其中分离自江苏的菌株JS造成的单穗病粒数和产量损失最大,致病力较强,且萌芽率最高,分离自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该7株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光照对其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稻粒黑粉病 Neovossia horrida(Tak.)P.etK.是水稻常见的病害,每年因气候条件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1985年,我县连作晚稻稻粒黑粉病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汕优六号(杂交籼型)病穗率高达13,74,台杂1号(杂交粳型)病穗率度达83,9%,常规粳糯稻穗病率一般为0,38%。一、发生条件稻粒黑粉病茵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种子内外及禽畜粪肥里越冬。第二年,浮在水面或  相似文献   

10.
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粉病,俗称乌米谷、黑谷等,是水稻常见的谷粒病害。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Tak)padw.et A.Kahn 为担子纲、黑粉菌目,齿黑粉属。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籼型杂交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制种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现综合报道如下。一、发生与危害稻粒黑粉病以往在中稻或晚稻上偶有少数病粒出现,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以来,长江中下游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杂交制种田的不育系(母本)受害更为严重。如江苏省赣榆县1980年2600亩杂交稻制种田母本,平均损失40.0%左右,严重田块达80.0%以上,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稻粒黑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江西植保》2008,31(1):3-6
本文扼要回顾了我国对水稻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情况,对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侵染、生物学特性,稻粒黑粉病的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稻粒黑粉病药剂防治试验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粒黑粉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其发生为害规律,寻求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国内外稻粒黑粉病的防冶方法,仍然是以药剂防治为主。为确定适宜我省的药剂品种和使用技术,1991~1992年度我们分别在南昌、赣州、宜春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并在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的基础上,1992年进行了18.7%灭黑灵和20%粉锈宁的大面积防治示范,通过了专家的现场评议和验收。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如后。一、材料与方法工.不同药剂对稻粒黑粉病厚垣抱于萌发的抑制作用洪试的15种药剂是灭黑一号EC、灭黑三号EC灭黑八号EC、5%菌…  相似文献   

13.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稻粒黑粉病在常规稻栽培过程中发生轻微,但在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过程中却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及种子的质量,而直接关系到杂交制种和不育系繁殖工作的成败。据笔者1990~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试验,在常规条件下没有进行综防的田块发...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与病粒率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病情普查、不同严重度病穗病粒率测定、田间病粒率调查测算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与病粒率的关系,并建立了由田间病情直接换算病粒率的数学模型,经拟合检验平均误差为0.0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黑粉病已成为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介绍了稻粒黑粉病的症状,探究了其发病规律,根据发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稻粒黑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种中的一种比较普遍病害 ,从我县近几年制种田调查 ,一般发病轻的在5%左右 ,发病严重的达 30 %以上。不仅影响着制种的产量和质量 ,尤其是影响到种子的播种品质。探讨如何防治稻粒黑粉病十分重要。1 发病原因(1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多年连续制种的田块发病重 ;而合理轮作、隔年制种和原来未进行过制种的田块发病轻。(2 )不育系的开化习性 :凡是开花时间长 ,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多的组合 (如金优系列组合 )不育系株发病重 ;其它组合则发病轻。(3)不良的气候影响 :不育系开花时遇长时期阴雨天气 ,田间湿度大 ,浊…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与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的相关性,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4个乡镇中,根据感染赤霉病的程度,分轻、中、重采样,并检测了麦粒中DON的含量。结果表明:麦粒中DON含量随田间病情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并且呈极显著相关性。依据田间病情推算病粒率,可以进一步预测DON含量,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在不同年份不同病情条件下还是会存在理论值误差。  相似文献   

18.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种穗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重病田病粒率高达33.5%,严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色泽、发芽率等种子质量。本文对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因素、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自70年代杂交稻推广以来,稻位黑粉病(Neovossiahorrida(Tak.)Padw.etA.Khan)的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杂交稻制种田和繁殖田的不育系母本更为严重。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该病害的发生,除与品种、菌源和气候条件有关外,还与施肥水平有关。Kurnar(987)发现17个品种中,在N肥施用较多的条件下,有13个品种明显增多;TemPeton(196)和胡森(1987)报道,随着氮肥量的增加,田间病情相应加重。但不同NP、K施肥水平对病害的影响程度如何,则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在邓家埠水稻原种场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试验设计法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制约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5~6个月休眠期的冬孢子,必须浸水48h以上才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冬孢子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冬孢子和完成后熟但尚未复苏的冬孢子即使在光照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即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必须经历后熟、休眠、复苏三个阶段后,在适宜的光照与温湿条件下,方可萌发。光照对其冬孢子具有双重作用,促使后熟进入休眠和刺激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