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科拿湾要推出长速更快的亲虾了!"2014年9月14日,美国夏威夷科拿湾海洋资源公司(下称"科拿湾公司")亚太区总裁史建国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将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推出快速生长系列亲虾,长速提升10%-15%,并于明年3-4月推出加强型亲虾,生长速度可提升20%-30%。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本刊曾刊登过一期《走进夏威夷科拿湾海洋资源公司(下称"科拿湾公司")》的图读水产,介绍过科拿湾公司的基本概况。时隔一年,"科拿湾"已然占据了国内亲虾市场的半壁江山。金鳄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胡裕松曾多次前往科拿湾公司总部,与科拿湾总裁乔治?张伯伦(George Chamberlain)进行交流技术。在同行眼里,胡老板不仅仅是一个生意人,还是  相似文献   

3.
李建宏 《内陆水产》2014,(11):30-31
“科拿湾品种不行,销出去的苗,客户反映长不大.”“虾苗都长不大,抗递性好又有什么用。”“你不用解释,我就是不要科拿湾的苗,你发SIS苗给我就好。”“明年科拿湾种虾没人要了,幼体才卖2元/万尾,都没钱赚,人家SIS幼体能卖5元/万尾。”  相似文献   

4.
亲虾市场,从来不是一个人人都能啃的香饽饽。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国内的亲虾选育工作难成气候,SIS一家独大了这么多年。但近几年,科拿湾的迅速崛起,正大今年的频繁大动作,都向行业传递了一个信息。亲虾市场已不再平静。  相似文献   

5.
1 虾夷扇贝苗种培育现状 我国虾夷扇贝育苗始于1980年,大连水产学院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亲贝进行育苗。烟台市于1982年12月,在蓬莱市原马格庄海珍品增殖站,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引进日本虾夷扇贝亲贝24个进行试验。1987、1988年在北沟镇养殖单位进行虾夷扇贝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SIS从2004年进入中国以来,历经10余年,逐步替代了之前其他亲虾供应商的地位,期间尽管也出现一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SIS仍是中国市场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但是,2013年,亲虾进口市场有些变化,科拿湾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泰国CP也在中国开始寻找合作伙伴,SIS不再是一家独大。王津德这个名字,或许有些人并不熟悉,但要知道,进入中国的亲虾,大部分都要经由他代理的一站式转运服务。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的催熟培育是指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对人工选育亲虾进行切眼柄,强化营养促进性腺发育,达到获得优质卵子的过程。去年,我们引进良种SPF亲虾,培育和选育出一批遗传性状优良、生长适合本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子一代亲本。今年初对800对子一代亲本进行强化催熟培育,成功培育出优质虾苗1.5亿尾,现把亲虾催熟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沿海没有南美白对虾自然种群分布,每年由海外大量调入亲虾,这种正规或非正规途径的调入,都是以商业利益作为前提的,引进手续能简就简,引进费用能省就省,引进种虾能廉就廉,造成亲虾来源混乱,质量良莠不齐,携带病毒,继而引起疾病暴发已是不争的事实。难怪国外专家惊呼:“世界上所有的虾病都已带进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保护黄渤海区的对虾资源,并解决对虾养殖所需的亲虾问题,1985年和1987年,原农牧渔业部连续采取具体措施,明确规定,1990年实现亲虾自给,1991年不再使用海捕亲虾,有力地推动了亲虾越冬工作。随之,广大科技人员摆开了科技攻关的阵势,战果累累。1988年7月河北省亲虾越冬科研项目率先通过了专家鉴定;1989年农业部在大连召开了亲虾越冬表彰会,进一步将亲虾越冬推向了新的高潮。然而,曾几何时,从1990年开始逐渐降温,1991年秋更加冷落,以致与实现亲虾自给的距离越来越大。现实向人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引进、养殖、繁育多年,各种病害日益增多。浙江省奉化市海带育苗厂1998年罗氏沼虾亲虾越冬期间,总共18只池子,3万多只亲虾,每天死虾250~300只,经专家诊断:亲虾患了莫格球拟酵母病。关于该病,蔡完其(1996)曾作过病理研究,并指出“该病来势凶猛、无法治疗”。迄今为止,有关水产动物酵母病的治疗方法未见报道。我们研究了不同药物对莫格球拟酵母病的治疗效果,找到了治疗该病的中草药。现报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斑节对虾由于其个体大、生长快和杂食性等优点,近几年已成为对虾养殖中的主要品种。但由于亲虾来源全靠进口,不仅来源不易、价格昂贵,且因一些亲虾带病毒等原因而使养虾成本升高、虾病流行,导致养虾业蒙受损失。为降低养虾费用,减少亲虾进口,本站自1991年9月——1992年3月就以本地较易得到的亲虾资源——鱼塭斑节对虾,进行越冬促熟试验.以期探讨利用本地亲虾作斑节对虾苗种生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罗氏沼虾引进、养殖、繁育多年,各种病害日益增多,亲虾患莫格球拟酵母病,就是其中一种危害罗氏沼虾育苗的病害。关于该病,蔡完其(1996)曾作过病理研究,并指出“该病夹势凶猛、无法治疗”,迄今为止有关水产动物酵母病的治疗方法未见报道。为此笔者研究了不同药物对莫格球拟酵母病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红螯螯虾繁育和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螯螫虾,引进我国后被称为澳洲龙虾,原系澳大利亚的野生种类,1971年澳大利亚才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外形酷似龙虾,是目前世界上优良的淡水养殖虾类之一。1990年6月广东省新会市牛湾镇从澳大利亚引进繁殖和养殖。我场1995年4月27日从广东省平山市水口镇引进150~200克/只亲虾554只,7~10厘米虾种86只(死10只),5月25日引进7~10厘米虾种1850只(其中死亡200只),雌雄比例1:1。现将试验观察情况初报如下:一、生物学特征红螫螯虾隶属十足目,拟螯虾科,光亮虾属,一般个体100~200克,最大个体可达500克。体色里镶嵌色褐绿,头胸部和…  相似文献   

14.
听说过塞班种虾吗?今年买种虾,又多了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4月30日,广东茂名市金阳热带海珍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阳公司)举行"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暨"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茂名市领导和水产界的专家学者等数十人出席。金阳公司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内率先成功繁育马友鱼、虱目鱼和塞班对虾1号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据公司董事长李活介绍,公司的产品包括对虾、海水鱼、贝类等,目前年产海洋生物幼体850亿尾,苗种85亿尾,海产品1500吨。  相似文献   

16.
池塘养殖罗氏沼虾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场从1981年起引进罗氏沼虾,进行池塘养殖,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基本掌握了罗氏沼虾的池塘养殖技术。每亩平均单产在60~80公斤,最高可达130公斤。罗氏沼虾的利润已占池塘总产值的50%左右,经济效益比较高。自1983年起罗氏沼虾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后,每年生产虾苗100~150万尾.1990年计划生产1000万尾左右,已初步形成系列化养殖罗氏沼虾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7.
斑节对虾为我省主要养殖虾类,在南方俗称“草虾”,以个体大、壳薄、含肉率高、生长周期短(特别是在有淡水水源的地区)、耐高温和广盐性,具有高于其它对虾类的经济效益,深受广大虾农的喜爱。随着草虾虾苗需求量的增长,近年来虾苗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致使苗价大幅度的升高。虾苗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因水质日渐恶化,影响到育苗的成功率;二是亲虾人工催产技术尚不完善,母虾的产卵率一般仅为总数的1/3。若能解决好亲虾的人工催产,就可以大大提高亲虾的利用率。 1.亲虾的来源 本省草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所用的亲虾大部分是由国外空运而来,经检疫后运回育苗  相似文献   

18.
方天治 《科学养鱼》2000,(12):12-12
江苏吴江市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濒临太湖,是一个著名的淡水养殖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市水域面积达 40万亩,占总面积的 33%,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水产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各业中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抓住机遇养虾业兴起   罗氏沼虾、太湖青虾“两虾”养殖业的兴起,是改革传统养殖模式,各级领导、科技人员、养殖渔农民的迫切愿望。 1992年从外地引进罗氏沼虾试养,养殖面积 302.5亩,亩产 82.5公斤,总产 24.9吨,亩产值 3300元,总产值 99.8万元,亩利润 1085元,总利…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养殖用的亲虾大部分仍然依靠海捕天然亲虾,由于天然亲虾资源日益减少,捕捞产量大幅度下降且不稳定,所以亲虾的人工越冬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技术尚不稳定,且成本较高,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做到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制约了对虾养殖向全人工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本文在实践的  相似文献   

20.
罗氏沼虾莫格球拟酵母病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已被引进、养殖数十年。随着该虾养殖历史的不断增长,其病害问题渐显突出。1998年沼虾越冬期间,奉化市海带育苗厂18只越冬池内3万多尾亲虾每天都有死亡,有时多达250~300尾。经专家诊断,亲虾患了莫格球拟酵母病。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关此病有效治疗方法的报道。笔者分别采用西药和中草药对莫格球拟酵母病进行治疗,发现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