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寒流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及防范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俗称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是热带虾种,对高温适应能力强,其生长温度16~36℃,最适生长温度为22~32℃,高温的忍受极限43.5℃,而对低温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低温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养殖的重要因素。为探明凡纳滨对虾在应对低温胁迫下的分子机制,通过RACE方法对凡纳滨对虾胸腺肽(Lvthy)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其组织分布表达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谱进行分析,最后通过siRNA干扰的方法对其表达量进行敲降,对其在凡纳滨对虾低温胁迫下的功能进行验证。Lvthy基因cDNA全长1765 bp,开放阅读框长度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组织分布分析结果显示,Lvthy基因在对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肠道、心脏和脑组织。低温胁迫试验结果显示:Lvthy基因在低温刺激1 h后表达量开始上调;3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是正常状态下的2.7倍;随后Lvthy基因表达量开始下降。RNAi干扰试验结果显示,敲降Lvthy基因后,凡纳滨对虾在低温胁迫下的存活率仅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存活率(83%)。试验结果表明,胸腺肽在凡纳滨对虾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胸腺肽在甲壳动物应对低温胁迫下的适应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一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 r 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交替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1.1×108与2.3×108 CFU/m 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研究表明,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养殖户感到养虾越来越难养,不管养哪一种对虾,发病率都很高,发病时间较早,有的放虾苗后,一周左右就大量死亡,很难养殖到两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非法捕捞和交尾死亡对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影响,及5种死亡因素和与生长有关的参数引入不确定性对估算生物学参考点(Fmax和F0.1)的影响,基于发展的可应用于研究放流增殖渔业的YPR(yield per recruitment)模型,模拟5种死亡因素不同水平下放流中国明对虾的资源变动规律。结果显示,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非法捕捞和交尾死亡水平越高,单位放流资源量和渔获量越少,交尾死亡尤其对累计单位放流渔获量的影响明显;在未引入不确定性时,作用于开捕前的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和非法捕捞死亡的不同水平对生物学参考点无影响,与生长有关的参数及5种死亡因素引入不确定性可能存在低估F0.1和Fmax的现象。研究表明,减小与放流技术有关的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和非法捕捞死亡水平对提高放流中国明对虾渔业效果有明显的作用,交尾死亡发生的时间及死亡水平对放流中国明对虾渔获有直接的影响,当参数引入不确定性时进行放流中国明对虾资源评估,生物学参考点的中位数较均值抗不确定性干扰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6.
2007年7月至9月,辽宁省营口市旗口镇主养鲤鱼配养草鱼池的草鱼出现死亡现象,由于发病时间长,给当地的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水质监测、解剖病鱼及镜检,对草鱼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两种经验方法估算中国明对虾自然死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不同自然死亡估算方法对资源变动规律和群体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放流中国明对虾渔业为例,采用2种基于生长参数的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并与已报道的基于渔获量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自然死亡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对资源的性比结构影响。结果显示:估算方法理论及依据的数据资料不同对自然死亡系数的估算结果影响显著,利用叶昌臣等基于渔获量数据得到的自然死亡系数进行放流后至捕捞结束全时段的模拟,存在低估放流初期个体自然死亡的现象;利用Chen等提出的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存在高估放流初期幼体自然死亡的可能,至放流个体生长一周年时性比达4.44:1;利用Gislason等提出的方法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存在低估放流初期和高估稳定生长期自然死亡的可能,至放流个体生长一周年时性比达2.22:1。在开捕时的BPR和捕捞结束时的累计YPR,基于叶昌臣等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得到的值分别为23.81和22.02,分别是利用Gislason等经验公式得到的值的2.42倍和2.87倍,是利用Chen等提出方法得到的资源量的76.25倍和102.50倍。研究表明,选择渔业资源自然死亡估算方法应以最谨慎的方法进行审查和对比,利用经验方法进行自然死亡系数估算时,为提高估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得到结果具有生物学意义,应引入性别因子(或系数)。  相似文献   

8.
当气温骤降时,南美白对虾养殖应采取以下措施: 1.气温骤降时,水温相对下降较慢,应抓紧时间提高水位,一般可以把水加深至2至2.2m,有中底层增氧的可以加深至3m。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是中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差,低于18℃就会停止摄食。为了探究凡纳滨对虾耐低温性状相关基因,选用凡纳滨对虾低温胁迫组(18℃)和常温组(24℃)肝胰腺组织为实验材料,进行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对测序原始数据进行拼接、注释,以及筛选分析低温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50921条基因(unigene),平均长度为828 bp, N50为1589 bp,其中28.13%为已知基因。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得到243个低温胁迫相关基因,其中89个上调表达, 154个下调表达。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多富集在生物结合和催化过程、过氧化物酶、溶酶体、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以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中。进一步根据Q-值共筛选出10个差异表达最显著的基因,其中ATP结合盒B亚家族6转运蛋白基因(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6, ABCB6)、C型凝集素基因(C type lectin)、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utamine synthetase, GS)在低温胁迫下均呈下调表达,推测可能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低温应答反应。利用Real time 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结果证明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低温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是可行的。本研究为揭示凡纳滨对虾耐低温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取6种不同品牌斑节对虾商品饲料(D1、D2、D3、D4、D5和D6)进行60 d养殖试验,评价其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生长及水质的影响。D1、D5和D6的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2和D4(P〈0.05);D5和D6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D2和D4(P〈0.05)。D4和D5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D1~D3各饲料(P〈0.05)。第20天水体化学需氧量(COD)D1最低,显著低于D5和D6(P〈0.05)。第40天时D5和D6的COD显著低于D1~D4各饲料(P〈0.05),D2的氨氮(NH+4-N)最低,显著低于D4~D6各饲料,总氮(TN)、总磷(TP)分别在D4、D6最低。第60天时D1和D2的NH+4-N显著低于其他各饲料(P〈0.05),D5和D6的TN显著低于D1~D4各饲料(P〈0.05),而TP在D2最低,显著低于D1和D4(P〈0.05)。氮(N)排放率在D1和D6显著低于其余4种饲料(P〈0.05),磷(P)排放率则D1最低。投喂D1、D5和D6能够使对虾获得较优生长性能,且对水体污染最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40K SNP 芯片分型信息估计了低温波动条件下幼虾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 为凡纳滨对虾耐低温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来自 40 个家系的 4000 尾凡纳滨对虾幼虾, 通过地下井水降温的方式使养殖温度从 30 ℃骤降至 20 , 24 h ℃ 自然回温后稳定 4 d。该降温–回温–稳定过程重复 3 次, 继续养殖 15 d后进行体重和存活性状测试。与对照群体相比, 低温波动条件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影响显著(P<0.05), 而对存活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根据个体的系谱信息构建 A 矩阵; 利用 40K SNP 芯片对 159 尾家系亲本及其同胞个体进行 SNP 分型, 复合 SNP 信息和系谱信息构建 H 矩阵。基于 A 和 H 矩阵, 利用个体动物模型估计体重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低温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基于 A 矩阵获得体重的遗传力为 0.37±0.07, 基于 H 矩阵获得体重的遗传力为 0.40±0.08, 为高遗传力水平。经交叉验证, 基于两种不同矩阵的预测准确性和偏差无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表明, 低温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的体重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 多代选育可能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一、养殖生物死亡事件调查2010年4月14日福清市江镜镇华侨农场一家个体养殖户承包的虾塘发生养殖的斑节对虾大量死亡事故,4月15日上午技术人员到达事发地点进行调查,在事故现场技术人员仔细向养殖生产者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详细过程,勘察事发地点的环境条件与养殖生物死亡状况,并开展相应的调查、样品采集与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中主养草鱼的池塘,时常发生起捕“热水任”后2~3天有草鱼死亡现象。少则每天几尾,多则每天十几尾,死鱼持续时间在7~10天,长的延续半月以上,给养殖生产带来较大损失。笔者从事养鱼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分析捕鱼后引起死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对虾游塘的原因及对策对虾游塘,是指对虾在水体表层出现缓游、漫游、群游等异常活动的一种现象。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对虾在水表层游塘的异常活动现象,有时对虾游塘2~3天或稍长一段时间后就停止,有时连续游塘长达10~20天都不停止,有时刚开始游塘不久紧接着就出现对虾死亡现象等。若想避免因为没有及时正确处理游塘,而造成对虾死亡的严重后果,我们就要根据游塘情  相似文献   

15.
通州市沿海有10多万亩淤泥质滩涂,此处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极其适宜缢蛏的生长繁殖。2006年开始,沿海群众充分利用这些滩涂资源,发展缢蛏养殖,2008年总养殖面积达到5万多亩。但2008年8月份以来,已生长到一定规格的缢蛏发生死亡现象,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后,死亡现象越来越严重,部分养殖滩涂死亡率高达70%-95%,甚至颗粒无收。这种情况极大地打击了养殖广的生产积极性,使滩涂出现抛荒趋势。笔者根据本地几年来缢蛏养殖的现状,通过典型事例和生产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水泥池4种不同养殖模式(虾单养或混养不同鱼类)和2种光照(自然光和弱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和水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试验共设6个试验组,2个对照组,每个组别共设3个重复:自然光虾单养组、弱光组对虾单养、自然光虾鳅混养、弱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弱光组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弱光虾鳅鲢混养,养殖70d。测定试验前后试验池虾规格、总质量、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和鱼的规格、总质量。每隔15~20d测定水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养组的虾自然光条件下规格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而弱光单养组的虾规格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方面,单养组显著大于混养组(P0.05),存活率混养组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自然光组饵料系数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弱光组(P0.05)。水质方面,养殖期间各组的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虾单养组和虾鳅混养组均显著高于虾鲢混养组和虾鳅鲢混养组(P0.05),自然光组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氨氮,虾单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自然光组低于弱光组(P0.05)。试验结果显示,适当的光照是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泥鳅能大幅提高池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而鲢鳙鱼可有效地改善水质,当泥鳅以及鲢鳙鱼共同混养在虾池时,保证对虾池水质良好的同时,可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低温冰冻引起的鱼类病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渔业设施损毁,鱼类冻死冻伤,对渔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灾害发生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渔业病害逐渐增多。做好低温冰冻灾害的预防和灾后治病的防治,是抗击低温冰冻灾害,减少渔业生产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据全国气象预报,今冬全国部分地方受寒潮影响将大幅降温。做好今冬明春防冻减灾,特别是预防渔业病害的工作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8.
缢蛏作为沿海滩涂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营养价值高、生长快、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显著,但近几年缢蛏养殖死亡现象日趋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 总结缢蛏死亡原因 1.1 滩涂老化 缢蛏属埋栖类贝类,其生长和存活除受到水质状况的制约外,与底质环境的质量也密切相关.由于连续多年的缢蛏养殖,有些养殖区滩涂老化,自然生...  相似文献   

19.
对虾软壳偷死绝大多数出现在养殖中后期。影响对虾软壳死亡有三大要素,即水体缺乏可利用的微量元素及营养,对虾脱壳后被有害细菌或病毒感染死亡,亚硝酸盐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40 d养殖实验,研究了4个养殖密度G0(250尾/m^3)、G1(500尾/m^3)、G2(1000尾/m^3)、G3(2000尾/m^3)对体重为0.08 g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密度胁迫20 d时,G1、G2生长和成活率与G0差异不显著(P>0.05),G3显著低于G0(P<0.05);胁迫40 d时,G1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G0(P<0.05),G2生长显著低于G0(P<0.05),G2成活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G3生长和成活率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检测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中抗氧化系统指标发现,中国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 d时,4种酶的活性在G1和G2中显著高于G0(P<0.05);40 d时,则显著降低(P<0.05)。中国对虾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G3的MD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G0(P<0.05);G1、G2的MDA含量仅在40 d肝胰腺中显著高于G0(P<0.05),其他组织内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pH、DO、NO2-N、NO3-N、NH3-N和COD无显著影响(P>0.05),均在中国对虾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本研究表明,密度胁迫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养殖20 d时的适宜密度为1000尾/m^3,40 d时的适宜密度为250尾/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