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生动物中营滤食性摄食是很普遍的,自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至海洋中哺乳类的鲸,都有这种摄食方式的种类。这类动物借助特有的纤毛、鞭毛运动,有的则如尾索类住囊虫(OiKoPLeura)的足部运动,甲壳类附肢上的刚毛运动,激起食物流带进的饵料,经过体内的过滤器官,行摄食的。  相似文献   

2.
鲢,鳙滤食及消化器宫的发育,构造与食性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明  孟庆闻 《水产学报》1992,16(3):202-212
  相似文献   

3.
<正>2008年我们在澄湖采用了以自然资源增殖和人工放养为主、自主培育鱼种为辅的模式,选择在湖泊污水进水口的湖湾处尝试采用不投饵培育鱼种的方式,提高鱼种质量及成活率和回捕率,并实现水体净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菲律宾蛤仔滤食率、清滤率和吸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于1997年12月,1998年3月、7月,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采用静水方法对9土0.1℃,16土0.5℃,22土0.2℃,26±0.6℃下菲律宾蛤仔的滤食率FR、清滤率CR、吸收率AE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9~22℃温度范围内蛤仔滤食率、清滤率、吸收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2℃达到最大值,并且各温度间差异显著(ANOVA,P<0.05)。当温度达到26℃时,滤食率、清滤率、吸收率均有所下降,但和22℃值比较差异并不显著(ANOVA,P>0.2)。说明蛤仔对温度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2℃左右。  相似文献   

5.
双壳贝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常见的滤食性动物,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物悬浮颗粒为食,其作用可能降低蓝藻浓度,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通过构建4组(草+蓝藻、草+蓝藻+低生物量蚌、草+蓝藻+高生物量蚌、草)室外微型生态系统,研究了湖泊下风区常见蓝藻堆积浓度下,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滤食作用对蓝藻水华和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蓝藻对苦草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草藻组和草组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7.65mg/g·d和7.19mg/g·d;(2)  相似文献   

6.
三角帆蚌对蓝藻的滤食作用及其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壳贝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常见的滤食性动物,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物悬浮颗粒为食,其作用可能降低蓝藻浓度,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通过构建4组(草+蓝藻、草+蓝藻+低生物量蚌、草+蓝藻+高生物量蚌、草)室外微型生态系统,研究了湖泊下风区常见蓝藻堆积浓度下,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滤食作用对蓝藻水华和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蓝藻对苦草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草藻组和草组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7.65mg/g·d和7.19mg/g·d;(2)三角帆蚌对蓝藻具有明显的下行滤食压力,其大小与蚌生物量有关,蚌生物量高时效果明显;(3)三角帆蚌的滤食可以不同程度上缓解蓝藻对苦草的生长抑制,低蚌组和高蚌组苦草相对生长率分别为-5.31mg/g·d和4.24mg/g·d。蓝藻颗粒被滤食后,水体光照条件的改善可能是有蚌组苦草生物量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说明双壳贝类可以通过滤食浮游植物使水体理化环境向着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但这种作用的大小与贝类生物量的合理配置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对藻类滤食及消化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 ingiiLea)对藻类的滤食和消化能力。通过对三角帆蚌生活的池塘以及三角帆蚌的胃、中肠、直肠中所含藻类的鉴定和含量的对比发现,三角帆蚌能滤食环境中大部分的藻类;对于滤取到消化道中的藻类,除一些结构复杂的外,都能很好的消化。其中,蓝藻门的总消化率为78.8%,消化度为+4;硅藻门的总消化率为90.0%,消化度为+5;隐藻门的总消化率为41.1%,消化度为+3;裸藻门的总消化率为46.5%,消化度为+3;绿藻门的总消化率为49.1%,消化度为+3。研究结果为利用滤食性贝类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水华污染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宏伟 《中国水产》2009,409(12):58-59
鲢鱼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俗称白鲢,体色为银白色,为我国传统的淡水养殖品种。其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主要依靠浮游植物为食。近年来,在我省的池塘养殖中,鲢鱼已成为最主要的搭配品种。笔者从2001年开始,对鲢鱼车轮虫病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观察,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盐度对企鹅珍珠贝清滤率、滤食率、吸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企鹅珍珠贝清滤率、滤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盐度28.3~29.1条件下,温度对企鹅珍珠贝的清滤率、滤食率和吸收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1);在实验温度(14~32 ℃)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企鹅珍珠贝的清滤率、滤食率和吸收率增大,29 ℃时均达峰值,分别为0.87 L/h、4.17 mg POM/h和84.01%;温度为32 ℃时,企鹅珍珠贝的清滤率、滤食率和吸收率较29 ℃时均下降,但3个生理指标仍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企鹅珍珠贝属典型热带和亚热带品种,表现出对高温的较强适应性;23~32 ℃为企鹅珍珠贝较适宜摄食温度,29 ℃左右为该贝的最佳摄食温度。(2) 在温度27.4~27.8 ℃条件下,盐度对企鹅珍珠贝的清滤率、滤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在实验盐度(19~37)范围内,随盐度的升高,企鹅珍珠贝的清滤率、滤食率和吸收率增大,盐度为31时均达最大值,分别为0.36 L/h、1.87 mg POM/h和76.95%;盐度为34和37时均下降;盐度为34时,3个摄食生理指标仍呈现较高水平,表明企鹅珍珠贝属典型的狭盐性贝类,表现出对高盐的较强适应性;企鹅珍珠贝较适宜的摄食盐度范围为25~34,最佳摄食盐度为31左右。  相似文献   

10.
鲢、鳙滤食及消化器官的发育、构造与食性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晓明  孟庆闻 《水产学报》1992,16(3):202-212
本文通过大体解剖、显微解剖、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鲢、鳙不同发育阶段滤食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的相互关系。鳃耙左右侧对称,从外向内面积递减。鲢全长26mm时,分离的鳃耙间开始出现桥形横联;全长 85mm,开始形成外鳃耙网。鳙鳃耙的分化发生于全长 41—99mm。成鱼鳃耙均有许多粘液孔;仔鱼期鳃耙端部无粘液孔,鳃耙沟中有少量粘液孔,鳃耙基部侧缘有侧突的雏型。腭褶表面均有次级腭褶及微腭褶,微腭褶表面有味蕾分布。腭褶内部、咽上器官周围及每一鳃耙管外围均有与滤食有关的肌纤维群。鲢、鳙肠管的长度及直径发育早期相同,后期鳙的肠管短于鲢,管径大于鲢。滤食下限规格,鲢全长7.8mm 时为 25,全长56mm 以后为 10μ;鳙终生为 25μ。着重探讨了进食过程及有关器官在进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钝缀锦蛤的摄食生理,以北海近海人工中间培育和养殖的钝缀锦蛤为试验材料,室内条件下采用试验生态法研究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与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7~33℃条件下,滤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滤食率(y)与水温(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4.338×10-3 x^3+0.311x2-6.915x+49(r2=0.999),同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在盐度18~33条件下,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盐度27~30时保持较高的滤食率,滤食率(y)与盐度(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27x^2+1.638x-19.52(r^2=0.994),同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为30时同化率最高,盐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滤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体质量对同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钝缀锦蛤属典型热带和亚热带种群品种,适宜生活在温度和盐度较稳定的潮下带区域,非广温广盐性贝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拟流水系统,研究了海湾扇贝对三角褐指藻、配合饲料、鱼类粪便3种不同饵料的滤水率、摄食率、吸收效率。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对3种饵料的吸收效率分别为73.78±2.30(%)、63.424±1.23(%)、67.79±0.64(%)。研究认为,海湾扇贝能够有效地利用鱼类网箱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开展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的合理混养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