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在水温14.8~21.2℃,比重1.008~1.013条件下,采用轮虫、微颗粒配合饲料、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以不同配比组成3组不同的饵料系列投喂香鱼仔、稚鱼。结果表明:采用轮虫 配合饲料-桡足类 配合饲料饵料系列的,其仔稚幼鱼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优于单纯使用生物饵料组成的饵料系列,并可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4.8-21.2℃,比重1.008-1.013条件下,采用轮虫、微颗粒饲料、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以不同配比组成3组不同的饵料系列投喂香鱼仔、稚鱼。结果表明:采用轮虫 配合饲料-桡足类 配合饲料的系列饵料,在仔稚幼鱼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方面优于单纯使用生物饵料组成的饵料系列,并且可以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2,3,4和5次·d-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率和水质的影响。试验在室内2m3的圆形水泥池(d=1.6m)中进行,采用全封闭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初始重量为0.24g)养殖密度为50尾·m-3,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2.98%)。通过7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1~4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对虾增重率显著增加;投喂频率由4次·d-1增加到5次·d-1时,对虾增重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在1次·d-1时最低,2次·d-1时最高,2~5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为1和2次·d-1之间、3和4次·d-1之间差异显著)。投喂频率为3次·d-1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随着投喂频率1~3次·d-1增加,饲料系数逐渐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显著递增;而投喂频率从3~5次·d-1增加时,饲料系数增大,蛋白质效率逐渐下降(3和4次·d-1差异显著;4和5次·d-1之间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水环境中的pH值、H2S含量、COD、盐度等水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在养殖后期水环境中投喂频率3~5次·d-1的NH 4和NO-2浓度较投喂频率1~2次·d-1时高。 相似文献
4.
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T.et.S,见彩中插2)为名贵经济鱼类,近年来逐渐成为闲置养鳗场、水库及溪流的增养殖新品种。有关香鱼的人工育苗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但实现苗种的稳定批量生产,尚有许多技术问题待解决,其中包括育苗中的饵料系列与投喂技术问题。不同发育阶段的香鱼对饵料的种类、数量和营养均有不同的要求,在香鱼苗种生产中,掌握不同饵料的营养价值和投喂技术对提高香鱼苗种的成活率与质量,降低育苗成本,实现大批量生产十分重要。笔者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进行香鱼批量育苗生产中,采用轮虫、微颗粒饲料、卤虫无节幼体、桡足… 相似文献
5.
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著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F2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F3、F4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6.
2014年,对于对虾行业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开始还算顺当,结果台风打乱了整个对虾市场,先不谈养殖,单单是苗场都遭遇被动洗牌。12月,北方虾季早已宣告结束,南方的越冬虾苗投放也接近尾声,如今正是虾苗场开始总结一年所得的时候,这一年来,面对种种天灾侵扰,苗企的发展状况如何?市场开拓是否顺利?能否完成今年预订目标?南苗北上,北苗南下,福建苗和海南苗在这场博弈中孰胜孰败?这些答案都开始显现端倪。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来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人工培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虾苗质量也得到虾农的认可。现将近年来的育苗经验总结如下,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