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原蚕饲育区微粒子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原蚕饲育区(包括国营原蚕区种场、村办场、场带队,下同),为我省发展蚕种生产、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蚕种需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仅1990年春期我省原蚕饲育区就生产了蚕种273万盒,占全省生产量的73.6%。可见原蚕饲育区,为克服国家财政困难、缓解我省蚕种供需矛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正>自80年代以来,农村原蚕点已成为我省繁育一代杂交种的主要基地.但如果微粒子病暴发.将严重影响原蚕基地的稳定.我场1995年,在海安、大丰等原蚕点因微粒子病暴发.蚕种生产几乎全军覆没,全场年生产蚕种177000多张,而超毒烧毁的蚕种达103000多张,淘汰率达58.19%,直接经济损失283万余元,这是一个很惨重的教训.为 相似文献
5.
6.
近几年来,随着蚕种场一代杂交种在农村原蚕区的大量繁育,微粒子病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对微粒子病防治的好坏是关系到该原蚕区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家知道,排除胚胎传染,微粒子病是通过桑叶经食下传染的,因此如何使桑田桑叶清洁不带毒是“防微”的关键之一。笔者就结合我场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原蚕区种场的特点。分析了该场微粒子病发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原蚕区控制微粒子病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蚕共育作为一种饲育模式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及多种因素的制约,大规模的小蚕共育点,小蚕公司等相继消失,这种先进的饲育模式,应该恢复并得到发展。我场从1985年起在凤桥分场建立了一个大共育室,饲育蚁量在2700...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叶面消毒作为控制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方法已成为蚕种生产者的共识。我省一些微粒子病高发场区已成为安全区,超病毒率的批次逐年减少,场内生产的蚕种微粒子发生率已基本控制在极低范围。但原蚕点微粒子病毒率仍有反复升高现象。尤其在新开辟的原蚕点,有的户不能完全消灭“微毒”,有“毒”率尚不能有效控制,原蚕区防“微”工作任重而道远。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识到室内及周围的消毒搞得相当好的情况下,仍有微粒子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野外昆虫交叉传染引起的,因此桑园昆虫是对蚕种生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在对野外昆虫的检测中微粒子检测率较高,尤其是菜粉蝶,毒率可以达到30%甚至更多,孢子的密度又很高。五龄后期正是菜粉蝶盛发高峰。若不采取措施,污染的叶被蚕食下,则很容易造成“微毒”危害。大量的实践表明无论是过去的老点还是2002年新开辟的新点(2002年经初步检测毒率很低)采用叶面消毒效果都很好,叶面消毒是杜绝孢子入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农村原蚕生产是蚕桑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80年代到90年代初解决了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多年来原蚕生产比例逐年加大,江苏省最高年份原蚕生产占生产总量的85.32%.就我场而言,1978年100%场内制种,1980年原蚕生产占生产总量的26.3%,1985年为45.6%,1990年为68.4%,1995年为81.7%.然而80年代后期面广量大的原蚕生产因多种原因,家蚕微粒子病逐渐抬头,传染面从小到大,危害程度从轻到重.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农村原蚕基地微粒病严重存在的原因,改进“防微”措施,堵绝“防微”漏洞,显降低了蚕种病毒率,提高了蚕种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正> 近几年来,叶面消毒作为控制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方法已成为蚕种生产者的共识。我省一些高发场区已成为安全区,未发现批逐年上升,场内生产微粒子发生率已基本控制在极低范围。但原蚕点微粒子病毒率仍有反复现象。尤其在新开辟的原蚕点,淘汰户不能完全消灭,有毒面尚不能有效降低,原蚕区防微工作任重而道远。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识到由野外昆虫引起交叉传染是对蚕种生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在对野外昆虫的检测中微粒 相似文献
16.
17.
<正>我场在海安县南屏乡的原蚕点,建点以来已有十个年头,双方密切配合,共同把关,没有出现过重大微毒事故,特别近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18.
原蚕饲育漂白粉精液全程浸叶消毒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粒子病预防工作是蚕种生产的首要任务,针对我场秋期生产蚕种带毒批段较为普遍,有毒蚕种比率高的情况,于2001年秋期搞了试点,在2002~2003年的秋期生产中,各原蚕生产点全面铺开了用漂白粉精液全程浸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无毒蚕种达85%以上.下面我结合这两年的生产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20.
原蚕区家蚕良种繁育一般选择在春期进行,但随着嘉湖蚕区农村丝茧育推广应用秋种春养后,迫使我们进行养蚕形式的变革,实施了春繁当年秋用和秋繁次年春夏用种的1年2次养蚕制种的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