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龟蜡蚧产卵量和卵期的测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寄生在茶树、栀子花上的日本龟蜡蚧雌蚧体重、长短径积、厚度与产卵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体重(x)与产卵量(y)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且在测报中最简便实用。其方程式分别为。其卵期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分别为C_茶树=15.5℃±1.0℃、K_茶树=199.2(DD),C_栀子=15.0℃±0.8℃、K_栀子=216.44(DD)。  相似文献   

2.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一步再生全苗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陈平 《麦类作物》1999,19(2):21-24
以京花1号、晋2148、西安8号、豫麦35号、豫麦18号、豫麦25号和Alondvas7个不同麦品种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培养基与培养环境共分4种组合:①MS+KT1mg/L+2,4-D0.5mg/L,照光11h/d;②N6+KT1mg/LK+2,4-D0.5mg/L,照光11h/d;③MS+KT0.2mg/L+2,4-D2mg/L,照光11h/d;④MS+KT1mg/L+2,4-D0.5mg/L,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在固定P、K肥下,研究有无农家肥[F1(1500kg/亩),F0(0kg/亩)]下不同施N量(0,2.5,5.0,7.5kg/亩)对马铃薯(品种疫不加)生长发育、矿物质营养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N量增加,叶面积、茎叶生长量、净同化率及块茎膨大速率也增加,N7.5处理明显优于N2.5及N0处理。施N增加了N的吸收,特别是N7.5处理,对P、K的影响不大,同时,也增加了N、P、K的转运率。有农家肥时增强了上述作用。最高产量施N为7.5kg/亩。N7.5F0处理鲜产为1604.98kg/亩,N7.5F1处理为1613kg/亩。F0时N肥的产量效应方程为Y=1290.14+74.3X,F1时效应方程为Y=2619.870+76.234X-2.40X2(X从0→7.5kg/亩)。且随施N增加,淀粉含量有下降趋势,而淀粉产量逐渐增加,N5.0F1处理的淀粉产量为178.51kg/亩。  相似文献   

4.
大豆根际细菌 Ⅱ拮抗大豆孢囊线虫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1株根际细菌进行自然病土温室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筛选试验,得到防效较高菌株4株,防效为:JNJQ1-P(1),71.8%(p=0.01);JNJQ1-A5-1,69.3%(p=0.01);SY-NS,65.85%(p=0.05);QSG-LD-6,57.5%(p=0.05),前3株菌的除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致死率在99.6%以上。  相似文献   

5.
利用回归直线法对变温条件下大理窃蠹(Ptilineurus Marmoratus Reitt)全代及各虫态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其全代、卵期、幼虫期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2、12.82、13.39和12.41,有效积温分别为1077.75、101.20、755.52和183.86℃。为预测该虫的发生期和掌握其防治适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京花 1 号、晋 2148、西安 8 号、豫麦 35 号、豫麦 18 号、豫麦 25 号和 Alondvas 7 个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培养基与培养环境共分 4 种组合:①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② N6+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③ M S+ K T 0.2 m g/ L+ 2,4- D2 m g/ L,照光 11 h/d;④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24 h/d。另在 M S+ K T 1 m g/ L+2,4- D 0.5 m g/ L 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使之成为含青霉素分别为 5、10、20、40、60 和 80 万单位/ L 的系列培养基,以不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为对照,将豫麦 25 号品种的幼穗分别培养于其中,照光 24 h/d。培养10 周后对各培养组合的材料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组合处理①使 7 个小麦品种幼穗中的 6 个通过一步培养再生出全苗;在青霉素为 10 万单位/ L 的培养基中,豫麦 25 号的幼穗也经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而处理②、③、④均不能通过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因此  相似文献   

7.
SOYGRO模型在大豆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军 《大豆科学》1999,18(1):67-71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决策支持系统(DSSAT)》中模拟大豆生长,产量预测的大豆子模型(SOYGRO)及其应用。作者采集了KANSAS州四个地区,7个年份,12个品种的田间试验数据,早,晚2个播期,这,窄2种行距,共计110个组合。气象数据为:日最高,最低温度,降雨量和日照,及土壤剖面参数,通过DSSAT3.0软件的子模块SOYGRO对大豆的产量和成熟期进行预测。结论是:利用SOYGR  相似文献   

8.
胡椒矿质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胡椒嫩叶出鞘后30 ̄35d完全稳定,以带花穗、位于植株中部、阳面、短枝上的叶片作为采样叶;1d中除12:00 ̄14:00外,其它时间均可采样:1a中以4月和10月作为采样时间。拟定4月和10月的营养指标,4月份适宜范围为:N2.7% ̄3.1%、P0.17% ̄0.21%、K1.6% ̄2.0%、Ca1.1% ̄1.3%、Mg0.23% ̄0.30%;10月份为:N2.9% ̄3.5%、P0.1  相似文献   

9.
提高棉籽活力及棉苗素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DPC、KH2PO4、DPC+KH2PO4浸种对棉籽活力及棉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PC、DPC+KH2O4浸种,可提高棉籽活力及棉苗素质,尤以DPC+KH2PO4的效应显著,表现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提高,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棉株的C、N营养状况,促进了根系发育,从而使地上部生长稳健、墩壮,降低果枝始节,现蕾期提早,增强抗旱能力。KH2PO4浸种有降低棉籽活力指数的效应,对棉苗素质的影响,表现有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改善C、N营养状况的效应,显著提高真叶及嫩茎的N素营养水平,但提高棉苗素质的效应,不如DPC+KH2PO4、DPC浸种的大。为此,在生产上可应用150~200×10 ̄(-6)(PPm)+1%KH2PO4浸种,以提高种子播种品质,促壮苗。生产实践证明也可用15~20×10 ̄(-6)(PPm)DPC+0.2~0.3%KH2PO4溶液苗期喷施,大田用水量10~15公斤/666.7m2(亩)。尤其是麦套棉,棉苗瘦弱迟发,用DPC+KH2PO4浸种,会起到显著提高棉苗素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长达15年的田间石灰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显示:红壤施用3.75~15.00t/hm2石灰石粉降低土壤酸度的后效可以维持4~15年,使油菜增产和肥料利用率提高所维持的时间则可达15年以上。红壤施用石灰可以提高油菜籽粒产量17.5%~29.8%,提高N、P和K肥料利用率的幅度分别为17.6%~33.0%,25.6%~39.7%和6.8%~36.1%。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圆纹广翅蜡蝉(Pochazia guttifera Walker)产卵对茶树的为害规律及温度对其越冬卵发育的影响,通过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圆纹广翅蜡蝉产卵对茶树的为害情况,并研究了16、19、22、25、28℃恒温对圆纹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圆纹广翅蜡蝉成虫喜欢在直径为(0.23±0.04)cm的茶树幼嫩枝条上产卵,产卵刻痕在枝条上的为害长度为(1.36±0.59)cm。在茶园周围有较多寄主林木且管理较为粗放的马鞍山茶叶试验场阶梯茶园内,茶树枝条的受害率为13.35%,显著高于其他茶园。此外,越冬卵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28℃处理的越冬卵发育历期为(28.75±7.03)d,若虫初孵时间较早,孵化率较高。温度与圆纹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速率关系满足方程y=0.001 9x–0.022,越冬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58℃,有效积温为526.32 d·℃。本研究对信阳茶区圆纹广翅蜡蝉越冬种群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和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茶毛虫的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明确,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常数(日度),进而探明了卵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12.53+191.00x,预测式:N=191.00±36.13/T-(12.53±2.15);幼虫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6.16+820.24x,预测式:N=820.24±99.39/T-(6.16±2.14);蛹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4.89+365.28x,预测式:N=365.28±6.85/T-(4.89±0.36);全世代发育的数学模  相似文献   

13.
温湿度对茶小卷叶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鹊 《茶叶科学》1986,6(1):35-40
研究结果表明,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卵期发育起点 C=9.57±0.64(℃),有效积温常数 K=110.08±4.29(日度),预测式:N=(110.08±4.29)/(T-(9.57±0.64));幼虫期 C=4.94±2.48(℃),K=450.75±54.70(日度),N=(450.75±54.70)/(T-(4.94±2.48));蛹期 C=8.0±1.15(℃),K=130.83±8.58(日度),N=(130.83±8.  相似文献   

14.
假眼小绿叶蝉卵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缨小蜂是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本文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实验,对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获知:缨小蜂成蜂的活动与温度、光照密切相关,该蜂可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未见雌性后代。在25℃条件下,缨小蜂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为21.40±0.26d,以10%蜂蜜水作为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雌蜂寿命。微小裂骨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36.83±0.81粒,叶蝉三棒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22.33±0.48粒。同时,采用共景深成像系统拍摄了2种缨小蜂各虫态发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茶短须螨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是茶树上一种重要害螨。寄主范围广,能为害45科120多种植物。全年发生7代。以雌成螨在表土下根颈部越冬,但在我国南方茶区则无明显的滞育现象。螨体和卵多分布于茶树中、下部,以成叶或老叶的背面居多。雌、雄性比约2000∶1,以行孤雌生殖为主,也可行两性生殖,后代绝大多数为雌螨。雌成螨平均寿命为35—46天,长的可达6个月,平均产卵量35—40粒。在杭州地区,每年4月份平均气温上升至10—15℃时开始出蛰;24—30℃为适温范围,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草甘膦在茶树中的转运和代谢,通过向幼龄茶树和成年茶树定量喷施不同剂量的草甘膦(幼龄:0.9 g·m-2;成年:1.5、4.5 g·m-2和15 g·m-2),并在喷施后的1、4、7、15 d和40 d取样,测定茶树各部位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含量,以探究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茶树根部喷施草甘膦后,茶树中的草甘膦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和茎;而氨甲基膦酸主要积累于茶树根部,幼龄茶树茎和叶中也可检测到氨甲基膦酸(0~0.33 mg·kg-1),成年茶树茎和叶未检测到氨甲基膦酸。施药40 d后,幼龄茶树在0.9 g·m-2施药剂量下,根、茎和叶中未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成年茶树在1.5~15 g·m-2施药剂量下,根中仍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分别为2.26~26.73 mg·kg-1和0.21~2.59 mg·kg-1,茎和叶中草甘膦残留量较低,为0~0.29 mg·kg-1。通过田间模拟试验,初步探明了草甘膦被茶树内吸后在不同部位的转运、代谢和富集规律,可为茶园草甘膦的科学管控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资源现状,根据植物学特征,从中选取具代表性的茶树初分为6种不同类型(依次编号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测试了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评审了所制红、绿茶样的制茶品质。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枇杷茶树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46±0.07)%~(5.69±0.10)%,茶多酚含量为(21.67±0.40)%~(37.16±0.99)%,咖啡碱含量为(4.01±0.18)%~(4.88±0.03)%,水浸出物含量为(33.31±2.49)%~(47.28±1.35)%,儿茶素总量为(77.08±1.18)~(236.47±29.59)mg/g,因此,部分材料可以作为选育高儿茶素、高咖啡碱等特异成分的育种材料。以咖啡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作为影响红碎茶品质的第一、二、三主成分或综合因子,结合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酚/氨值及感官审评结果可推论,E类适制红茶,F类制绿茶品质最优。从茶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比例、儿茶素组分及总量等可推论,6类供试枇杷茶树中,E类茶树进化程度最高,接近栽培型。  相似文献   

18.
董士林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89,9(2):155-159
把绿茶揉捻叶视作一种各向同性的均质多孔介质,应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建立了绿茶揉捻叶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于在一定的干燥条件下(叶层厚2—4厘米,热空气温度60—130℃),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标准偏差(σ_n)小于0.028142,根据恒温干燥实验数据由模型确定了揉捻叶的水分扩散系数为1.O×10~(-8)-8.0×10~(-8)米~2/分。  相似文献   

19.
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鹿苑茶各工序的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化制作的鹿苑茶能够达到手工制作的品质要求。工艺流程及选用的设备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二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焙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焙机)。通过正交试验对鹿苑茶做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做形温度150℃左右,茶叶含水量4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干茶外形条索紧细,“环子脚”明显。在做形后期升高温度,能够较好形成“鱼子泡”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