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必须重视发挥南方山区旱地农业的增产潜力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山区,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40%。长期以来,人们对旱地农业不够重视,生产水平低,低产旱地约占3/4以上,旱粮产量仅占粮食产量的10-25%,旱粮平均亩产只有100—150公斤。  相似文献   

2.
广西旱地占耕地面积37%,一般土壤较瘦瘠,排灌条件差,年降雨量虽丰(1250~1750毫米),但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岩溶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37.8%)漏水严重,因而常年有旱象,加之对旱地投入少,栽培管理粗放,致旱地作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之下。从目前广西的旱地作物产量及变种指数水平看,根据本区的气候、劳力(农村劳力占总劳力89%,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作物等资源条件,旱地作物增产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开发广西旱地生产,对提高旱粮、经作产量,促进以农产品为源料的轻工业、畜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县地处四川东部边缘,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两岸山区。境内山高坡陡,立体气候,耕地零星小块,自然灾害频繁。全县耕地932500亩,旱地占77.9%。由于耕作落后,实行间套连作,加上自然灾害,旱地多熟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以1970年为例,全县旱粮  相似文献   

4.
黔南州地处山区,旱地面积大。有土12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1%。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无霜期长,具有发展旱粮生产的有利条件,广犬农村也历来有旱地间套作习惯。玉米和黄豆是本地区重要的粮(豆)作物,但由于生产条件差、科技水平低、作物品种单纯、配搭不合理、耕作管理粗放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常年玉米亩产三、四百斤,黄豆  相似文献   

5.
南方十省(缺江西、上海)共有旱地17294.3元亩,占总耕地的38.8%,平均每个农业人口1.02亩。这些旱地大多分布在平均气温15~20℃、年均降雨量700~1500毫米的地区。如此优越的水热条件,赋予南方旱地巨大的生产潜力。然而目前亩产量平均才380.9斤,江西旱粮亩产才178斤,如果加强研究开发,近期内即可成倍增长。从振兴农业经济的角度看,南方旱地是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原料基地。广西调查70%的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的84个丘陵县(市、区),历来是四川的重要粮食产区。其中旱地占丘陵区耕地面积的46%。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甘薯等作物。解放40多年来,旱粮作物通过更换品种,完善栽培技术,改革间套轮作制度,旱粮单产不断增加,复种指数不断  相似文献   

7.
沿江旱地旱粮多熟制的优化构思蒋观真,徐志康(江苏省南通市农业局226006)(江苏省海门市农业局)南通市沿江滨海地区有240万亩旱地,除种植棉花、湖桑、薄荷等经济作物以及部分改为水田外,还有92万亩旱地常年种植旱杂粮。根据这一地区热量资源两熟有余,三...  相似文献   

8.
早地多熟栽培制是在适宜的地域范围内,通过不同作物类型群落有效地利用光、热、水等环境资源的生产能力,促进旱粮作物多熟高产,提高产值的一项重要措施。德江位于黔东北部,为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总土面积2077平方公里,耕地量算面积576547亩,其中旱地占耕地面积的51%,具有发展旱地多熟制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浙中地区是本省的旱粮主产区。旱地吨粮工程建设主要推广麦/春玉米/甘薯新三熟制,春玉米成为旱地吨粮主要作物之一。从气候条件看,春玉米种植季节,有丰富的光资源,积温偏多,春季回暖较早,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雨量丰富,风沙较少等有利条件,但春季回温不稳定,春夏之交雨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扬花灌浆期易遭高温干旱为害等不利的气候障碍。从土壤条件看,旱地以红黄壤为主,间有部分紫色土等9个土类,缓坡低丘地的旱地具有易耕作、利排水、较通透、养分矿化率较高之优势,但比之平坦的水田,却存在着持水…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耕地面积的58%为旱土,42%为水田。粮食播种面积的1/3为水稻,2/3为旱粮,而产量的55%为稻谷,45%为旱粮。相对来说,就是“集约的水田,粗放的旱土”。旱土粮食又以玉米为主,玉米地上间作豆类及其他作物。因此,在种植业结构中,提高玉米及其间(套)技术,成为通过旱地耕制改革,增加粮食总产的关键问题。而本省这一传统的、涉及面较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生育期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程度逐年增加,造成旱地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如何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多年来洛旱6号在推广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分年代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2000-2017年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233份参试材料共339次试验的产量变化差异,分析比对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参试品系产量差异和遗传变异情况,提出了“3年1小旱,5年1大旱”的气候特点是旱地小麦品种选育和产量水平均衡提高的严重障碍,适于较强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品种、节水节雨品种和优质强筋品种的选育是我国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探讨了我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系和通过国审育成品种产量潜力、变异范围、品质类型等方面的进展和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经国 《作物学报》1964,3(3):259-270
根据关中地区水文气象条件和棉花需水规律的研究资料分析,说明关中的气候和土壤资源完全能满足旱地棉花丰产所要求的条件。丰产示范结果进一步证明关中旱地棉田是能够获得高产和稳产的,其关键在于掌握自然特点,运用旱地丰产栽培技术,保证全苗和促进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大豆、玉米、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等常见旱粮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组装创新,探索出包括"浙贝母/鲜食春玉米-鲜食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模式、"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迷你番薯-迷你番薯-蔬菜"一年三熟模式、"大麦/春大豆-晚稻"一年三熟模式、"棉田套种豌豆"节本增效技术和"大棚番茄套种甜玉米"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的鲜食旱粮作物新型的高效种植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单作套种和秸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模式与鲜食旱粮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有限耕地的复种指数,还进一步提高了旱粮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慈利位于湘西北部,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浬水中游。全县总耕地65万亩,农业人口60万人,劳动力26.4万个。常年旱粮面积20万亩,占总耕地的31%,占粮食面积的45%。因此,旱粮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建国以来,我县在发展旱粮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抓住耕作制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产量逐年递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狠抓分厢间套作一年多熟制的推广,旱粮地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山区赛平坝,旱粮赶水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一、旱地种植在重庆市的地位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优越。年均温17~19℃。≥10℃积温为6000~6800℃.年总降水量1100~1300毫米,日照1243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处于国内寡日照的地区之一。劳力充足,人均耕地少。1986年底止有耕地1076万亩,农业人均有地为1.01亩,全市人均0.77亩。在总耕地中旱地385万亩,占总耕地的35.8%,历来重视旱地种植.1986年旱地产粮达228.5万吨,亩平593公斤,而产量却占总产的41.5%,产值达(粮食、经作及间套蔬菜)10.2亿元,占总产值的50%以上. 重庆市旱地种植制度是逐渐发展的,到80年代初基本上普及了麦/玉/薯三熟制。最近几年发展普及粮经间套中厢分带轮作制。到1986年面积达65万亩,占适种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17.
渭南地区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全地区每年种植棉花二百万亩,共中旱地棉花占半数以上,百分之八十集中在渭北旱原。旱原的自然条件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是不完全适应的。根据蒲城县气象责料分析,渭  相似文献   

18.
(一)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抓了旱地耕作制度的改革,在总结群众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为一年多熟,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旱粮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遵义等地推行的分带轮作间套三熟制和毕节等地的绿肥免耕法,为挖掘旱地增产潜力,充分  相似文献   

19.
旱地大豆品种资源依其来源不同划分为3种类型:一、晋西黄土丘陵区旱地品种(以下简称西山旱地品种);二、晋东土石山丘陵区旱地品种(以下简称东山旱地品种);三、平川旱地品1种(包括我所及省内外科研单位育成的旱地品种)。为探讨不同类型旱地品种资源的生态型特点,选取西山基点品种资源试验的50份旱地品种材料分别代表上述3种品种类型,对其农艺生态性状进行对比分析。抗旱性 1982年于结荚、鼓粒期遇到严重干旱时观察上述3类旱地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该年严重干旱,0—30公分土层土壤含水量为10.3%。不同类型旱地大豆品种在西山种植表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20.
四川旱地多熟种植已发展到110多万hm^2。1997年以前均为中带(1.67~2m)对半多熟间套。改中带为宽带(4m)种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麦玉薯3熟周年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固带距行比增大,不仅耕种方便,而且有利实行粮经、粮饲、粮肥间套,实现稳粮增收和用地养地结合。在城市郊区、粮经混作区和夏旱常发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001年四川已推广6万多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