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茶业》2009,(1):36-36
为深化茶业结构调整,发展名优茶生产,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和促进广东茶叶向优质、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加快广东茶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广东省茶叶学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拟定于2009年8月中旬联合举办“广东省第八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2.
论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名优茶生产在我国茶叶产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名优茶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影响到茶农收入和茶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茶叶产业的兴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名优茶生产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受到行内行外的一致称道。但是,近年来名优茶“采摘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省级名优茶“石门云片”产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品质优良,是浙江省又一名茶新秀。本文就“石门云片”如何更好的发挥名优茶效应,为当地农民增收,提出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走有机茶发展及茶业生态旅游之路,带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八五”期间是宁波市茶业经济快速增长期。茶叶成为宁波市五大(外贸收购额)超亿元的出口农产品之一。五年中,宁波市累计茶叶总产值7.7亿元,累计创税1.7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基地建设卓有成就,名优茶迅速发展,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外向型茶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大宗茶生产萎缩,业务经费匮乏。最后提出了“九五”茶业的发展战略和6条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广东茶业》2011,(1):39-39
为了进一步促进名优茶的发展,引导名优茶生产向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方向发展:为企业搭建创品牌的平台,培育茶叶品牌,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茶叶学会决定举办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6.
《茶叶科学技术》2011,(1):11-11
为了进一步促进名优茶的发展,引导名优茶生产向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方向发展:为企业搭建创品牌的平台,培育茶叶品牌,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茶叶学会决定举办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7.
优化茶叶结构加速茶叶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燎远 《福建茶叶》2000,(4):39-39,7
根据市场形势,我省茶叶生产“十五”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以品牌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发展名优茶,稳定大宗茶,开发有机茶,实现茶叶可持续发展.计划到“十五”期末,全省茶园面积10-12万hm2,产量10-12万t,产值30-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0-3.5万t,产值20-25亿元,大宗茶与名优茶产量比为7:3,产值比3:7,平均每公顷产值3万元左右.从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目标出发,笔者认为我省今后继续优化茶叶结构,加速茶业产业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名优茶生产的发展,名优茶给茶业带来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20年来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已翻了两翻,而茶叶生产企业(特别是名优茶生产企业)却逐步走向小型化。众多的小型企业从生产技术、卫生状况、管理规程到产品质量都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品牌     
王家斌 《茶叶》2004,30(2):105-105
最近一段时期茶业界纷纷提出要打出“品牌”,或品牌战略,引起我的思索。全国各地名优茶很多,有的省名优茶获奖达几百只,有的县有一、二十只,名优茶很多,大家都是名优茶,不足为奇,真正打响品牌的很少。众多名优茶一般面积小,数量少、质量不稳定,形不成规模化生产,在市场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小打小闹。因此,要提倡打响名优茶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可能基于这种愿望,纷纷提出要打出“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0.
自国务院对农业提出“二高一优”的要求以来,省内外各茶区都以开发名优茶生产为重点。福安市年产名优茶500吨左右,产量只占茶叶总量的7.5%,而产值和税收都占全年总值的30%以上。进一步抓好名优茶生产,符合以高效益为中心的“二高一优”要求,对振兴福安茶业,振兴菜区经济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一、历史与现状福安生产名优茶历史悠久,曾先后历经三个阶段:早在清朝咸丰年间,所产“坦洋工夫”红茶就已闻名中外。坦洋村位处白云山下,周围群山环抱,清虹溪贯串其中,境内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使茶树生长良好,芽叶柔嫩,内含物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是由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院士于1994年开创的。90年代初期由于茶叶出口减少,大宗茶销路不畅,茶叶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名优茶异军突起,产销两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对茶叶生产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为了使名优茶生产取得更大发展,提高茶农生产积极性,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发展,自1994年至2005年举办了六届全国名优茶评比。举办“中茶杯”的宗旨:一是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茶叶品质;二是为茶叶企业提供创品牌、提升知名度的机会,促进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由于“中茶杯”始终严格保持公正性、公平性,赢得了广大企业的信赖与支持,参赛地区和参评样品逐届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六届共有1255家企业,1645只茶样参评,“中茶杯”已成为我国茶叶行业最具权威性的评比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余文权 《中国茶叶》2006,28(1):11-13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以品牌为中心,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产品和名优茶,优化茶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品牌营销,推进茶产业升级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产业要发展就要抓住品牌。所有的茶叶产品,无论是走茶叶科技创新还是走文化战略之路,都只是打造品牌的支撑,没有品牌就没有更大的收益。全国茶业农业产值的75%依靠名优茶,茶产业主要是靠名优茶维系的,但名优茶下一步究竟应该怎样发展,茶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回答好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强茶业,茶产业需要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与转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卖茶叶产品向实施品牌营销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以市场为导向”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一个十分重要的企业经营源则,已成为茶业经营者的共识。由此出现了国内各茶区推广适应市场经济的茶栽新技术;着务抓区域性的名优茶生产;培育市场流通体系,强化促销手段;实行茶业为主,多元经营等茶叶发展新格局,但笔者以为,这种局面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表层性效应”,只有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闪内涵加深认识,推动茶业加快体制改革力度,改善经营机制、提高茶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茶业经济贸易的几个主要指标中,福建都进入前几名。茶园面积居第三位,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和名优茶产量居第二位,名优茶产值居第四位,茶叶出口金额居第二位。从1963至1996年持续34年茶叶增产增收,特别是在近几年茶叶跌入低谷中,福建茶业仍在稳定增长,这在全国产茶省、区中尚不多见。这得益于发展茶叶的决策正确,得益于坚持发展有特色的茶叶,得益于科技成果与茶业经济的结合。福建经验表明,发展特色茶叶,是实现茶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福建发展特色茶叶中,可以得到三方面的启示:一是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建立自身优势的…  相似文献   

16.
对我省1994年茶叶减产、减值的原因,从政策、市场、成本及气候等因素作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稳定茶园生产基础,发展“一优二高”茶业,继续抓好名优茶生产,以及抓市场、促销售等。  相似文献   

17.
茶业是湖南省石门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石门县以“生态立业、科技先行、文化引路、品牌拓市”为发展战略,把茶业作为“兴农、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以主攻“有机茶、名优茶”为重点,创品牌、拓市场,建成了大基地,形成了大产业,获得了大效益,实现了大发展。石门先后被授予(认定)“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禅之乡”、“全国绿茶出口基地县”和“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东山秀峰”、“石门银峰”双双荣获“湖南十大名茶”称号。茶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效益最高、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8.
桃江茶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江茶业具有优质茶生产水平稳步提高、茶叶优势产区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和支撑服务能力增强、产业化开发有一定进展等基本特点;指出目前桃江茶业发展存在茶园单产低、生产效益不高,名优茶品类多、但没有真正的优势品牌,茶业基础落后、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茶业产业化、提升茶业水平、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探索茶叶的多元化利用途径、加大对茶业的资金投入等桃江茶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永安县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和高山出名茶的生态环境,有建设茶叶基地、繁育推广茶树良种以及多茶类名优茶生产的成功经验和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茶业人才。现有高标准高产优质茶园八千亩,年产茶近万担,茶树良种面积达90%以上,近年来生产多种名优茶,引来南北茶商竞相选购,永安已成为多茶类名茶新区。加上能源较充足,工业基础较好,交通方便,永安茶业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产业。但必须在大农业协调发展和“大农头”企业的带动下,走茶业产业化的路子。永安茶业有希望@林廷秀$永安市农业局!366000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推行有机茶生产、创制三明特色名优茶主导产品、提高茶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措施,推动三明茶业“跨越式”发展,建设闽西北山区现代茶叶新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