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了开发与利用武陵源白虎堂区茶树种质资源,通过实地和显微结构观测,对15个单株的形态和叶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的萼片均为绿色、无毛,萼片数在4~6片之间,以5片为主,占73.3%;花冠大小在2.6~5.0 cm之间;花柱开裂数2~3裂,3裂占80%;雌雄蕊相对高度等高率占73.3%;叶面积在9.64~65.22 cm2之间,叶片多为长椭圆形、披针形,叶面平,叶质软,叶尖渐尖,叶色深绿;栅栏组织1~2层,平均厚度105.21μm;海绵组织平均厚度227.28μm;栅海比0.6以上,抗寒性较强的有3株。  相似文献   

2.
李平  余象煜 《茶叶科学》1988,8(1):37-42
本文对三十烷醇处理后的2种茶树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十烷醇可使茶树叶片和栅栏组织增厚,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提高,栅栏细胞数增加,叶片主脉厚度、维管束体积、维管束鞘细胞壁的厚度及石细胞数量降低,茶树的生产力指数提高。结果还表明,三十烷醇处理后14天比处理后5天对茶树叶片的结构影响显著,对秋茶的影响比春茶显著。  相似文献   

3.
茶赤叶斑病与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旭晖 《茶叶科学》1997,17(1):21-26
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茶赤叶斑病(PhylostictatheicolaPetch)与茶树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容易侵染茶树新梢的嫩叶,在老叶(芽下四叶及其以下)表面则难以形成附着胞,即使侵入了,菌丝的分枝、生长也较缓慢;近平展着生的嫩叶及叶片伤口更易感染;茶树品种间因叶片角质层的厚度、栅栏组织层次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紧,其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角质层厚和栅栏组织层次多的品种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茶树抗寒变异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经对10地市茶区,6个气象因子作最短距离聚类分析得出,山东茶主要分布在4个生态类型区域内,第一类型区域在日照岚山、莒县、大坡和巨峰;第二生态类型区域在临沂莒南和青岛胶南;第三生态类型区域在泰安小津口和新泰;第四生态类型区域在青岛崂山和潍坊诸城。从各生态类型区域茶树变异指数分析得出,茶树冻害由轻到重呈花斑式分布。经典型相关分析,各气象因子与叶片组织结构变化呈正相关性,以年降雨量和极端最低温度对茶树变异影响最大,其次是年平均温度、无霜期和日照时数,1月份年均气温对叶片结构变化影响不大。叶片结构以栅栏组织厚度对气候条件最敏感,其次是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和上表皮厚度与气象因子无关。  相似文献   

5.
1991~1993年采用田间虫口密度总和、被害指数系统调查结果与不同品种茶树新梢特征特性、新梢内部结构、新梢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虫口密度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下表皮厚度、叶片主脉下方厚角组织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被害指数与芽叶茸毛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高州油茶耐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筛选出耐热性强的品种,为耐热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高州油茶无性系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指甲印迹法和图像软件分析,测量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和叶片气孔相关的14项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耐热性的主要指标,运用Excel软件分析平均隶属函数,并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高州油茶叶片由上下表皮细胞、叶肉组织细胞和主脉组成,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厚度大于下表皮厚度,气孔分布在下表皮,栅栏组织1~2层,排列紧密,海绵组织排列疏松,主脉主要由上下表皮和紧密排列的维管束组成。6个高州油茶无性系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系统聚类将14项指标划分为4类,即第1类包括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第2类包括叶厚、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实度和栅海比;第3类包括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叶片结构疏松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气孔密度;第4类包括主脉厚度和维管束厚度。对4类中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得出高州油茶耐热性的典型指标,即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维管束厚度,对4个典型指标运用隶属函数...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茶树育种早期鉴定,并为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广西选育成的桂绿1号等10个新品种品系通过石蜡切片法,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探索叶片及其解剖结构中的角质层、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等厚度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4个栽培棉种间叶片与花器组织解剖性状的异同及这些性状在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二倍体栽培种与2个四倍体栽培种叶片横切面构造之间有特征性差异,前者为近等面叶,后者为背腹叶。二倍体栽培棉种与四倍体栽培棉种间的杂种F_1表现为近等面叶,并近等面叶对背腹叶为显性。叶柄横切面构造观察表明,4个栽培棉种问除叶柄直径有明显差异外,其构造基本相似,每叶柄有4~5束维管束,平均直径约265~330μm。苞叶横切面没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上、下表皮间为叶肉组织,4个栽培棉种问除苞叶厚度外基本近似。花柄的横切面构造观察表明,花柄内维管束的分布方式与叶柄截然不同,它是由平均直径约70~110μm的维管束沿花柄内径致密排列而成的,每花柄约有20~30束维管束,因棉种而异。  相似文献   

9.
何首林 《茶叶科学》1988,8(1):43-48
在茶树新梢生长旺期,用~(14)C 标记的对-氯苯氧乙酸(P_(51)),对四年生福丁大毫茶树成熟叶片进行定位定量一次性涂布处理,显微放射自显影图象结果表明:P_(51)进入茶树各器官比较迅速,处理后8小时,在茎、叶、顶芽和腋芽中即可见到~(14)C-P_(51)的踪迹。茎、叶主脉维管束是 P_(51)在茶树体内得以进行反复运转的主要通道,而且这种运输表现为多向性。通过叶片的渗入和茎、叶脉、叶柄维管束的运转,进入茶树体内的 P_(51),最终主要是分布和积累在茎的形成层、叶肉栅栏和海绵组织、顶芽和腋芽的分  相似文献   

10.
以海藻提取物为外源喷施物质,研究分析了海藻提取物可能含有的组分及低温下海藻提取物对茶树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海藻提取物可能含有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甾体和糖类等物质;喷施海藻提取物,茶树叶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p<0.01),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率增加.喷施海藻提取液20 d和40 d后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68.85%和97.88%,叶绿素降解缓慢,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qP、NPQ、ETR显著大于清水(p<0.01),减轻了低温对叶片带来的光抑制破坏,同时刺激茶树体内SOD、POD和CAT酶活性的增强(p<0.01).低温胁迫下海藻提取物组处理涉及茶树体内糖代谢、脂肪酸代谢、转运蛋白以及冷诱导相关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海藻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茶树的低温耐受能力,对降低低温逆境对茶树的危害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孟涛 《茶叶通讯》2011,38(3):38-40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传统营销方式的变革,安化黑茶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营销已经成为必然。本文在介绍安化黑茶的营销现状与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安化黑茶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黑茶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茶树益微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树益微(TBM:Teabeneficialmicrobes)是从茶树上分离筛选出的一种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茶芽膨大期每公顷喷施150g,有明显增加新梢密度、长度、伸育速率、展叶数、叶面积、叶片厚度和百芽重的效果,益徽处理的新梢叶片净光合强度增加30%以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内含物质充实,比叶重增加10%。大田一二轮芽各施2次,三四轮芽各施1次,春、夏、秋茶增产20%-65%,其中春茶中的雨前茶产量、产值分别增长>29%和26%,其效果明显优于广谱增产菌微生态制剂,茶树益微加微量营养元素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孟涛  邹勋 《茶叶通讯》2011,38(1):17-20
安化黑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安化黑茶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促进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目前常用的“SWOT”法,分析评价了安化黑茶产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薄弱点、面临的机遇以及威胁,为制定可操作性的提高安化黑茶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战略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普洱熟茶与安化黑茶香气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娟鲜叶制成的普洱熟茶和大叶种鲜叶制成的普洱熟茶和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其香气成分,并比较普洱熟茶与安化黑茶香气成分的差异,同时探明紫娟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紫娟普洱熟茶和大叶普洱熟茶在香气组成上差异不大,共有香气成分76种,但和安化黑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紫娟普洱熟茶和大叶普洱熟茶香气成分均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安化黑茶则以酮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紫娟普洱熟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1,2,3-三甲氧基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十六烷酸、芳樟醇氧化物、咖啡因、1,2,4-三甲氧基苯和植醇等;大叶普洱熟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十六烷酸、咖啡因、1,2,3-三甲氧基苯、植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和芳樟醇氧化物等;而安化黑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香叶基丙酮、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β-紫罗酮、咖啡因、二氢猕猴桃内酯和芳樟醇氧化物等。经对比发现,普洱熟茶和安化黑茶在香型及香气组成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茶叶产地及加工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取酮提取茶树鲜叶中的叶黄素循环组分,分别在15℃、22℃和30℃下,用Spherisorb C18(5μm,250βmm×4.6βmm)色谱柱,乙腈︰甲醇(85︰15)和甲醇︰乙酸乙酯(68︰32)为流动相,线性洗脱,在445βnm下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高效液相色谱法都能够从茶树鲜叶提取物中检测到紫黄素、环氧玉米黄素和玉米黄素,而且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和精密度也很高。强光下,叶黄素循环库和紫黄素脱环氧化程度皆明显增加,表明其在茶树中有重要的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5个椰子品种的成年植株叶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叶片的基本组成相同,但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存在差异,其中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的差异灵敏度较高,在总次数为10次的多重比较中,差异极显著次数分别为7次和6次.结合供试材料的田间抗寒性观察发现,抗寒性最强的海南本地高种具有最厚的栅栏组织和叶片,抗寒性最弱的文椰4号的栅栏组织和叶片厚度最小.因此,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椰子品种的抗寒性,可以作为抗寒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