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与动态     
农牧渔业部在合肥召开全 国杂交水稻会议 1987年10月 15日至19日。农牧渔业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杂交水稻会议。我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较大的18个省(市)农业厅(局)、农科院及种子公司负责人、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部分杂交水稻专家共12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由农牧渔业部顾问刘锡庚和副部长陈耀邦同志主持。 会议回顾了推广杂交稻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据这次会议统计,1987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6400多万亩.超过了全国稻田面积的三分之一,说明近两年杂交水稻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粳型杂交水稻发展稍迟一点,1975年实现“三系”配套,1977年在生产上开始推广。据1987年合肥全国杂交水稻会议初步统计,种植面积已达到16439万亩,其中南方(包括陕西)籼杂16235万亩,北方粳杂204万亩。 一、推广应用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6—1979年发展时期。从1976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到1979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7600万亩,平均每年扩大近两千万亩。1980—1981年是徘徊时期。杂交水稻由于当时组合单一,生育期较长,抗性不强等原因,有些地…  相似文献   

3.
信息     
“七.五”后三年杂交水稻 在全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最近我们从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了解到.由于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农牧渔业部计划在“七·五”的后三年,每年递增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000万亩,到1.990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2.088亿亩,接近占全国总稻田面积的一半。 具体的发展规划是:杂交早稻1988年种植2650万亩,1989年3370万亩,1990年4280万亩。杂交中稻1988年种植8378万亩,1989年9020万亩,1990年9522万亩。杂交晚稻1988年种植6400万亩.1989年6850万亩,1990年7200万亩。 (柯闻供稿) 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 组考…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在我省大面积推广以来,为我省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全省的情况看,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不够平衡,为了进一步发掘杂交水稻增产潜力,加快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速度,本文着重对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与研讨。 (一)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回顾杂交水稻从1974年开始在我省试种,到1977年全省九个地、市种植面积达240.96万亩:1978年全省发展到800万亩,占稻谷播种面积2533.7万亩的31.51%:平均亩产262公斤,比年报稻谷亩产239.5公斤,高22.5  相似文献   

5.
由于全国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视,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990年又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1989年12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年会统计,南方13个省区及辽宁省、北京市的计划种植面积即达2.2688亿亩,其中四川为4000万亩,湖南3700万亩,江西2500万亩,广东2000万亩,湖北1950万亩,广西1800万亩,江苏1650万亩,安徽1487.6万亩,福建1424.9万亩,浙江920万亩,贵州60.0万亩,云南350万亩,海南200万亩,辽宁100万亩,北京10.5万亩。 又l$同一次会议核实绕计/拍拍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撤积二’983俄忆商,”其中回地为朋80万亩,占水稻播种…  相似文献   

6.
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在农牧渔业部的领导和重视下,五年来,为发展杂交水稻、为部里的决策提供了有关信息和参考建议,起到了一定的参谋咨询作用,再加上顾问组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参与科研和推广实践,立足本省(区),放眼全局,互相交流、协作,对全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1986年全国杂交水稻已发展到13350万亩,比顾问组成立前的1981年7600万亩扩大了5750万亩,增长75.7%,平均每年以1150万亩的速度前进。二是单产不断提高,总产翻一番。1981年全国杂交水稻单产709斤,1…  相似文献   

7.
信息动态     
1991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 已突破2.6亿亩 1991年11月,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间组在南昌会议上统计,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2.608352亿亩,占全国稻田面积的54%强,第一次超过常规稻种植面积。各省种植杂交稻面积如下:四川4221万亩,湖南4069.63万亩,江西2943万亩,广西2598万亩,广东2311.3万亩,湖北2300万亩,安徽1501万亩,福建1410.2万亩,浙江975.93万亩,贵州758.63万亩,河南400万亩,云南400万亩,海南294.83万亩,陕西150万亩,辽宁127万亩,上海22万亩。 1991年杂交早稻已发展到4768.71万亩,已占全国1亿多亩早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比1990年扩大1103…  相似文献   

8.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年底,共有427个两系杂交组合通过了省级或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品种有62个。2005年至2011年,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83个品种中,两系杂交水稻占17个。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的统计资料,1993年到2009年共有121个两系组合年推广面积达到或者超过6 700 hm2,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97.4万hm2(3.15亿亩)。2002年两优培九的推广面积达到82.5万hm2,荣登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榜首。此后7年,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种植面积6次位居第一,1次位居第二。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占全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0%左右,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10.
我国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十年之后就成功地实现了三系配套,选育出了能应用于生产的强优组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200万亩,发展到1987年的15000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杂交早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特别是长江域双季杂交早稻的面积更少。1986年,长江流域双季杂交早稻面积仅200多万亩,1987年也只500万亩左右。而我国整个长江流域双季早稻面积有9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1.
1987年1月,在秦皇岛召开了北方杂交水稻科研、生产协作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分析北方杂交水稻科研、生产形势,并预测今后发展的前景。 北方粳稻区域分布在十多个省市,但总面积仅3000万亩,近几年杂交水稻面积仅180-190万亩,只占北方粳稻面积的6%,而全国杂交稻面积约占总水稻面积的26%。北方杂交粳稻比起南方杂交税稻来发展是缓慢的,规模是不大的,还未能挑起北方粮食增产的重担。究其原因:其一,水稻在北方大多数省(市)的粮食作物比重中不占主导地位,杂交稻的发展自然很难占到显著的位置。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上至下都十分重视发展杂交稻,因…  相似文献   

12.
10月5日至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年会。会议总结了1993年全国杂交水稻科研生产情况,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的形势,明确了1994年任务。 1993年全世界的粮食呈减产趋势,估计为19.37亿万吨,比1992年减少900万吨,其中独联体减少360万吨。我国今年水稻播种面积为4:5亿亩,比去年减少2642万亩,其中杂交水稻减少2182万亩。1992年杂交水稻面积为24793万亩.1993年下降到22611万亩,减少8.8%。会议认为,如果清醒地认识粮食生产形势,就会发现卖粮难是一个假象,对粮食不可吊以轻心,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或战争,粮食就会出现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稻国外引种概况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以来,我国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了各类国外水稻种质,其中9963份已被国家种质库正式编目。通过检疫、隔离种植和多年评价,一批优异种质被直接或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和生产。在我国水稻生产中,连续几年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100万亩)和在6670~66700hm2(10万~100万亩)的国外常规品种分别为22个和81个;具有国外胞质雄性不育和/或国外强恢复系(亲本/血缘)、年种植面积超过40万hm2(600万亩)的杂交水稻组合33个;一大批国外引进种质已成为不同时期我国高产、优质和多抗水稻育种的骨干亲本,近60年来衍生了2000余个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因直接和间接利用国外引入水稻种质而增产的稻谷超过773亿kg,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引入,对于丰富我国稻种资源宝库,增加遗传多样性,防止遗传脆弱性,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1985年全国种植面积1.2亿亩,单产又有新的提高,特别是制种产量全国平均亩产超过了200斤。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并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一些国家为此发表了有关文章。“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将汇编自杂交水稻问世以来的有关三系选育、栽培、制种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总结、会议纪要、生产发展和展望,以及杂交水稻发展过程大事记,全书约30万字。预计1986年下半年开始,由中国农科院和湖南农科院负责组织编写,1987年上半年进行审稿和定稿工作,争取1988年上半年出版。“中国…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江苏省杂交水稻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即引进试种阶段(1976-1978),稳步发展阶段(1979-1982),巩固提高阶段(1983-1987)和迅速发展阶段(1988-1993),现在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100万亩,最高年份达1599.6万亩。论述了杂交水稻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最近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召开的1999~2000年度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会上获悉,1999年度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制种面积大,生产数量足,所产种子能满足2000年度杂交水稻大田生产需要。据对17个制种省(区)统计,1999年杂交稻制种面积12.8万hm‘,总产3.23亿公斤(其中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江苏、湖北等6个主要产种省(区)制种9.5万hm’,总产24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杂交稻制种面积和总产70%以上),加上1999年6月末库存种子0.23亿公斤,1999~2000年度可供种3.46亿公斤,预计2000年度全国杂交水稻大田种植面积2.54{3亩,需种量约…  相似文献   

17.
一、杂交水稻推广现状 (一)杂交水稻推广过程莆田市1975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26.5万亩,1976年多点示范7070亩,1977年大面积推广。此后。十二年间,经历了“发展-调整-再发展-再调整”的过程,1977~1980年累计推广72.2万亩,平均亩产396.7公斤,比常规稻每亩增产44.4公斤;1988年出现第二个推广高峰期、年种植面积45.39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50.52%,平均亩产433.4公斤。莆田市根据山区、平原、沿海三种不同农业生态地区的特点,布局杂交稻生产耕作制,在高海拔单季稻区,着重抓单季稻改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减少。今后发展粮食生产主要靠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广西现有的诸项增产技术措施来看,推广杂交水稻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的一项主要途径。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指示,广西农牧渔业厅把推广杂交水稻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措施。1985年10月结合现场考察,认真总结了广西多年来发展杂交水稻的经验,制订了“七五”期间发展杂交水稻的计划和措施,计划1986年全区种植杂交水稻650万亩,1990年发展到1000万亩。这是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是可以办得到的。 广西从1975年至1985年全…  相似文献   

19.
威优49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等同志选配成的一个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1984年开始在安江农校试种,1985年参加全省江试预试,1986年进入全省区试,益同时在几十个县(市)7.6万亩双季稻田进行双季杂交早稻示范。几年试种、示范的情况表明,威优49具备以下优点:(1)熟期适中:湘南7月15日前后,湘中、湘北7月20—25日可以成熟,适合作双季杂交早稻栽培;(2)苗穗结构好: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成穗率达70—75%,每亩有效穗可达22—25万穗,平均每穗100粒左右,千粒重27—28克;( 3)适应性广:不论山区,丘陵区和湖区均能种植;(4)制种产量高;1986年大面积制种5…  相似文献   

20.
一、杂交粳稻种子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65年,差不多与杂交籼稻(始于1964年)同步开始。而国际上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最早也是在粳稻上开始的。但我国杂交籼稻自1973年获得成功以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1990年已累计种植近17亿亩,增产稻谷1200多亿公斤。而杂交粳稻虽然也早在1975年就三系配套,却步履艰难,进展十分缓慢。至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面积仅30.4万亩。原来发展较快的北方稻区近年来也处于徘徊下降的局面,种植面积已由200多万亩下降到1990年的85万亩。 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