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家蚕在变态期不同发育时段中肠组织蛋白表达差异的信息。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从家蚕吐丝前1 d到化蛹72 h的中肠蛋白分离到相对明显的16条泳带,其中分子量约为30、45、70 kD的蛋白组分含量较大,且比较稳定,分子量约为50、60、62 kD的蛋白组分在不同时期存在着显著的表达差异。进而通过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发现家蚕中肠组织蛋白的表达种类和差异蛋白数目的变化在化蛹1~3 d非常明显:蛋白表达种类的变化呈现2个高峰,分别为化蛹0 h和化蛹41 h;差异蛋白数目的变化呈现3个波峰,分别在吐丝98 h至化蛹0 h、化蛹30~41 h和化蛹41~58 h。在化蛹1~3 d,这种显著峰值变化的时期刚好与家蚕中肠组织发生旧肠壁细胞退化死亡和新生肠壁细胞分化增殖的盛期相吻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蚕中肠组织在变态期活跃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2.
家蚕突变矮小卵血液蛋白及卵黄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英  赵萍  侯勇  代方银  夏庆友 《蚕业科学》2003,29(4):355-358
对家蚕突变矮小卵 (emi)品种在卵母细胞形成时期的血液、卵巢及卵中的总蛋白进行SDS PAGE发现 :在emi的卵巢及卵中含有卵黄蛋白 (Vn)、卵特异性蛋白 (ESP)和大部分的低分子量脂蛋白 (LP) ;emi蚕在蛹期和蛾期的血液中有卵黄原蛋白 (Vg)和LP ,蛹后期大部分emi血液中的Vg和LP含量逐渐减少 ,化蛾时血液中仅含少量的Vg和LP ,而少数emi个体的卵母细胞大量退化 ,在蛹后期和蛾期血液中还含有大量的LP和较多的Vg ;emi蚕从吐丝当天到蛾期的血液中的LP中有分子量为 30kD的蛋白带 ,在卵中却没有。以上结果表明 ,emi基因可能不仅决定卵大小 ,还可能对LP的不同成分的吸收 (如不能吸收LP中分子量为 30kD的蛋白 )有关 ,推测这可能是导致emi个体大部分不能正常发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家蚕化蛹第7天卵巢组织蛋白质标准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蛹期是卵子发育的重要时期,对蛹期卵巢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家蚕的卵子发育过程。获取处于卵黄生成期的家蚕化蛹第7天卵巢组织,提取蛋白样品进行双向电泳,经银染后检测到682个蛋白点,这些蛋白点主要分布于分子质量15-90 kD、等电点4-8之间。对其中较高丰度的蛋白点进行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共分析得到40个可信蛋白点,其中包括4个在家蚕中新鉴定的蛋白。经基因功能分类分析,这些蛋白包括营养储存蛋白、应激相关蛋白、蛋白翻译相关蛋白及代谢相关蛋白等。  相似文献   

4.
蜜蜂属完全变态昆虫,不论蜂王、工蜂或雄蜂,都要经历三个过程(孵化、化蛹、羽化)和四型虫态(卵、幼虫、蛹、成虫)。其发育历期,记载不一,现以意种工蜂为制,谈两个问题:一、书上记载情况纵览蜂书,记载一致者有三项:1.卵期3天;2.产卵后第9天封盖;3.从产卵至出房计21天。记载不同者,可归纳为六点:1.幼虫期6天,蛹期12天。2.幼虫期7天,蛹期11天。3.幼虫期9天,蛹期9天。4.幼虫和作茧、休眠期10天,蛹期8天。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 :蛹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它的生理变化受哪些条件 (如温度、湿度等 )影响 ?能否用小鸡孵化器的工作原理来使蛹羽化出房 ,如果能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湖北南漳 张伦刚 )答 :工蜂幼虫孵化后第 6天末封盖化蛹 ,封盖后第1天为预蛹阶段 ,幼虫在巢房周围壁上吐丝作茧 ,约在第 8天末蜕第 5次皮 ,也就是最后一次皮 ,然后在封盖房中化蛹。化蛹初始 ,蛹呈乳白色 ,体躯非常柔软 ,过几天逐渐变硬 ,最后临出房前二、三天体色才由白色变成褐色并长出翅膀 ,复眼也由浅品红色变成黑色。在整个化蛹期间 ,蛹是不吃食的。蛹期生理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 ,湿度…  相似文献   

6.
桑白毛虫在重庆市一年发生2代,越冬后的蛹在5月中旬进入羽化期.第1代桑白毛虫各虫态历期:卵期3.9天,幼虫期21.2天(25.99℃),蛹期61.5天,成虫寿命5~7天;幼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每头幼虫全龄食桑量9234.73mg,经6个龄期而化蛹;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每雌平均产卵量447粒,雌:雄=1:1.48.第2代桑白毛虫幼虫发生期从8月下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盛期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幼虫全龄经过46.22天(17.48℃),幼虫食桑量与第1代相近似,化蛹期集中在气温较低(15℃~16℃)的11月份.  相似文献   

7.
种茧期是蚕变为蛹进而转变为蛾的过渡时期,整个蛹期发育可分三个阶段,即上族至化蛹为前期,化蛹至蛹复眼着色为中期,复眼着色至羽化为后期。这三个阶段从外形上看无多大变化,但体内进行着旧器官解离和新器官产生这一重大的生理变化过程,同时体内卵细胞急速成长以至完...  相似文献   

8.
中日野桑蚕蛹期发育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状态下的中国野桑蚕蛹期 ,秋天发生的最终世代最长 ,其次是春天发生的第 1代 ,夏天发生的第 2代最短。将各季节野外发生的蛹移入实验室用同样的温度保护 ,调查其蛹期变化的结果表明 ,野外第 1代和第 2代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季节的气温差引起的 ,而最终世代蛹期特别长的原因并非是晚秋的低温所致 ,而与产滞育卵有关。中国野桑蚕中未发现滞育蛹的存在。日本野桑蚕则不同 ,在第 1代中存在蛹期异常长的个体 ,6月下旬至 7月初化蛹 ,到 10月才羽化 ,蛹期长达 3个月 ,羽化后产下滞育卵 ,一化性日本野桑蚕在蛹、卵 2个发育阶段发生滞育  相似文献   

9.
柞蚕胚胎发育期蛋白质的2D-PAGE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DS-PAGE和2D-PAGE技术分析柞蚕胚胎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变化,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柞蚕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顺序表达模式积累基础信息。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柞蚕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共分离到相对明显的32条蛋白带,包括分子质量约70、60、30 kD的高丰度蛋白条带,随着胚胎的发育,这些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而40、15 kD左右的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到孵化成蚁蚕(324 h)时,分子质量约70、60 kD的蛋白条带基本消失。进一步分析柞蚕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蛋白质的2D-PAGE图谱:蛋白点数量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多,胚胎发育12 h检测到370个蛋白点,胚胎发育300 h的蛋白点达到422个;胚胎发育132 h及276 h的蛋白点与胚胎发育早期36 h蛋白点的匹配率分别为52.4%和28.4%。此外,孵化蚁蚕总蛋白2D-PAGE图谱与胚胎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柞蚕胚胎发育前期,从胚胎形成期到附肢发生期(12~60 h),蛋白质种类相对较少,且变化不大;胚胎发育的气管形成期(228~276 h)开始,蛋白质种类变化剧烈,偏酸性蛋白质增加,蛋白点的匹配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家蚕卵、幼虫期蛋白SDS-PAGE电泳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蚕卵催青期的蛋白电泳图谱,1至7天基本无很大变化,到第8、9日,蛋白变化才明显。2)一至三龄整条蚕跑出来的蛋白带数少且不清晰。大蚕剔除中肠内桑叶后,蛋白条带多且较清晰。四至五龄蚕血蛋白质条带有一定的变化。3)同一天不同组织取样处理,蛋白质带数及成分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