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历年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明确了吴县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与越冬区病情基数和小麦生育进程关系密切,并以此两要素组建了中长期预测模型,对1986 ~1995 年回测,拟合率达到100 % ,对1996 ~1999 年预测,其结果与实际发生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省10个县(市)9a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小麦白粉病流行结构模型,利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气象因子(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实况值,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当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进行中期预测,经1993~1994年的应用检验,预测结果与各监测县及全省实况吻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栽培条件也有变化,氮肥使用量增多,小麦群体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加之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大部分都不抗病,因此,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sminis DG.f.sp.tritici)已成为常发性病害,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一般年份减产1—2成,重达3成以上。1990年和1991年我县小麦白粉病大流行,全县发生面积近4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5%左右,虽然经过广泛发动群众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白粉病发生程度及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95~1997年的试验表明,河南省近几年推广的小麦品种67%以上为感白粉病品种。极感品种(豫麦13号)白粉病发生早,发病全盛期长,约30d,表观侵染速率()达0.11~0.16,最终病指和病指曲线下面积(AUDPC)都最高;高感品种豫麦25等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分别比极感品种低19%~66%、40%~73%,发病早,发病全盛期25~30d,值0.1~0.15;中抗品种豫麦21号、24号、中育4号占33%,没有免疫品种。中抗品种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比极感品种分别低83%~91%、89%~94%,且发病较晚,发病全盛期只有10d,值0.06~0.11。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小麦纹枯病16a发生情况研究分析,明确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预测因子是菌原基数和冬春气候条件。选择12月下旬平均病株率、1~2月平均温度和2~4月降雨量,建立病害发生程度长期预测式,历史回测符合率93.7%,2000年经预测检验,结果和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基于对2001-2019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等级(Y)、稻桩带菌率(X1)以及江汉平原气象资料:气象因子4月上、中旬雨日(X2)、4月上、中旬雨量(X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X4)、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量(X5),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发生等级...  相似文献   

7.
于钊  杨玉红 《江西植保》2010,33(4):163-166
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不但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而且会降低预测精确度,为了解决该问题便于应用于计算机,建立了基于主分量分析的BP神经网络模型。首先阐述了主分量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然后分析了河南省中原地区1990~2007年小麦白粉病病情及相关气象资料,得出影响其流行的主要分量,最后利用得到的主要分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对中原地区2008~2010年小麦白粉病流行情况进行预测,并与未进行主分量分析而建立的全要素BP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小麦白粉病的流行程度,有效地减少小麦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9.
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分析1990~2005年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资料,发现:陇南白龙江流域为小麦白粉病常发重发生区,徽成盆地为小麦白粉病易发区,西汉水流域为小麦白粉病轻发区;小麦感病品种面积、上年秋苗平均病叶率和病田率、当年早春平均病田率、上年7、10月和当年5月平均气温、当年4月和上年7、8、11月降水量与全市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相关十分显著,上年9月到次年3月平均气温和4~8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正相关,4~8月平均气温和9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反相关。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型,历史拟合率可达93.75%,2006年业务应用预报准确率100%。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在我县逐年加重,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1980年至1981年,我们对小麦白粉病进行了损失率测定、病情消长观察及药剂防治试验。现简报如下: 一、发生与危害概况: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渐趋严重,特别是近年来表现更为突出。据观察,1980年属于中等流行年份,病叶率80—90%,病情指数30左右;1981年属于大流  相似文献   

11.
小麦对白粉菌的抗性和感病性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毒和有毒菌株,以3种接种顺序:1.先接无毒菌株,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接有毒菌株;2.无毒和有毒菌株同时接;3.和"1"相反,接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的幼苗或叶段,以研究小麦对白粉菌的诱导抗性和诱导感病性。结果表明:先接无毒菌株诱导的抗性最强;后接无毒菌株或无毒、有毒菌株同时接,当诱导菌(inducer)的密度很高时,也可以诱导出抗性,但较微弱;诱导的抗性随诱导菌的密度增高而增强;一经诱导,抗性可在被诱导部位维持到第6天;所使用的3种接种顺序都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菌产生感病性,但较之诱导的抗性弱得多;在抗病性的诱导中,存在着小麦品种与诱导菌,或诱导菌与挑战菌(challenger)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无毒菌株可以通过诱导而获得在抗病品种上生长的毒性,但当缺少有毒菌株存在时,获得毒性即消失;没有发现所诱导的抗性具有系统传导性。  相似文献   

12.
13.
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的选育及其抗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花药培养选育出RW02,RW04,RW07,RW08,RW09,RW11等6个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其中以RW02的杂交组合CA8646/贵农88-1的培养能力最强,平均每百个花药再生绿苗1.94株。用美国、德国和英国的17个白粉病菌系和21个已知基因品系对上述6个小麦新品系进行抗性基因推导,发现RW04、RW07携带有Pm2基因,RW02、RW08和RW09携带有Pm4a基因,而RW11可能有一个新基因,尚需与Pm18基因进行比较,才能最后确认。  相似文献   

14.
Al-sohaily 等研究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指出,玉米丝黑穗病菌与高粱丝黑穗病菌应为2个不同的“变种”,分别命名为:Sphacelotheca reiliana var.Zeae 和 S.rei-(?)iana var.reiliana。国内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为探明高梁丝黑穗病菌的地区间差异性,深入研究病菌生理分化,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进行了此项试验,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1~1992我国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白粉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由于现有小麦品种所含Pm8基因抗性丧失,致使生产中抗病品种甚少,当前急需对病菌生理小种和种类、构成、分布和变异动态进行监测,以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为品种布局服务。现以1991~1992年小种监测结果为例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锡锋  何家泌 《植物保护学报》1988,15(2):122-122,128
1969年,Briggle以小麦品种Chancellor为轮回亲本,育成了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与Chancellor相似而抗白粉病基因不同的近等基因系。由于它们具有近似一致的遗传背景,可消除因鉴别寄主遗传背景不同所致差异。因此各地利用这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有关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结构或生理分化的研究。本试验采用幼苗和成株期接种相结合,评价了各个近等基因系对本省白粉病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7.
非自然越夏区小麦白粉病模拟鉴定病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0~1995年根据陕西省关中麦区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特点,人工模拟自然发病条件,在非自然越夏区杨陵(省农科院试验地)成功地建立起白粉病菌可周年存活,且秋、春季均能充分诱发感染的混合菌系病圃,宜对小麦种质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抗白粉病鉴定。利用该病圃已对陕西省1000余份小麦品种(系)及部分国内外抗源亲本材料做了抗病性鉴定和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18.
小麦的种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11个小麦的种和品种上进行的按种试验表明,在接种后8小时内,分生孢子达到最高萌发率(约为60%),并形成附着孢。在抗病的和感病的小麦叶片上,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没有差异。接种后12小时,在感病的材料上,发现真菌侵入寄主,但在抗病的材料上,发现最早侵入时间,至少要比在感病材料上约晚4小时。接种后36小时,在高感的材料上,萌发的分生孢子有83%已侵入寄主,其中约有70~80%已形成吸胞。在感病、抗病和高抗材料上的侵入率,分别为70,45,27%。形成或开始形成吸胞的分别为55~61,14~27,4~8%。在抗病材料的表皮细胞内,真菌形成的吸胞较小,并有点畸形。在抗病材料的叶面上,真菌的菌丛稀薄,产孢也很少。  相似文献   

19.
 收集新疆地区的7个属22个种的多年生小麦近绿植物,进行了小麦白粉病菌10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接种和回接小麦实验,获得了成功,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