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紫外线辐射对早熟禾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在紫外线辐射下,丙二醛(MDA)活性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随着紫外线辐射的增加,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著升高,而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和气孔导度降低,说明紫外线胁迫能使植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施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对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前期,中、高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可以降低抗氧化酶活性,低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则促进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低浓度处理时酶活性下降,而较高浓度处理时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施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对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前期,中、高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可以降低抗氧化酶活性,低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则促进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低浓度处理时酶活性下降,而较高浓度处理时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宁夏长期种植葡萄后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方法】本试验以宁夏种植20 a的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物候期(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及落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 cm和40~60 cm)采集葡萄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测试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结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磷在根际土壤中随土层加深其质量浓度逐渐升高,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磷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浓度降低。根际在0~2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率最高,分别为30.50%和45.26%;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高,富集率为59.29%。根际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其活性逐渐降低;而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其活性逐渐升高。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着物候期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对土壤的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磷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长期种植葡萄后,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和氮有明显的富集效应。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四种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不一致,可能与葡萄根际分泌物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西伯利亚鸢尾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悬浮物浓度对鸢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悬浮物浓度增加,鸢尾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POD活性却先下降后上升,在悬浮物浓度0.8g/L时,鸢尾各生理指标均出现临界点;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试验组鸢尾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持续升高,而对照组各生理指标不断降低。因此,悬浮物对鸢尾生长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低悬浮物浓度短期处理会促进鸢尾的生长,而高悬浮物浓度长期处理会抑制鸢尾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温度与土壤水分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合理、有效地进行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以玉米种子先玉335、良玉99为试验材料,置于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和土壤质量含水率(20%、25%、30%、35%)对玉米幼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湿度相同时,随温度的下降,根系活力、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升高趋势;当温度相同时,随土壤湿度升高丙二醛质量摩尔分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余指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持续低温、高土壤水分条件抑制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方法]以沿黄稻区主栽粳稻品种新稻 22 和新稻 10 号为材料,设置常规灌溉(W)和控制灌溉(D)2 种灌溉方式,不施氮(CK,0 kg/hm2纯 N)、低氮(LN,90 kg/hm2纯 N)、中氮(MN,180 kg/hm2纯 N)和高氮(HN,270 kg/hm2纯 N)4 个氮素水平,[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2015 年产量 MN 处理最高;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新稻 22 和新稻 10号产量(氮素处理均值)分别下降 10.5%和 12.6%(2015 年)、2.1%和 0.8%(2016 年),差异不显著。灌溉方式与氮素水平对稻米的碾磨及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籽粒淀粉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粗蛋白量与施氮水平呈正相关;控制灌溉的粗蛋白量较常规灌溉高,而淀粉量 2 个品种表现不一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籽粒氮代谢相关酶 GOT 和 GPT 活性与施氮量呈正相关;碳代谢相关酶 SS、SSS、ADPGase 和 Q 酶活性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后降,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控制灌溉下 Q 酶和 GOT 活性显著提高。[结论]综上可知,控制灌溉下施氮量在 180 kg/hm2时 2 品种产量较高,稻米加工品质有所改善,外观品质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8.
以沿黄稻区主栽粳稻品种新稻22号和新稻10号为材料,设置常规灌溉(W)和控制灌溉(D)2种灌溉方式,不施氮(CK,0 kg/hm2纯N)、低氮(LN,90 kg/hm2纯N)、中氮(MN,180 kg/hm2纯N)和高氮(HN,270 kg/hm2纯N)4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2015年产量MN处理最高;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新稻22号和新稻10号产量(氮素处理均值)分别下降10.5%和12.6%(2015年)、2.1%和0.8%(2016年),差异不显著。灌溉方式与氮素水平对稻米的碾磨及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籽粒淀粉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粗蛋白量与施氮水平正相关;控制灌溉的粗蛋白量较常规灌溉高,而淀粉量2个品种表现不一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籽粒氮代谢相关酶GOT和GPT活性与施氮量正相关;碳代谢相关酶SS、SSS、ADPGase和Q酶活性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后降,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控制灌溉下Q酶和GOT活性显著提高。综上可知,控制灌溉下施氮量在180 kg/hm2时2品种产量较高,稻米加工品质有所改善,外观品质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木醋液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实际应用及对其病原真菌呼吸作用的影响,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 7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研究其对供试敏感菌株——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的菌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醋液对 7 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供试敏感菌株——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的抑菌作用表现最为显著,其 EC50 值为 4.98 μL/mL,在浓度 5.5 μL/mL 时,木醋液对其孢子萌发和生物量抑制率分别达 90.09% 和 95.22 %;经木醋液处理后,黄色镰刀菌的呼吸速率受到抑制,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三磷酸腺苷含量降低,二磷酸腺苷和磷酸腺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能荷水平降低,表明木醋液抑制了黄色镰刀菌的呼吸代谢,阻碍了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运行,干扰了其能量代谢,导致菌体细胞功能紊乱。初步探明,木醋液主要是通过破坏菌体呼吸代谢来实现其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紫外线消毒器辐射剂量的CFD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紫外线消毒器的杀菌效果和杀菌均匀性,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紫外线消毒器内的流线和辐射剂量分布,并由此设计了湍流式紫外线消毒器.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湍流式紫外线辐射剂量最小值从41.57J/m2增大到262.36J/m2,最大值从2071.09J/m2减小到1094.36J/m2;紫外线辐射剂量比改进前集中,有助于改善杀菌均匀性,提高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