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种植制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预计我国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有所北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产量、质量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水分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从种植规划、科技投入、保护耕地、选育良种、节水农业等几方面出发,探讨了种植制度响应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及时满足政府获取种植制度变化的要求。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及变化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区域和全国尺度作物复种指数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探讨了应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定量表达全国种植制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峰值特征点检测法结合作物生长季相特征及农田管理特点(播种和收获)提取了中国农田的多熟种植信息,并与统计数据的复种指数进行比较验证,为进一步进行农业种植制度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从种植规划、科技投入、保护耕地、选育良种、节水农业等几方面出发,探讨了种植制度响应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主要高效多熟制种植模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指出高效多熟种植制度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建立高效多熟种植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范围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及湖北6个省份,水稻种植由双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为了分析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许多学者采用了田间调查、卵巢解剖等多种办法研究单双季水稻对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影响,从此出发,研究两者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主要高效多熟制种植模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指出高效多熟种植制度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建立高效多熟种植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与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及一年一熟春玉米3种种植制度的作物产量、15N利用率、氮素去向和土壤氮库表观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产量为32 248.52 kg/hm2,分别比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提高22.16%和52.88%;15N利用率为33.36%,比一年一熟提高26.12%。3种植制度的氮肥去向最高为土壤残留,其次为作物吸收和损失,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作物吸氮量最高为151.82 kg/hm2,土壤氮库表观盈余量为21.22 kg/hm2,显著低于其他种植制度。综合分析,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在稳产高产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上具有可持续的潜力,是华北平原未来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氮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6-1994年在广汉灰棕色冲积性水稻土上进行的不同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层土壤,进行土壤分析和小麦氮肥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连作会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降低;而麦稻-油稻轮作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增加;增种晚秋作物的稻种新三熟制可能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华北高产粮区基于种植制度调整和水氮优化的节水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主要的种植方式。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少,春季灌溉是保证其高产的必要措施。基于上述问题,在华北平原高产粮区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调整种植制度和水氮优化等措施下的节水效应。结果表明,将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套种夏玉米调整为冬小麦直播夏玉米,并结合水氮优化等措施,能降低作物耗水15%,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2%~54%,而产量并没有下降;而将一年两熟调整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尽管能降低作物耗水24%~31%,且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8%~172%,但产量却下降16%~27%。综上所述,该区将现行的一年两熟制中的套种调整为直播,并加以水氮优化等措施,是目前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考虑到该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两年三熟制可能是未来的种植趋势,但需要挖掘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水氮优化条件下不同种植制度的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制和春玉米一年一熟制轮作体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的产量、根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度对产量、耗水和水分利用方面影响显著。一年两熟制下作物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两年三熟制和一年两熟制,但是降雨量仅能满足总耗水量的72.9%,仍需较多地下水补充灌溉。两年三熟制降雨量能够满足作物耗水量80.4%,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一年两熟制分别减少23.1%,12.0%和15.8%。一年一熟制降雨量能够满足作物耗水量的89.2%,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一年两熟制分别减少45.2%,27.3%和30.7%。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的各层土壤水分在两年内呈现波浪型变化趋势,一年一熟制各层变化趋势较为平缓。两年三熟制和一年两熟制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减少灌溉量,进而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抽取。两年三熟制降雨量能够较好地满足作物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介于其它两种种植制度之间,与其它两种种植制度相比;能够兼顾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春玉米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已进行1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不施肥、施用氮磷钾及氮磷钾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下两种种植制度(一年1熟及一年两熟)和撂荒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SOC、SON)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年1熟的小麦一休闲种植制度相比,一年两熟小麦一玉米轮作提高了0~10 cm土层SMBC、SMBN、有机碳(TOC)、全氮(TN)和土壤SOC、SON的含量,而对10~20 cm土层上述测定指标影响不大.与不施肥(CK)或单施化肥处理(NPK)下小麦-休闲和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相比,撂荒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各测定指标的含量.不同培肥措施相比,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10 cm、10~20 cm土层SMBC、SMBN含量;NPK处理0~10 cm土层SMBN含量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SMBN和0~10 cm、10~20 cm土层SMBC含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培肥措施和种植制度对SMBC/TOC和SMBN/TN的比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 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并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 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光资源、温度、土壤质量和水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机理, 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以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影响, 通过梳理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农业战略, 提出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用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和新三熟定位试验各小区耕层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不同种植制度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麦连作和麦油轮和条件下杂草生长较旺旺,油油连作次之,而麦油苕轮作和麦油轮作下杂草生长较弱,且新三熟对杂草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充分证明新三熟栽培制度具有多种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地区多熟种植制度的模式及效益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夔 《南方农业》2012,(5):13-15
浅析我国南方地区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应用模式,以实例形式简单地列举多熟制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对表层为中细颗粒土壤上的4种种植制度[高羊茅永久性草地(TFC)、桃园种白三叶草(PCC)、桃园种苜蓿(ALF)以及一年一季轮作制的常规耕地(CTC)]和表层土为粗颗粒土壤的2种种植制度[一年生作物轮作(CTS)和美洲黑杨幼林地(CWS)]的0~15 cm和15~30 c...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制度与土下微膜覆盖的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水资源极度稀缺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产水资源高耗的矛盾,在河北省平原代表性区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常规露地(-PM)和土下微膜覆盖(+PM)条件下设置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W-M)、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W-M-M)2种种植制度,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水资源利用效果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土下微膜覆盖的冬小麦平均产量较露地降低3.9%~4.8%,夏玉米产量提高5.1%~6.0%,覆盖与露地的周年产量无显著差异;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6.9%~24.6%,但两年三熟较一年两熟产量在2年周期内平均降低了13.4%。常规一年两熟平均年耗水量859.9mm,两年三熟周年比一年两熟平均减少耗水15.5%,因产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未能显著提高;土下微膜覆盖可减少周年耗水200mm,WUE提高28.4%~36.0%,覆盖的节水效果冬小麦季好于夏玉米季,两年三熟下减少非生育期(上年夏玉米收获至翌年春玉米播种)耗水是节水的关键所在。常规露地条件下一年两熟农田水分亏损两年累计616.6~799.0mm,两年三熟比一年两熟可减少农田水分亏损38.6%~55.8%,覆盖比露地减少56.8%~73.5%,在年均降水560mm条件下土下微膜覆盖结合两年三熟基本可实现地下水和农田水分的平衡。土下微膜覆盖和减少熟制可有效平衡土体水分垂直分布、减少土壤表层水分损失。实施周年农田土下微膜覆盖结合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种植,是有效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与稳定粮食生产的新型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种植制度,是指各种作物在农田上分布配置和相互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作物布局和轮作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农作制度(耕作制度)的中心环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县,大都处于半干旱地区。这类地区,农田种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将目前单一的粮食种植方式改变为粮草结合的种植方式。这既是调整当地农林牧结构,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也是稳定地提高当地农田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实行粮草结合的种植制度要因地制宜,在干旱和旱地农业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胡耀邦同志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设施农业种植制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土高原日光温室黄瓜与其他作物建立的不同种植制度研究表明,冬春茬黄瓜收获后采用不同轮作体系可显著减少土壤微生物数量;休闲降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效果最佳,其次为种植豇豆或与其他豆科作物轮作。翻青玉米、翻青黑豆和种植豇豆处理黄瓜产量较高,其次为夏季休闲,而种植番茄和小白菜处理黄瓜产量较低。并提出黄瓜与翻青玉米、豇豆、翻青黑豆轮作是有效预防和克服土壤连作障碍的较佳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对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GISS等大气环流模式,得到在co_2倍增时辽宁省温度、降水的输出结果,初步确定了co_2倍增时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季内的可能气候情景,具体估算了≥10℃期间积温和持续日数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气候变暖对辽宁省种植制度、品种布局和产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co_2倍增后,各地复种指数增加,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复种面积可能扩大;(2)作物品种将有较大的调整,种植制度不变地区将可能种植更晚熟品种;(3)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将有所增加,增产幅度为5%~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